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2022年11月5日15点40分,正在济南(36°40'N,117°00'E)附近某地研学的某中学地理
研学小组发现附近的山上有正在打造的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下图为该地的等高线图。
读图,完成1~2题。
1.此时
A.地球逐渐靠近公转轨道的远日点 B.美国纽约(40°N,74°W))地物日影朝向东北方向
C.全球与济南处于同一日期范围小于1/2 D.赤道上昼半球范围是25°W向东至155°E
2.该地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位于
A.甲 B.乙 C.丙 D.丁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1.4亿年的白垩纪早期,
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
石。读“中华龙鸟化石图片”,完成3~4题。
高三地理试题 第1页 (共8页 )
3.“火山灰”可能来源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A.地壳 B.软流层 C.地核 D.下地幔
4.中华龙鸟繁盛时期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B.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C.三叶虫广泛存在海洋中 D.裸子植物成为陆地代表植物
高黎贡山平均海拔3500米,是我国横断山脉最西部的南北走向的山脉,东侧为怒江大峡
谷。该区域不同季节会受西风环流和印度洋、太平洋季风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特殊的地理环境
造就当地独特的山谷风环流,其形成和演变受到背景风(高空盛行气流)的影响显著。据此回答
5~6题。
5.夜间,高黎贡山东坡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6.当高空盛行强劲的东风时
A.白天东坡谷风加强 B.夜间西坡谷风减弱
C.夜间西坡山风加强 D.白天东坡山风减弱
每年12月至次年3月,非洲大陆北部会盛行一种被当地人称为“魔鬼”的哈马丹风。下图
示意非洲北部1月气压分布。据此完成7~8题。
高三地理试题 第2页 (共8页 )
7.盛行“魔鬼”哈马丹风时,几内亚湾北岸的盛行风是
A.西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8.哈马丹风对非洲大陆北部地区的主要影响是
A.增温减湿 B.增温增湿 C.降温减湿 D.降温增湿
博斯腾湖曾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由开都河补给水源,孔雀河排盐。由于开发强度增大,
该湖矿化度由1958年的0.39克/升上升到1986年的2克/升,成为微咸湖。下图示意博斯腾湖周
边地域(右下小图示意沙漠盐池附近地质剖面,盐池目前盐度保持稳定)。据此完成9~11题。
9.关于甲、乙两河的水文特征,正确的是
A.径流量甲河大于乙河,水位季节变化甲河大于乙河
B.含沙量甲河大于乙河,水温甲河大于乙河
C.径流量甲河小于乙河,水位季节变化甲河小于乙河
D.含沙量甲河小于乙河,水温甲河小于乙河
10.博斯腾湖由淡水湖变为微咸湖过程中
A.甲河矿化度增加,乙河矿化度下降 B.甲、乙两河矿化度均下降
C.甲河矿化度下降,乙河矿化度增加 D.甲、乙两河矿化度均增加
11.关于盐池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以及目前水量收支状况为
A.博斯腾湖 收入大于支出 B.大气降水 收入大于支出
C.博斯腾湖 收入等于支出 D.大气降水 收入小于支出
高三地理试题 第3页 (共8页 )
海洋环流可分为表层的风生洋流和深层的温盐环流两部分,后者是由温度和盐度变化引起
海水密度差形成的。在北大西洋环流中,表面暖水向北流而深海冷水向南流,表面海水在位于
高纬度的固定下沉区下沉。全球变暖将会威胁该环流的正常运转,甚至可能导致其停滞。读北
大西洋温盐环流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造成图中甲处表层海水下沉的主要原因可能有
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②海水结冰 ③受副极地低压带控制,降水多、蒸发弱
④洋流在向北流时不断蒸发 ⑤海水北上不断向大气释放热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13.全球变暖背景下北大西洋温盐环流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北美东部地区气温降低 B.欧洲西部沿海地区水温升高
C.北海渔场渔业资源更加丰富 D.北大西洋深层洋流流量增加
乌鲁木齐河发源于天山主脉某冰川,某河段因河流下切侵蚀山前冲积扇从而在河流东西两
岸发育了多级河流阶地。下图示意该河段地质构造剖面及阶地分布。读图,完成14~15题。
高三地理试题 第4页 (共8页 )
14.与阶地T2相比,阶地T4
①形成年代更晚 ②形成时地壳稳定时间更长 ③地表沟壑更多
④形成时地壳抬升时间更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T5、T7处阶地面上的黄土或黄土状沉积物可能来自于
A.基岩风化 B.山地崩塌 C.流水沉积 D.风力堆积
