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植树的牧羊人 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3 10:4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
语文/七年级上册
13.植树的牧羊人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练习默读,掌握生字词,能梳理课文内容,准确概括故事要点。(重点)
2.理解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的作用。(重难点)
3.体会牧羊人慷慨无私、不求回报的精神。
课程导入
荒漠要变成绿洲,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任务,然而有一个人他做到了。他一个人默默地植树,默默地奉献,将荒地变成沃土,惠及上万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植树的牧羊人。
1.走近作者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曾获法国荣誉勋章、摩纳哥王子奖。主要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2.交流背景
本文是让 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3.知识链接
1.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1)人物形象一般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表现。
(2)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3)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4.读准字音
栋梁 慷慨 帐篷 滚烫
戳穿 干涸 坍塌
吼叫 废墟  酬劳
(dòng)
(kǎi)
(péng)
(tàng)
(chuō)
(hé)
(tān)
(hǒu)
(xū)
(chóu)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琢磨 呼啸 溜达
水渠 流淌
光秃秃 刨根问底 
(zhuó)
(xiào)
(liū)
(qú)
(tǎng)
(tū)
(páo)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
刨根问底:比喻盘问追究事物的根由、底细。
沉默寡言:形容人性格沉静很少说话。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5.词语解释
一、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厘清行文线索。
1.课文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
乡村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87岁,没有任何身体更矫健了。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没变的是牧羊人坚持种树的行为,包括他不再养羊改为养蜂也是为了种树。
通过这个表格的填写,我们感觉到,时间在变,牧羊人从养羊到养蜂,高原的情况也在变。随着时间的流逝,高原的情况越变越好,那里的人们生活得越来越幸福。但是“变”的同时,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变”的是什么吗?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二、深层探究
1.课文第2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有何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2.作者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认为第几段中的描述最能印证“最了不起的奇迹”,请在原文中画出来。
第20段中“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善于前后对比、照应,请找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1)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2)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1)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
(2)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
4.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高度赞扬了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几十年的坚持,老人把永恒的精神和肉体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创造了伟大事业,使得生存下来的人们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
结构上:首尾呼应,和文章开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遥相呼应。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从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旨。(重难点)
2.品味文章语言,探讨写作方法。(重难点)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难点)
课程导入
复习提问
回顾上一节学过的内容,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1.人物形象
1.找出文中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及“我”议论他的语句,体会牧羊人的性格特点。
示例: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句话运用细节描写,表现牧羊人生活中一丝不苟、做事干净利落的性格特点。
(1)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挑选起来。
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表现牧羊人挑选橡子认认真真、心无旁骛的态度。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虽然种下十万颗橡子最终只有一万棵树苗长成大树,但牧羊人始终坚持种树,表现他坚守信念、坚持不懈的性格特点。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牧羊人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在孤独中植树,表现它的乐观坚强。
2.综上所述,你认为牧羊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牧羊人沉默寡言、认真做事、一丝不苟、坚韧乐观、坚持不懈、坚守信念,无私奉献。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4)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牧羊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毅力顽强,默默无闻地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
2.探究主旨
读下面两段文字,再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植树的牧羊人》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1.作者描写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通过荒原前后的对比,表达了对老人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2.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
3.作者通过牧羊人种树的故事,让人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
方法指导:把握文章的主旨,可以入手的角度有 :(1)文章结尾;(2)理清文章的思路;(3)关注文中的抒情、议论性语句;(4)借助他人的评价。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品味语言
1.下面是文中一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句子中的画线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句子中划线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4.技法赏析
1.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第一人称来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拓展延伸
读完文章,你一定有很多感悟。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牧羊人即使在最令人绝望的荒漠,依然怀揣最美好的愿望。这告诉我们只要坚守信念,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示例二:牧羊人植树心无旁骛,不动摇,不怀疑,不因外在环境的干扰而放弃自己的目标。这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目标一定会实现。
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