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陈情表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巩固(20分,每小题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险衅(xìn) 祚薄(zuò) 床蓐(rù) 茕茕孑立(qióng)
B.洗马(xǐ) 逋慢(bū) 拔擢(zhuó) 终鲜兄弟(xiǎn)
C.优渥(wò) 期功(qī) 闵凶(mǐn) 逮奉圣朝(dài)
D.伪朝(wèi) 矜悯(jīn) 郞署(shǔ) 猥以微贱(wěi)
解析 B项“洗马”应读“xiǎn”,这是古代官职名,古音异读。C项“期功”应读“jī ”,满一年之意,不读“qī”。D项“伪朝”应读“wěi”。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门衰祚薄 祚薄:福分浅薄。
B.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C.察臣孝廉 察:考察。
D.形影相吊 吊:安慰。
解析 C项“察臣孝廉”中“察”不仅当“考察”讲,还含有“推荐”之意,即考察并推荐我为孝廉。
答案 C
3.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解析 两个“于”字分别是“比”“对于”的意思,两个“以”字分别是“因为”“用”的意思。
答案 D
4.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A.愿陛下矜愍愚诚
B.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解析 例句与D项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A项,形容词作名词;B项,使动用法;C项,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 D
5.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者感到了慰藉;
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本题例句以“爱心”为话题,写了两个比喻句,先是作比,后是说明爱心的巨大作用。另选话题时,也要照此顺序,用此形式。可就近联想,如“同情心”“宽容”等。
答案 (示例)同情心是寒夜里的一盏明灯,使夜行者明确了方向。
同情心是雨天里的一把雨伞,让雨中人得到了庇护。
二、阅读精练(40分)
(一)课内精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险衅:艰难。
B.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C.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察:察举。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不久。
解析 A项,险衅:凶兆,厄运。
答案 A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夺项王天下者 舅夺母志
B.门衰祚薄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C.逮奉圣朝 公之逮所由使也
D.辞不赴命 辞不就职
解析 D项,辞:动词,推辞。A项,动词,夺取/动词,改变;B项,名词,家门,门第/名词,门户;C项,动词,到/动词,被捕。
答案 D
8.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例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A.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B.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C.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解析 B项中的“见”与例句中的“见”都是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答案 B
9.从下列句中选出与例句结构不相同的句子 ( )(4分)
例句: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 与例句结构相同的是B、C、D三项,皆是状语后置句;只有A项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A
10.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词的理解和词类活用考查。
答案 (1)在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2)但是诏书(的言辞)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催赶,比流星坠落还要急速。
(二)课外拓展(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由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送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11.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躬亲抚养 躬亲:亲自。
B.慈父见背 见背:背弃我。
C.门衰祚薄 祚薄:福分浅薄。
D.矜愍愚诚 矜愍:夸耀。
解析 D项,矜愍:怜恤,同情。
答案 D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密奉事以孝谨闻 密以祖母年高
B.有暇则讲学忘疲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后卒于家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齐桓得管仲而霸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解析 A项,介词,因为。B项,连词,就/连词,却。C项,介词,在。D项,顺承连词,可不译。
答案 B
1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送 帝 览 之 曰 士 之 有 名 不 虚 然 哉 乃 停 召 后 刘 终 服 阕 复 以 洗 马 征 至 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判断时,应根据文章内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言句式的特点,进行划分。
