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1935年,一个古巴渔夫向海明威讲述他捕到的大马林鱼怎样被鲨鱼吃掉的故事。1952年作品问世。从最初素材的取得到小说的出版,历时17年时间,这是一部酝酿已久、精心打造的杰作。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角是一位叫桑圣提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84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85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仍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栓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船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架。他回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课文情节
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约占全书六分之一。
重点描写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攻击者 铲鼻鲨
数量
老人作战工具
结局
灰鲭鲨
铲鼻鲨
铲鼻鲨
鲨鱼
一条
两条
一条
两条
一群
鱼叉
绳子
绑着刀子的桨
绑着刀子的桨
短棍
短棍
舵把
杀死鲭鲨,大鱼被吃掉四十磅
杀死两条铲鼻鲨,大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杀死犁头鲨,刀子被折断
铲鼻鲨受重伤,大鱼剩一半
大鱼只剩下残骸
情节之刚
交流初读感受,用一个字概括小说给你的感觉。
刚、硬、强、韧……
老渔夫桑提亚哥84天一无所获,他真的是“倒了血霉”,失落和孤独此时是他唯一的朋友,也是敌人。但他不畏惧强敌,不抱怨命运,始终为制服对手而顽强坚持着。
在“武器”简陋、孤立无援、鲨鱼轮番来袭的情况下,老人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勇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性格。这个“硬汉”是海明威人格理想的体现,又是人类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的象征,代表着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他的这种“硬汉”的意志力反衬出那些迷惘彷徨的人的人生境界的狭小。
人物之刚
内心独白
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活动
厌倦:“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
焦虑:“要是夜里来了鲨鱼,该怎么办?能有什么办法?”;
失望:“好景不长啊”,“我不能指望干掉它们了”,“天知道最后那条鲨鱼咬掉了多少鱼肉”。
每当这些想法出现时,他总会阻止自己想下去,大声对自己说“你失望,“好景不长啊”,“我不能指望干掉它们了”,“天知道最后那条鲨鱼咬掉了多少鱼肉”。想得太多了”,“别想啦”,“想点儿高兴的事儿吧”。他不断给予自己信心、希望、激情:“兴许你还能交上好大的运气呢”,“我要跟它们一直斗到死”。
老人的内心独白,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无声的各种想法,一种是有声的自言自语。而有声的自言自语,更多的是否定自己的犹豫,不断激励自己。
思绪的自由联想——有序与纷乱
有序与纷乱的联想
棒球员
小男孩,镇上的人
罪过
大马林鱼
自尊
大海
人物描写中的内心独白
本文除了有关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们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言语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精神之刚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
语言之刚
①语言简洁,有力,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子简短,词汇准确生动。
②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海明威善于从感觉、视觉、触觉着手去刻画形象,将作者、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总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中,蕴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简洁的对话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
③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创作(冰山理论),说创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应该隐含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隐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鲜明,感情越深沉含蓄。另外,为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阔大,他还借助于象征的手法,使作品蕴涵深意。
象征意义
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在这场英雄与环境的斗争中,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桑提亚哥赢得了胜利。
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以伦比的力量和勇气,是一个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的人,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老人的生命价值已经在追捕马林鱼,与大海、鲨鱼的斗争过程中取得了充分体现。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的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硬汉”海明威
(1899——1961)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作者之刚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开枪自杀。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短篇: 《白象似的群山》 《杀人者》 《印第安营地》
冰山理论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也就是说,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情感蕴含在形象的背后。 见诸笔端的只有那八分之一的冰尖。 不绑架他人的思维,不把自己的观点与思想强加给读者,真正的好作品不会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