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
刘禹锡
秋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
/
/
/
liáo
zhāo
xiāo
/
/
/
/
任务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任务二:初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面对秋天都悲叹冷清萧条,
我却认为秋天胜过春天。
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
把我的诗情也带到了碧蓝的天空之上。
注释
寂寥:冷清萧条。 春朝:春天。 排:推开。 碧霄:蓝天。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一反“悲秋”的常态,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写爱秋,明朗刚健。
前两句运用对比,直抒胸臆。
后两句推出“证据”。
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
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勇的豪壮诗情。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1.“晴空一鹤排云上”
明丽秋景——豪迈的诗情?
鹤的形象:
洁白高雅
身姿优美
超凡出尘
隐士之风
君子之德
独孤清高、身姿矫健、冲破云霄、挣脱桎梏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2.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勇。作者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初出茅庐:青年时代可谓一帆风顺,平步青云。他19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21岁考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23岁授台子校书,前途一片光明。
人生逆转:参加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改革运动,受牵连被贬为连州刺史(今广东连州),南下的路上又改授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史书称“地居东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言语者”。被贬之日,秋意正浓。《秋词》就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途中的即兴之作。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2.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勇。作者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
主旨归纳
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开阔明丽的美景,反映出诗人被贬之后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
1.《秋词》(其一)中诗人推出证据,写出明丽的秋景,引出豪迈诗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用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绘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翻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任务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
/
/
zhǎnɡ
wèi
任务二:初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归家的日子,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何时将要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长谈,
追述我独居巴山时面对夜雨的情景。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注释
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寄北”就是寄给北方的妻子。 何当:何时将要。 却话:回头说。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问归期”而“未有期”:苦涩无奈
巴蜀羁旅,“夜雨涨满秋池”:孤独凄凉
实写:眼前的凄苦
笔锋一转
想象: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
虚写:未来欢乐
虚实相生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巴山夜雨中,诗人独自一人在孤苦无奈的情境下,想到未来家人团聚的温暖快乐,在想象与家人“共话巴山夜雨”时冲淡了一个人的愁绪与孤独。诗人能在孤苦中转换情绪想到即将到来的美好,填补内心的空虚,充分体现出诗人身处异乡、盼望回家的感伤,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景的凄冷和想象团聚之景的欢乐,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身居异乡、盼望回家的感伤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主旨归纳
1.古典诗歌中亘古不变的思念之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例如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客居的寂寞转化为重逢的希冀,抒发相思之苦。
2.写黑夜迷茫、秋雨绵绵的景象,渲染出诗人漂泊在外,不得归家的孤独凄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亲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亲人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任务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
/
/
/
shù
lán
/
/
/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任务二:初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村庄里,并不为自己哀伤,
仍然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
夜将尽,我躺在床上听着窗外风吹雨打的声音,
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梦中。
注释
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戍:守卫。 轮台:代指边关。
阑:将尽。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僵卧孤村”
“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双关,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又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
写现实
现实的处境
坚持的信念
内心仍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窗外肆虐的风雨声——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
抒发诗人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梦境
为什么诗人不是自己去沙场征战,而是在风雨夜“铁马听河入梦来”?
材料链接: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名门之后,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主和派排斥。
1189年被罢官后一直闲居在家,此诗写于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重回疆场收复国土的愿望已经难以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在梦中实现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悲壮
这首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主旨归纳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诗中借写风雨梦境,抒发
诗人的爱国情怀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出了老迈境况,表明了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实写天气,又象征南宋朝廷的风雨飘摇,表达诗人愿意为国出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
谭嗣同
任务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潼 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
/
/
/
cù
sàn
tónɡ
任务二:初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
黄河流入辽阔的平原仍嫌拘束,
注释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终古:久远。 簇:簇拥。 河:特指黄河。
散:由聚集而分离。 束:拘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潼 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了。
猎猎的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高云簇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笔锋一转
河:“犹嫌束”
山:“不解平”
诗人感觉中的河山 客观现实中的河山
不言高而高度自见
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巍峨险峻
奔腾壮阔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材料链接: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此诗是谭嗣同十四岁时所作,当时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光荣。
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于是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景与情完美相融,浑然一体
赋予了山水人的 情感和磅礴的力量
昭示诗人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开始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雄伟壮观景色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少年时的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渴望。
1.谭嗣同《潼关》一诗中表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
求个性解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万古山云高耸,秋风呼啸而至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表现北方山水的壮阔,又表现了诗人内心勇往直前的诗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终古高云簇此城
尚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