答案 送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在翻译时要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本题要注意“汤”“白”“书”的意义及“弗之劾”的句式。
答案 (1)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2)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又叫李虔。他父亲早死,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恋母情深,就因为思念母亲生了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为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有时间就当众讲解阐述自己的学术理论而忘了疲倦,拜谯周为老师,谯周的门人把他和子由、子夏相提并论。
(李密)年轻时在蜀国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有才能擅长辩论,吴地的人很赞赏他。蜀国被(晋国)平定之后,泰始初年,皇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岁大,无人奉养,就没有办法听从皇上的诏令。于是向皇上上疏说:
我因为命运坎坷,幼年便遭遇不幸。刚生下来六个月,慈父就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不嫁的志向。祖母刘氏怜悯我孤单病弱,亲自抚养我。我幼年经常生病,九岁还不会走路,孤苦伶仃,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而祖母刘氏早被疾病缠身,时常卧病不起,我侍奉喝水吃药,不曾间断和离开过……
我的辛酸苦楚,不单是蜀地的人士和梁州、益州长官所看见和明明白白知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您怜惜我愚拙的诚心,准许我实现这个微小的心愿,或许祖母刘氏侥幸地活着,能够平安寿终。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应当像结草老人那样在暗中报答陛下之恩。
表文呈给皇帝,皇帝看了说:“李密的孝名,果然不假啊!”就停止下诏。后来刘氏病故,李密服丧完毕,又被封为洗马,到洛阳做官。司空张华问他:“安乐公 (刘禅)怎么样?”李密回答说:“可以称作第二个齐桓公。”张华问他为什么这么说,李密说:“齐桓公任用管仲而称霸,任用竖刁而身死(国灭)。安乐公任用诸葛亮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使国家灭亡,所以说他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张华又问:“孔明说教为什么细碎?”李密说:“以前舜、禹、皋陶在一起说话,可以简洁雅致;《大诰》是和普通人说的,应该细碎。和孔明谈论的人没有一个可以与他旗鼓相当,所以(和普通人)说教有些细碎。”张华赞许他的说法。
李密被派去做温地的县令,他憎恨厌恶手下做从事的人,曾经在给别人的信上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回到朝廷做事,但朝廷里没有能帮助他的人,于是只能改任为汉中太守,自己常因为失去京官的名分而心怀不满。等到有一天在东堂设宴,皇帝下诏叫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写道:“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对此很生气,在这时(趁这个时机)都官从事上奏章罢免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在家中去世。
第8课 项脊轩志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巩固(20分,每小题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尘泥渗漉(shèn) 呱呱而泣(gū)
B.余稍为修葺(qì) 以手阖门(hé)
C.偃仰啸歌(yǎn) 垣墙周庭(yuán)
D.旧时栏楯(dùn) 扃牖而居(jiōng yǒu)
解析 D项,“楯”应读“shǔn”。
答案 D
2. 选出对下面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往往而是(到处) 亦遂增胜(美)
B.而母立于兹(你的) 顷之(音节助词)
C.大类女郎也(像) 乳二世(用乳汁喂养)
D.大母过余(过问) 逾庖而宴(厨房)
解析 D项,“过”:看望,拜访。
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解析 A、C、D三项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中加点的词语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B
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 ①“而”表修饰,②“而”是“你”。③“为”是介词,给;④“为”是动词,写。
答案 C
5.下面一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按正确的语序进行排列。(只填序号)
①而在传递这种感情时,往往又不是直截了当,总是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
②归有光可谓深谙此道,
③刘勰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④或哀婉凄切或闲适欢愉。
⑤或托物以言志,或借景以遣怀,或即事以抒情,
⑥他在《项脊轩志》中正是将那种“可喜”“可悲”之情不留痕迹地融入了写景叙事当中。
⑦所以古人在吟诗作文时总是想方设法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
⑧使人如品佳茗,久久难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排序应当抓住中心句,明确话题,注意关键词。如本题中③为首句引起中心话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然后根据因果关系判断其后为⑦,③⑦为总领,然后④①⑤⑧分述论证,最后②⑥举例论证。当然①中的“而”“这种感情”,②中“此道”,⑥中“他”“那种”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也暗含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答案 ③⑦④①⑤⑧②⑥
