省熟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2022.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案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年1月31号,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亮相中国虎年春晚舞台,可谓“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这件青铜面具宽颐广额,面庞夸张,眉、眼、鼻、唇、耳等线条流畅,棱角分明,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同址出土的还有铜尊、铜量、玉璋、玉琮等众多文物,这显示出蜀地与中原、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联系紧密。这些文物可用来说明
A.古蜀国宗教礼仪较发达B.巴蜀地区的手工技艺国内领先
C.巴蜀文明的圆融内敛性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2.《汉书·艺文志》如此概括某一学派的主要特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下列选项中,属于该学派主张的是
A.人性本恶,隆礼重法B.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C.兼爱非攻,节用尚贤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3.如图为湖南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出土的“迁陵洞庭郡”简,里耶秦简中频繁出现“洞庭郡”,然而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的记录。简牍关于“洞庭郡”的记载与传世文献不相符,这说明
A.简牍客观地再现了秦朝历史全貌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定论
C.史书的主观性太强导致可信度低
D.多重史料互证利于辨别历史真伪
4.某学者认为,西汉建立之初,吸取秦亡的教训,汉高祖刘邦虽然也曾下令各郡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但现有官员仍然无法满足中央集权统治的需求,因而他不得不以刘氏宗族代为统治各地。这可以用来解释汉初实行
A.休养生息政策B.察举制选人才C.郡国并行制度D.盐铁官营制度
5.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服务于汉初战事B.体现以农为本B.解决了财政危机D.意在藏富于民
6.成书于6世纪中叶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此段文字反映了
A.孝文帝迁都后促进洛阳繁荣B.门阀世族在中原有所衰落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D.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7.魏晋南北朝时,淮河流域等南方地区多产茶,南人饮茶已成风俗,多数北人不惯饮茶。唐中期前后,北方诸州乃至京邑城市,茶店茶肆遍布,四方往来之人,“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一风俗的流传得益于
A.政府不再监管城市商业B.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C.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D.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
8.下表是对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宰相出身的统计,由表可知
时间 宰相人数 出身唐宗室 出身士族 出身庶族
唐玄宗 34人 3人 24人 3人
唐宪宗 25人 1人 19人 2人
A.科举制逐渐发展完善 B.社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打破桎梏
C.士族控制了国家政权 D.君主专制权力受到士族极大制约
9.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与下图所示路线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空海长安求法B.张骞出使西域C.鉴真东渡日本D.玄奘天竺取经
10.时人描述宋初“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此观点认为宋初
A.地方官员之间相互牵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B.铲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维护了社会稳定
C.有效地防范了内部动乱,强化了中央集权
D.地方行政体系严密,地方官权力基本丧失
11.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C.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12.南宋画家李唐绘制了《村医图》,如右图所示。画面中,医生在众人帮助下用艾草熏灼的方法为患者医治创伤。据此可知,该画作
A.以都市生活为绘画题材
B.体现了普通百姓的经济诉求
C.反映医术在民间的推广
D.凸显艺术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13.朱熹《童蒙须知》中要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凡为人子弟,说话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读书时,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在长辈面前吃饭时,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由此可见
A.理是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的本原 B.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C.理学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理学与普通人的生活休戚相关
14.明成祖时,内阁的主要职责是“进呈文字,商机密,承顾问”。明仁宗以后,这一职责转变为制度化的“票拟”,代替皇帝阅读臣僚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内阁已开始给人以“偃
然汉、唐宰辅”的印象。这一变化说明
A.内阁对皇权形成制约B.内阁掌握了行政决策权
C.内阁的地位显著提高D.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
15.明万历年间,江浙地区的王江泾镇有居民7000家,“多织绸,收丝缟之利”。濮院镇有居民万余家,“民务织丝苎,商旅辐转”。这反映了当时
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B.手工工场的出现
C.地域性商帮的形成D.抑商政策的松弛
16.下列是明朝的科学家及其成就,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李时珍 编著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并被译成日、拉丁、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将这部书作为编写《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的重要参考书
徐光启 编著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先进经验和技术,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之后,徐光启与一些西方传教士合作,参考西方的科技成果,编订了《崇祯历书》
A.明朝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中西文化交流互鉴
C.科技革命促进思想解放
D.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小题13分,第18小题12分,第19小题14分,第20小题13分,共计52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7.(13分)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唐朝加强制度建设推动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毅然废去九品中正制度,行科举之制。隋代的常选有进士、明经和秀才。隋代开科考试选拔人才,尚未形成一种完备的制度。到了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扩而大之。取士之科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科举除常举外还有制举,由皇帝亲自主持,制举录取人数一次只一二人到五六人,因而在科举考试中不占重要地位。唐代积极推行和发展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的途径。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三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①。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国库空虚,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②是针对以上诸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政治制度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对科举制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所示的赋税制度的名称,并据此说明唐代赋税征收依据的变化。(4分)
18.(12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经历了由北方到南北趋向平衡再到重心转移到南方的发展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至于(南朝刘宋)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明清时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业市镇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宋至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19.(14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后,唐朝在“就申好睦,静乱息民”治边思想的指导下,推行怀柔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实现了“合同为一家”,唐太宗还被草原各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多个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再度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疆域空前辽阔。为巩固边防,元朝对边疆地区实行广泛而直接的管理,“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元朝虽然只统治了近百年,但在这期间,中原和边疆地区的民族大交融,不仅改变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传统结构和狭隘观念,而且还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形成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清代,经过约一个世纪对边疆地区的用兵,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疆域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清朝在继承历代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况有所创新。
——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边疆治理的具体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边疆治理的新发展。(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专设掌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并以西藏地区的治理为例说明清朝“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况有所创新”的表现。(4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古代国家治理边疆的意义。(3分)
20.(13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严迥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宋代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需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亡国者,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必有责焉耳矣。”
材料四 自汉以来,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科技文艺成就也充实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词汇和功能,构成了光耀千秋、辉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陶冶了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之根.
——摘编自王志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新儒学”有哪些核心主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的思想主张。(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认识。(2分)
省熟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022.11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D C B A D B B C C D D C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小题13分,第18小题12分,第19小题14分,第20小题13分,共计52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7.(13分)
(1)名称:三省六部制。(1分)
作用: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
(2)发展:增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模式;放宽应试对象。(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
意义: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了士族特权垄断;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3)名称:①:租庸调制②:两税法;(2分)
变化: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2分)
18.(12分)
(1)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统治者重视;南方相对稳定;人民辛勤劳作等。(每点1分,任答3点得3分)
(2)特点: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户口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的粮仓等。(3分)
(3)影响: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方成为政府财赋的主要来源地;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南方文化教育发展等。(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19.(14分)
(1)措施: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蕃和亲、会盟;封靺鞨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3分)
(2)发展:实行行省制,边疆治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中央设置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区;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加强管理西域;驿传制度。(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3)机构:理藩院。(1分)
表现:册封佛教领袖达赖和班禅;派驻藏大臣;以法律形式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实行金瓶掣签。(每点1分,任答3点得3分)
(4)意义: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3分)
20.(13分)
(1)思想主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1分)
影响: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分)
(2)核心主张:“理”或者“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
影响: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
(2)主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工商皆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3)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丰富内涵,陶冶情操;树立使命、责任、担当意识。(2分,回答其中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