第Ⅱ卷(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4~6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描述图中30°N~35°N甲、丁两地之间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影响因素。(7分)
(2)试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分析丁地光照强,但月均温较低的原因。(8分)
高三地理试题 第5页 (共8页 )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某年7月24日凌晨2时,在距离台风中心420千米以外的螺旋云带上有一对流云团新生
并强烈发展,导致江西省北部德安县出现突发性特大暴雨,其中丰林镇24小时最大降水量高达
541.4毫米。德安县境内特殊造型的“尖底瓶”地形(如下图)对降水起到了增幅作用。该日,地
面有弱冷空气从西北方进入德安县境内,加剧了暴雨的发生强度。此次强降雨未造成丰林镇明
显的降温。图中主风向为当时德安县的螺旋云带的气流运动方向。
(1)分析“尖底瓶”地形对增强本次暴雨的作用。(6分)
(2)说明弱冷空气入侵对本次暴雨形成的影响。(4分)
(3)简述本次强降雨未造成丰林镇明显降温的原因。(4分)
高三地理试题 第6页 (共8页 )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塔状尖峰是板块运动、山体岩性和外力作用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冰川角峰地
貌。智利百内国家公园位于安第斯山脉南端,公园内冰川、湖泊广布,火山熔岩形成的山体垂直
节理发育,独特的自然环境塑造出了公园内绮丽的塔状尖峰。下图为“百内国家公园位置”和
“百内国家公园塔状尖峰景观”。
(1)简述百内国家公园冰川发育的原因。(6分)
(2)推测百内国家公园塔状尖峰形成的地质过程。(6分)
高三地理试题 第7页 (共8页 )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沙丘与湖泊共存是沙漠中的独特景观。干旱的气候、丰富的地下水和盛行风向的改变影响
着沙丘和湖泊的演化。科学研究表明:新月形沙丘形成后,沙丘背风地带地面水平方向上出现
风速差异,风速差异引起气压差异,风速与气压呈负相关。我国巴丹吉林沙漠中某湖泊经历了
月牙湖到双湖的演化过程:在阶段I形成月牙湖,在阶段Ⅱ该湖所在地区气候曾一度极端干旱,
新的新月形沙丘形成后,月牙湖演化为双湖。左图示意新月形沙丘形态及其背风地带地面水平
风速分布,右图示意巴丹吉林沙漠某湖泊演化的不同阶段。
(1)简析风蚀方向由a到b的原因。(4分)
(2)分析阶段I月牙湖形成的过程。(6分)
(3)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阶段Ⅱ月牙湖变成双湖的原因。(4分)
高三地理试题 第8页 (共8页 )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B 4.D 5.D 6.C 7.B 8.A 9.A 10.D 11.C 12.D 13.A 14.C
15.D
二、非选择题
16.(1)分布特点:等温线呈南北走向;(2分)数值由东向西递减;(2分)等温线东疏西密。
(2分)
影响因素:地形(地势)。(1分)
(2)光照强的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2分)云雨天气少,多晴天,对太阳辐
射的削弱作用弱,光照充足。(2分)
月均温较低的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2分)大气逆辐射弱(保
温效果差)。(2分)
17.(1)“瓶口”敞开,且开口方向与螺旋云带气流方向一致,利于汇集水汽;(2分)“瓶颈”狭
窄,形成狭管效应,增强螺旋云带天气系统的势力;(2分)“瓶身”宽阔,近圆形,利于气流形成涡
旋,辐合上升;(2分)“瓶底”尖锐,在丰林镇小范围内的大量水汽(无法散失,只能)顺地形抬升,
形成强烈的地形雨。(2分)(答出三个要点可得6分)
(2)弱冷空气与台风螺旋云带外围的东北风交汇,触发对流云团的发展;(2分)弱冷空气为
该区域形成降温效应,利于水汽凝结,成云致雨;(2分)干扰台风外围的大气流场,导致降水范
围复杂多变。(2分)(答出两个要点可得4分)
(3)水汽凝结释放出大量热量;(2分)冷空气强度弱小。(2分)
18.(1)百内国家公园位于48°S以南,纬度较高;(2分)位于安第斯山脉南端,地势较高,年
均温较低;(2分)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冰川发育。(2分)
(2)百内国家公园位于安第斯山脉南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高大的安第斯山脉;(2分)熔岩
构成的山体垂直节理发育,受风化和侵蚀作用出现裂隙;(2分)裸露岩石长期受到风力和冰川
的侵蚀作用,并且在重力作用下,山体岩石沿垂直节理和裂隙剥落,形成塔状尖峰。(2分)
19.(1)a地风速小,气压高,b地风速大,气压低;(2分)a、b间的气压差导致风从a流向b,
风沿ab方向侵蚀。(2分)
(2)阶段I,在东北风作用下,沙粒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2分)在沙丘背风坡,沿着风蚀方
向发生风蚀作用,形成月牙形湖盆;(2分)持续的风蚀作用后,地下水出露,形成月牙湖。(2分)
(3)阶段Ⅱ,因湖泊所在区域气候一度极端干旱,导致湖泊水位降低,湖盆出露;(2分)盛行风
向的改变,在西北风作用下,新的新月形沙丘形成于湖盆中部,地下水位上升形成双湖。(2分)
高三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第1页 (共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