二、阅读精练(40分)
(一)课内精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B.凡再变矣 再:两次。
C.大类女郎也 类:好像。
D.客逾庖而宴 宴:宴请。
解析 D项“客逾庖而宴”是客人要越过原来的厨房,后面没有宾语,因此“宴”不能作“宴请”讲,而只能是“赴宴”或“吃饭”。
答案 D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A项,整体/一次。B项,在。C项,补足音节的助词。D项,你的。
答案 A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娘以指叩门扉曰 B.往往而是
C.室仅方丈 D.先妣抚之甚厚
解析 A项,敲。B项,古义为“到处”,今为时间副词。C项,古义是“一丈见方”,今义是:寺院的住持”。D项,古义为“对待”,今义为“安慰,保护”。
答案 A
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这段文字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河中最动人的浪花,因此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产生共鸣。
B.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大家庭的分离和破落,二是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三是写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
C.这段文字,将大家庭分离、破落之感慨,对祖母、母亲的深深怀念与眷恋,及怀才不遇、功名未成之喟叹与对亡妻的真挚感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动人的魅力。
D.和《五人墓碑记》选择重大题材、阐明生死重大意义不同,这段文字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细节,题材尽管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段文字的一大特色。
解析 C项,“怀才不遇、功名未成”没有表现。
答案 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查对文言文的实词与虚词的识记和理解,在具体语境中翻译实词与虚词要联系语境,大胆猜测,科学做答。
答案 (1)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
(2)我家的人读书,长期没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功名,恐怕是可以期待的吧!
(二)课外拓展(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大概。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容止”应为“形貌举止”。
答案 B
1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 )(3分)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做这类试题最好用排除法,分析提供的信息,排除不合题干要求的,即可选出答案。本题难度不大。②是说其妻治家有方;④是说其妻对他交友所持的态度;⑥是说其妻平生看重文章。
答案 B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题思路是找准各项内容在文中的对应点,比较分析其异同,选出正确答案。C项,“关注百姓疾苦”,于文无据。
答案 C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如(1)句的介词结构后置及主谓倒装。②注意虚词“以”“抑”的翻译。③注意译文的语气,如第(3)句的反问语气要译出来。
答案 (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从这点)就可以知道了。
(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能感到快乐吗?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秋天,我的朋友宛陵人梅圣俞从吴兴来到京城,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悲痛地对我说:“妻子谢氏死了!”要我写墓志铭来安葬她。我没有空暇写。
在一年之中,他来了七八封信,没有哪一封不提到谢氏墓志铭的事,并且说:“我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是谢希深的妹妹。谢希深父子是当时知名人士,而且世代显贵荣耀。谢氏生长在兴旺的家族中,二十岁时嫁给我,过了十七年便去世了。她去世的那晚,只是用出嫁时的衣裳装殓,我穷到什么程度,也就由此可知了。但是,谢氏平时总是愉快地对待这种处境。她治家有一定的方法:饮食虽不丰盛,但一定做得精细而有味;衣服不管新旧,一定洗涤缝补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我所住的官舍,虽然简陋狭小,她总是认真地洒扫庭院。她平日说话、表情和举动都温和从容。我在世上穷困得久了,外出时有幸与贤明的士大夫一起交游而感到快乐,回家来又见到我妻子和颜悦色而使我忘掉了忧愁。我能够不被贫富、贵贱搞得忧心忡忡,也靠我妻子的协助。我跟一些士大夫谈话,谢氏常常从屏风后面暗暗听着;见有空闲时,她对某人的才能、品德好坏,以及时事的得失都能同我讨论,且说得有条有理。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酒回家,她一定问我:‘今天跟谁饮酒这么快乐啊?’当听说是和贤能的人饮酒,便高兴;听说是跟不贤的人饮酒,便叹息地说:‘您所结交的人都是当世的杰出贤才,你现在跟这种人喝酒,能够感到快乐吗?’这一年南方大旱,我妻抬头看见飞蝗便叹息说:‘现在西方的战事未息,天下非常困苦,江淮一带盗贼蜂起,加上天旱蝗灾又如此严重!我是一个妇女,死了能得到你来埋葬,便很有幸了。’她之所以能安于贫困而不苦闷,是因为她见识高明而且懂得道理,大多如上面讲的情况。唉!她在世时因我的贫穷而受窘迫,死了我又无能力厚葬她,我觉得只有文章可以显出她的不朽。而且,她平生特别懂得文章可贵,死了能得到纪念她的文章,大概可以安慰她的灵魂,而且也可减轻我的悲痛吧。这便是我屡次向您请求写墓志铭的原因。”既然如此,我能忍心不写墓志铭吗?
