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陶渊明(365~427)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陶渊明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他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120余首。
陶诗
内 容
风 格
描写优美的农村风光;歌咏饮酒抚琴、读书赋诗、闲话桑麻的情趣;抒发对宁静闲适的隐居生活的挚爱;表现对官场的厌恶和安贫乐道的品格。
朴素、淡远、自然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著名将领,曾率兵平定多次叛乱,南征北战,屡立奇功,官至大司马,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陶家也是东晋的名门望族。
陶渊明早年修习儒家经典,同时,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 因“家贫”,陶渊明为“家中妻儿”计,开始了他多次归隐,后又反复出仕为官,过着纠结的前半生。
从二十岁开始,陶渊明凭借名士后代的身份,开始了他的宦游生涯,以谋生路;
二十九岁任江州祭酒,相当于地方教育部部长,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
之后,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任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做地方军队的参谋总长。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最后一次出仕是彭泽县令。
在陶渊明之前,中国一等一的大诗人是“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他们是汉末曹魏时期的人物,与陶渊明相隔一二百年;在陶渊明之后,中国一等一的大诗人是盛唐的李白、杜甫,与陶渊明相隔三百多年。
陶渊明所处的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乱世。那个时代,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诗人和文人,但总的来说,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的低谷。中国古典文学的再次大爆发,要等到唐朝。
陶渊明被后代很多人赞美称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陶渊明的“任真”。
苏东坡曾经说过这样的两句话,他说陶渊明这个人,“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赞美陶渊明“真”的不止是苏东坡,辛弃疾也写过一首词来赞美他,他说陶渊明“千载下,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没有一个字不是出自内心的、真淳地写下来的。
陶渊明地位与影响
地位:晋宋诗风,渐趋浮靡陶诗价值未受重视,故《文心雕龙》不论及陶诗,钟嵘《诗品》也将其归为中品,“隐逸诗人之宗”。
唐代以后陶诗才逐渐受到重视,苏轼、朱熹力推之。
影响:开创了田园诗派
成为后世文人的典范
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
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
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诗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陶渊明对后世文学及文人的典型意义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酒与菊的象征:酒助成物我两忘;菊象征高情远致。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推崇,几乎到了爱不释手地步。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他编的《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专集。此外,他还写了《陶渊明传》,创作了摹写陶渊明精神气质的诗歌作品,他所编辑的《文选》收录了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八首。萧统做粉丝做到如此敬业的地步,早已超越了一般的“追星”行为而有了别样的意义。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非常崇拜,他在诗中说:“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这是不是等于说,虽然星空灿烂,但你是我的唯一。诗歌创作方面,孟浩然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陶渊明诗作多有传承。
李白还是陶渊明的粉丝呢!
很明显,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和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脉相承的。
李白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字里行间洋溢着粉丝对偶像的仰慕之情。
说起来,陶渊明的粉丝还真不少,除李白外,还有很多“重量级”、“大腕级”的人物。
杜甫也是陶渊明的粉丝。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隔世的知己,他咏诗道:“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不但认同陶渊明的儒家政治精神、独立自由人格,而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吸纳、发挥陶渊明思想和诗艺。
白居易也把陶渊明作为自己的偶像。江州离陶渊明的故乡浔阳很近,白居易任江州司马的时候,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白居易自称是“异世陶元亮”,也就是另一个时空的陶渊明,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和生活情趣,被他引入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中。
“唐宋八大家”中,至少有两个是陶渊明的粉丝:欧阳修和苏轼。
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他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
苏轼呢,不但自己喜欢陶渊明,还拉上儿子一起“追星”,读陶诗、和陶诗曾是他们父子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苏轼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自己“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又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也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留下词作六百多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渊明诗文的就六十首,也就是说,他差不多每十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从这个角度来说,辛弃疾堪称陶渊明的“超级粉丝”。
苏轼对“暧暧远人村”四句非常赞赏,评价道:
“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
拓展阅读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拓展阅读: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译文: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杂诗(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译文:忆我当年少壮时,虽无乐事自欢娱。胸怀壮志超四海,展翅高飞思远去。岁月渐移光阴逝,当年心志日消除。虽逢乐事难欢快,每每心中多忧虑。气力渐觉在减退,我身已感日不如。自然总在变化中,使我不得停脚步。未卜前程有多少,谁知归宿在何处。古人珍惜寸光阴,念此使人心恐惧。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理想世界桃花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通“沿”)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通“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赏析: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
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
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
创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
文章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桃源情结
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忘忧或假草,满园罗丛萱。
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 李白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安得舍尘网,拂衣辞世喧。
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王维
饮酒的心境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饮酒》其十四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饮酒体乐,享受“自然”
饮酒的心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饮酒》其十三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饮酒》其二十
借酒韬晦避祸:暗涌的悲愤、无奈
陶渊明与菊
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周敦颐《爱莲说》
高情远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