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具有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特点的周期运动变化现象,如果某种变化着的现象具有周期性,那么就可以考虑借助三角函数来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学问题1 问题1:某个弹簧振子(简称振子)在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过程中,时间(单位:s)与位移(单位:mm)之间的对应数据如表(见教材第242页表5.7-1)所示.试根据这些数据确定这个振子的位移关于时间的函数解析式. 简谐运动: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类似弹簧振子的运动,如钟摆的摆动,水中浮标的上下浮动,琴弦的振动,等等.这些都是物体在某一中心位置附近循环往复的运动.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受到的力(总是指向平衡位置)正比于它离开平衡位置的运动称为“简谐运动”.可以证明,在适当的直角坐标系下,简谐运动可以用函数 ,表示,其中,.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如振幅、周期和频率等都与这个解析式中的常数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散点图,再根据散点图的形状特点,提出问题: (1)散点图具有怎样的形状特征? (2)此种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函数关系来刻画? 学生根据表格数据描点,画出散点图,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振幅、周期、频率、相位、初相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并加强理解记忆. 师生共同归纳: (1)振幅:就是这个简谐运动的振幅,它是做简谐运动的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置; (2)周期:,它是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往复运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3)频率:,它是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往复运动的次数; (4)相位:; (5)初相:时的相位. 引导学生根据散点图的特点选择函数模型. 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理解相关概念,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问题2 问题2:如图(1)所示的是某次实验测得的交变电流(单位:A)随时间(单位:s)变化的图象.将测得的图象放大,得到图(2). (1)求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函数解析式; (2)当,,,,时,求电流. 练习:教材第244页练习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放大以后的图象,即图(2). 提出问题: 电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用来刻画,其中 表示频率,表示振幅,表示初相,如何通过图象进行观察? 学生观察图(2),小组讨论,合作探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可以单独回答,也可以集体回答. 师生共同解答问题2,教师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集体订正. 通过观察图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例题剖析 例1 如图所示,某地一天从6~14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近似满足函数 . (1)求这一天6~14时的最大温差; (2)写出这段曲线的函数解析式. 例2 海水受日月的引力,在一定的时候发生涨落的现象叫潮.一般地,早潮叫潮,晚潮叫汐.在通常情况下,船在涨潮时驶进航道,靠近码头;卸货后,在落潮时返回海洋.下表是某港口某天的时刻与水深关系的预报. 时刻水深/m时刻水深/m时刻水深/m0:005.09:182.518:365.03:067.512:245.021:422.56:125.015:307.524:004.0
(1)选用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这一天该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关系,给出整点时水深的近似数值(精确到0.001 m); (2)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m,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m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该船这一天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3)某船的吃水深度为4m,安全间隙为1.5 m,该船这一天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0.3 m/h的速度减少,如果这条船停止卸货后需0.4 h才能驶到深水域,那么该船最好在什么时间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练习:教材第248页练习第1题. 教师使用多媒体出示例1,展示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例1.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 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发现的结论. 用多媒体出示例2,展示问题情境. 教师行为: 1.引导学生整理数据,画出散点图. 2.教师提出问题: (1)散点图具有怎样的形状特征? (2)此种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函数来刻画? 3.引导学生整理题意,构建数学模型. 教师重点分析进入港口及在港口停留的条件:水深>安全水深(吃水深度+安全间隙),即. 师生共同分析,列出式子. 4.教师提问:第(3)问与第(2)问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如何构建数学模型? 联系:停留的条件是:水深>安全水深. 区别:第(2)问中的吃水深度固定,而第(3)问中的吃水深度在减少. 5.如何解答?利用数形结合解不等式. 学生行为: 1.根据表格整理数据,描出对应点. 2.分析散点图,思考并回答. 3.独立解答例2第(1)问. 4.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第(2)问的解答.学生板演第(2)问的答案. 5.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思考,讨论第(3)问.学生找出安全水深与时刻之间的函数关系. 6.画出两函数的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求解.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集体订正. 提升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使学生能从函数图象中得出尽可能多的信息,帮助解题.提升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素养. 提高学生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1.构建数学模型解答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2.数学思想:利用数形结合求方程及不等式的解.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学生小组合作总结,选出代表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布置作业 1.教材第249页习题5.7第1,2题. 2.选做题 教材第249页习题5.7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教师批阅. 通过分层作业使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为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5.7 三角函数的应用 一、课题引入 二、教学问题1 问题1的探究 振幅、周期、频率、相位等概念 三、教学问题2 四、例题剖析 例1 例2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教学研讨
现实生产、生活中,周期现象广泛存在,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现象的重要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收集数据,画出相应的散点图,通过观察散点图并进行函数拟合,而获得具体的函数模型,最后利用这个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实际问题的背景往往比较复杂,而且需要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才能理解它,因此,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从复杂的背景中抽取基本的数学关系.数形结合思想是解决三角函数模型的重要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认真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