第9课 长亭送别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巩固(20分,每小题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谂知(niǎn) 筵席(yán) 胸臆(yì) 口占一绝(zhān)
B.白泠泠(líng) 相偎(wēi) 栖迟(qī) 凄凄惶惶(qī)
C.赓续(gēng) 玉醅(pēi) 揾做(wěn) 挣揣(chuāi)
D.萧瑟(sè) 憔悴(cuì) 顷刻(qīng) 杯盘狼籍(jí)
解析 A项,“谂”应读“shěn”;C项,“揾”应读“wèn”,“揣”应读“chuài”;D项,“顷”应读“qǐng”。
答案 B
2.下列各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筵席 煎熬 栖惶 亲眷
B.蹙眉 携手 顷刻 厮守
C.狼藉 淋漓 解剖 讫今
D.罗帏 青鸾 暮蔼 胸臆
解析 A项,恓惶;C项,迄今;D项,暮霭。
答案 B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 C项,合着:该教。
答案 C
4.选择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 )
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B.白马将军的确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
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
D.莺莺对感情是执着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解析 B项,破镜重圆,指夫妻之间经离乱或变故又团圆。这里对象误。
答案 B
5.根据学过的元杂剧的知识,试把杜牧的诗《清明》改写为杂剧。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末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末:(借问科)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科)杏花村!
二、阅读精练(40分)
(一)课内精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正宫】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四煞】 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6.“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从古人炼字的角度对该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句中用得最生动的是“染”和“醉”二字。“染”不仅把外在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醉”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景因情而“染”,人因情而“醉”,情景交融,意境悲凉。
7.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感情没有形象,必须借助外部景物,把情以形象化语言表
达出来才具体可感。试指出【滚绣球】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莺莺怎样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景物(即寓有人的情感的“意象”)有:柳丝、疏林、斜晖。莺莺希望路旁随风飘拂的柳丝化作丝缰拴住张生远行的骏马,希望落叶之后显得疏阔的树林枝条挽住西坠的夕阳,让时间走慢点,就为了能跟张生在一起多待一会儿。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莺莺不忍分离、依依惜别的深情。
8.【一煞】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和【端正好】有何不同?作者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
境界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支曲子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地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9.将《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与李煜
《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二)课外拓展(16分)
10.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秋怀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支曲子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西风、啼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秋风萧瑟、雁啼花落之时,离家在外的游子,偶接家书时那种万般无奈的愁苦情景图。寄寓了作者漂泊在外、事业无成、有家难归的苦闷之情。
1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流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 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________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________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流水 白云
(2)“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景、境界)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情、境界)
第10课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巩固(20分,每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创痕(chuàng) 墙垣(yuán) 恬静(tián)
B.晕车(yùn) 懊丧(ào) 清婉(wǎn)
C.青鸾(Iuán) 倔强(jiàng) 蓓蕾(péi)
D.贞女(zhēng) 怂恿(sǒng yǒng) 乳媪(ǎo)
解析 A项,创—chuāng,C项,蓓—bèi,D项,贞—zhēn。
答案 B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既然 赔偿 夜色朦胧 婉转求情
B.浩渺 羞愧 暗然失色 盈亏圆缺
C.鲁莽 痴心 天涯海角 矜持作态
D.矜持 消隐 海誓山盟 虚文俗礼
解析 B项,暗—黯。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借鉴同行业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本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脱离本企业的实际而生吞活剥,那就可能适得其反,付出惨重的代价。
B.针对近日百度文库与出版业、作家群体的争端,有关人士指出:百度文库并非一无是处,但它在经营过程中,对待解决版权问题却引而不发。
C.电视剧《借枪》中的熊阔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人物”,尽管身处社会底层,整日为生计发愁,但遇事却能通权达变。
D.小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工厂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娴熟地掌握了专业技术,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解析 B项,引而不发: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A项,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C项,通权达变:为了应付当前的情势,不按照常规做事,而采取适合实际需要的灵活办法。D项,用来形容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
答案 B
4.下列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是这些虚文俗礼,现在只好一切置之度外了!
