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
语文/七年级上册
15.诫子书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重点)
2.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诵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重难点)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课程导入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以这八个字为内容的书法作品,我们见于厅堂、见于卧室、见于书房、见于各种职业人士的办公室,见于各类公共场合的围墙。人们用自己的生活体悟着这八个字的内涵。
今天,我们由这八个字,走进它的源头文字,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
1.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号卧龙,谥号武乡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著有《诸葛亮集》。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2.交流背景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3.读准字音
夫君子之行 淫慢 励精
险躁 遂成 穷庐
(fú)
(yín)
(lì)
(zào)
(suì)
(lú)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1.放声自读课文,圈出读不准确的字音。交流评价,老师点拨,出示拼音。
2.再读课文,试着在读准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将文章读通畅。交流评价,老师点拨,出示文章断句的方法。老师示范朗读。
屏显朗读节奏划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出,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
4.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5.指定多名学生朗读,学生听着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疏通文意
(1)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确、坚定)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
(3)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
(4)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
(5)遂成枯落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1.重点词语
非学无以广才 (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 (学业成就)
非淡泊无以明志 (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 (立志 )
君子之行 (行为,操守)
三人行 (行走)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一词多义
(1)险躁则不能冶性
古义:轻薄。
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2)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3)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跟“快”相对)。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古今异义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4.词类活用
5.文言句式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倒装句。应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6.文言翻译
(1)四人为一组,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小组在翻译过程中,勾画难理解的地方。
(2)全班交流,各小组说说自己组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其他小组来回答,解决不了的,由教师来指导。
(3)教师总结,展示全文的翻译。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课堂小结
同学们,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愿这些经典的语句伴随我们大家行走一生。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课文,继续理解文意。(重点)
2.赏析精彩语句,积累名言警句。
3.结合作者生平,体会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重难点)
课程导入
上一节课中,我们大概了解了《诫子书》的主要内容。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但读来发人深省。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原文,聆听千年前先哲的教导。
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它们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静”“学”“志”“才”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
从反面阐述“静”。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阐述了什么道理?
惜时。时光飞逝,如果不珍惜时间就一事无成,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年老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5.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这些条件间又有什么关系
(1)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立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6.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宁静专一、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拓展延伸
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或生活感受,谈谈你对文中喜欢的句子的理解。如果还能结合名人名句给大家以启示则更好。
名人事例
1.立志
越王勾践,有志者事竟成,勾践被吴国打败,励志洗雪国耻,三年卧薪尝胆,
发愤图强,最终打败吴国。
周恩来,少年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投身革命,并为这一志向奋斗终生,最终迎来一个崭新的中国。
拓展延伸
2.勤学
凿壁偷光的匡衡
囊萤映雪的车胤
悬梁的苏秦
刺骨的孙敬
在庙里吃冻粥的范仲淹
3.惜时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谚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课堂小结
同学们,《诫子书》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既有慈父的殷殷期待,更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
希望你们今后更加惜时勤学,将来奉献于社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