B.影片《阿凡达》以全程佩戴3D眼镜的观影方式,天衣无缝的特效制作,还原出詹姆斯·卡梅隆脑海中天马行空的世界,这让所有影片在其面前黯然失色。
C.这些死的惨象就像惊魂未甫的钟声,警告风烛残年的我。
D.据报道,日本外相前原诚司日前称,中国为应对撞船事件而采取的措施是“歇斯底里”的。马朝旭表示:“我们对一国外相发表这样的言论感到震惊。”
解析 A项,置之度外: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C项,惊魂未甫:形容人惊慌失措的样子。D项,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行为失常。B项,黯然失色:本指心情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答案 B
5.下面是朱丽叶的一段台词,请按照最妥帖的顺序对其进行排列。(只填序号)
①我的爱情也像海一样深沉 ②我给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是富有 ③我的慷慨像海一样浩淼 ④因为这两者都是没有穷尽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①句中的“也”可以判断出①句应放在③句之后,②句是讲述自己对“慷慨爱”的态度,④句最后点明这样比喻的原因。
答案 ③①②④
二、阅读精练(40分)
(一)课内精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罗密欧 她说话了。啊!再说下去吧,光明的天使!因为我在这夜色之中仰视着你,就像一个尘世的凡人,张大了出神的眼睛,瞻望着一个生着翅膀的天使,驾着白云缓缓地驰过了天空一样。
朱丽叶 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
罗密欧 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园墙,因为砖石的墙垣是不能把爱情阻隔的;爱情的力量所能够做到的事,它都会冒险尝试,所以我不怕你家里人的干涉。
朱丽叶 要是他们瞧见了你,一定会把你杀死的。
罗密欧 唉!你的眼睛比他们二十柄刀剑还厉害;只要你用温柔的眼光看着我,他们就不能伤害我的身体。
朱丽叶 我怎么也不愿让他们瞧见你在这儿。
罗密欧 朦胧的夜色可以替我遮过他们的眼睛。只要你爱我,就让他们瞧见我吧;与其因为得不到你的爱情而在这世上挨命,还不如在仇人的刀剑下丧生。
6.姓名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朱丽叶却宣誓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该怎样理解?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封建社会,贵族世家代表着身份与地位,这对于当时处于依附地位的女性来说,显得尤其重要,但朱丽叶竟然弃之如草芥,勇敢地走出叛逆的第一步,显示了爱情力量的伟大。
7.面对思慕已久的心上人,朱丽叶为什么说不愿让他们瞧见罗密欧出现在自己面前?(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朱丽叶为罗密欧的安全考虑,表现了她善良的天性和对情人的爱。
8.罗密欧在面对“得不到你的爱情”和“在仇人的刀剑下丧生”时,选择了后者,这表明
了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他的心中,爱情的力量早已超过了仇恨的力量,这表明了他对爱情的坚贞。
9.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性格特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罗密欧:性格直率,视爱情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朱丽叶:勇敢、无畏、坦白、大胆、纯真。
(二)课外拓展(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3题。
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爱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愤然离家出走。
玩偶之家(节选)
易卜生
娜 拉 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 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 拉 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之后——也许有。
海尔茂 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 拉 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走进右边屋子,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 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 拉 (穿外套)我不能在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 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
娜 拉 (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
海尔茂 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 拉 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 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 拉 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她对丈夫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对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的拘束,我也不受你的拘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给我。
海尔茂 连戒指都要还?
娜 拉 要还。
海尔茂 拿去。
娜 拉 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
海尔茂 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不会再想我了吗?
娜 拉 嗯,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 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 拉 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 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 拉 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 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 拉 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 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生人?
娜 拉 (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 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 拉 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 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都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 拉 改变到咱们在一块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
(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 (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
(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10.剧中“你的泥娃娃”指的是谁?“生人”指的是谁?对二者为什么要这样称呼?(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通过两个人的特定的称呼,来反映两个人的关系,十分微妙。
答案 娜拉;海尔茂。前者是因为娜拉在丈夫眼中没有独立人格,只是一个玩物;后者是因为海尔茂与娜拉之间缺乏沟通,形同路人。
11.娜拉说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奇迹”就十分珍贵了,而“奇迹中的奇迹”反映两个人之前从没有这样过。
答案 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对待。
12.娜拉说“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这句话表达的具体意思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特定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探究,要联系全文和人物的个性,综合做答。
答案 建立真正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幻想已经破灭。
13.《玩偶之家》的结尾是“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对这个结尾,肖伯纳的
评论是:“在她身后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看似夸张的评价,其实反映的是娜拉出走的决绝和海尔茂的失败。
答案 “砰的一响”既表示了娜拉挣脱樊笼走向自由的决绝的态度,也象征了海尔茂家长作风、男权主义的彻底失败,的确是精彩的一笔。
第11课 旧日的时光 箭与歌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巩固(20分,每小题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踪影(zōng) 折断(zhē) 风驰电掣(chè)
B.恬淡(tián) 强劲(jìn) 嬉皮笑脸(xī)
C.耘耕(yún) 省悟(xǐng) 首尾俱全(jù)
D.初晤(wù) 分泌(bì) 啼饥号寒(háo)
解析 A项,“折”应读zhé;B项,“劲”应读jìng;D项,“泌”应读mì。
答案 C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毕竟 辽阔 影牒 鞠躬尽瘁
B.轮休 揣摩 山峦 犹豫不绝
C.推御 游荡 漫步 神采飞扬
D.采摘 呼啸 跋涉 蝇头微利
解析 A项,牒—碟;B项,绝—决;C项,御—卸。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冠军。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解析 A项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B项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C项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D项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用在表示灾难很快来临。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全省新闻战线将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坚决治理虚假报道问题,教育引导新闻从业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维护新闻工作的崇高社会声誉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
B.库布其沙漠完成了4 000多平方公里地段的治理,已经为中国北疆建设了一道长达240多公里的“绿色长城”。一度被认为是不可治理的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日前高度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
C.公民自费出国旅游人数持续大幅度上升,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人民币汇率坚挺,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出国旅游人数的增加起到了促进作用。
D.我们的命运就像是行驶在浩瀚的人生海洋里的一艘背负着沉重使命的航船。在最终相同的结局中,命运所赋予我们不同的只是得到与付出的差别。没有得到的付出虽然是令人遗憾的,但没有付出的得到更是令人悲哀的。
解析 A项,搭配不当,在“职业道德水平”前加“提高”。B项,顺序不当,应为“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D项,语序不当,第一处为定语的顺序不当,应为“一艘行驶在浩瀚的人生海洋里的背负着沉重使命的航船”;第二处为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应为“虽然没有得到的付出是令人遗憾的,但没有付出的得到更是令人悲哀的”。
答案 C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诗歌另有一套属于诗歌王国的语言,那是对日常交际使用的语言加以改造使之变了形的。________。读者也已习惯用超常的眼光去读诗,心理上有了相应的准备。所以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
A.诗歌既遵循语言规范,又自有其超常的语言规范,或者说时时要超出语言规范。
B.诗歌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超出这规范,或者说自有其超常的规范。
C.诗歌虽然时时超出语言规范,但又遵循这一规范,可以说自有其超常的规范。
D.诗歌自有其超常的规范,它尽管时时超出语言规范,但又遵循这一规范。
解析 B项,首先要“遵循”,然后才是“超出这规范”,“超常的规范”又是对“超出这规范”的解读。
答案 B
二、阅读精练(40分)
(一)课内精读(29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6~8题。
旧日的时光
(一)
难道就该把老朋友遗忘,
不把他再挂在心上?
难道就该把老朋友遗忘,
还有那旧日的时光?
(副歌)
为了那旧日的时光,老朋友,
为了那旧日的时光,
让我们干一杯友谊之酒,
为了那旧日的时光。
(二)
你准会把一大杯喝尽!
我也会把我的喝光!
让我们干一杯友谊之酒,
为了那旧日的时光。
(三)
为了采摘美丽的延命菊,
我们俩在山坡游荡;
但我们经历了万里跋涉,
自从那旧日的时光。
(四)
从朝阳初升一直到中午,
我们俩漫步溪上;
呼啸的重洋把我们相隔,
自从那旧日的时光。
(五)
忠实的朋友,这是我的手,
请给我你那只手掌;
我们干一杯友谊之酒,
为了那旧日的时光。
6.诗中第一小节“副歌”一词有何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副歌,表明上下两小节爆发的感情是一致的,只是角度稍有区别。
7.诗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复。回环往复,如同音乐中的主旋律,增强了抒情效果,使怀想旧友的友情更加真挚感人。
8.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过回忆旧日里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阅读下面《箭与歌》,完成9~10题。
我把一枝箭向空中射出,
它落下地来,不知在何处;
那么急,那么快,眼睛怎能
跟上它一去如飞的踪影?
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
它落下地来,不知在何处;
有谁的眼力这么尖,这么强,
竟能追上歌声的飞扬?
很久以后,我找到那枝箭,
插在橡树上,还不曾折断;
也找到那支歌,首尾俱全,
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
9.诗人运用意象写出一种人生情感,这两个意象构成比喻关系,其中________是喻体,二
者的相似点是________。(6分)
答案 箭 都送入“空中”,都是“不知落于何方”,都是眼睛跟不上的。
10.诗的前两节可视为悬念,第三节是释疑,也表现了主旨,请分析理解本诗的主旨。(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歌颂友谊,表达友谊的深沉与真挚。
(二)课外拓展(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2题。
卡秋莎
苹果花和梨花已经开放,
河上的薄雾轻轻荡漾,
在高而峻峭的河岸上,
走来了卡秋莎姑娘。
她走着,唱出优美的歌声,
歌唱草原暗蓝色的雄鹰,
歌唱她热爱着的人,
她正珍藏着他的来信。
姑娘啊,你的歌声,
跟随着灼烁的太阳飞翔,
把卡秋莎的致敬,
带给战士,在遥远的边疆。
让他记起这朴素的姑娘,
听一听她的歌唱。
让他保卫着祖国的边疆,
卡秋莎要把爱情永远保藏。
苹果花和梨花已经开放,
河上的薄雾轻轻荡漾,
在高而峻峭的河岸上,
走来了卡秋莎姑娘。
11.第一节诗描写出怎样一种意境?这一节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节主要是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出场。景物描写的作用是营造一种美好的意
境,为后面诗的内容、主题的表达作铺垫。
答案 第一节描写了一个优美的环境和一个美丽的姑娘,营造了一种和平、宁静、安详的意境。这些描写,为后面几节诗的内容作铺垫,说明战士保卫祖国的意义。
12.诗的最后一节为什么要重复第一节?(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从内容上考虑,重复的作用是深化、强调某种主题或情感,然后从结构上思考,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答案 重复的目的是为了加深人们特别是边防战士的印象,让他们牢牢记住这美好的一切,从而增强抗击侵略者、保卫祖国的决心。同时,与开头照应,以悠扬回荡的旋律,营造一个完整、美好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