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1.掌握中央集权加强、专制王权建立、宗教改革等在推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国际法和外交制度出现的原因。3.明确20世纪以来国际法发展的主要表现,认识两次世界大战形成的国际组织的不同。
知识点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1.民族认同观念显现
(1)原因
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②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
(2)表现
①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③特点: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2.民族语言地位上升
(1)表现
①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②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2)意义: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思维点拨] 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是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成员的效忠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治体制。其基本特征包括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中央集权制、主权人民化、国民文化的同质性、统一的民族市场等。
3.专制王权演变为民族国家
(1)原因: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2)表现: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各国纷纷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3)特点:这些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思维点拨] 民族主义的特点
19世纪的欧洲民族主义十分盛行,各国民族主义在历史发展阶段上不同步,具体任务也有所不同,但它们具有共同的反封建宗旨。该时期的民族主义往往与民主自由联系在一起。
[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
情境探究 近代西方民族主义兴起发展的原因
史料 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为建设民族国家,第二为民族侵略与扩张。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16、17世纪,西欧摧毁普世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刚开始资产阶级与王权相结合,但随着王朝国家不能体现他们的利益要求时,他们展开了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要求用新的政治原则、观念来构建民族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提示] 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大一统神权统治,建立民族教会,专制王权加强,削弱了地方贵族割据势力;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启蒙运动抨击封建专制,解放人们的思想;新航路开辟后,对外掠夺和殖民扩张带来巨大利益。
[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
民族国家的特点
(1)从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上来看,民族认同感是近代民族国家的特点之一。民族认同感强,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稳定;民族认同感弱,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族国家的整体力量。
(2)民族国家的出现在其发生时段上大多与现代化的过程密切相关。这首先是因为工业化、现代化使得世界民族分布的状况发生了巨大改观,迫使过去处于彼此分离状态的各个民族交往密切;其次是因为现代化催生了英、法、德等资本主义民族国家。
(3)民族国家有统一的国内市场,有明确的国家疆界,有通用的民族语言。
[针对训练]
1.启蒙思想家们一致认为“专制之下无祖国”,主张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消灭封建专制,以人民主权取代君主主权,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感,激发民族意识。这说明( )
A.资产阶级革命淡化了祖国观念
B.民族国家观念自古就有
C.近代民族国家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D.专制与祖国是彼此对立的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专制之下无祖国’,主张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消灭封建专制”可知,近代民族国家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激发了民族意识,故选C项,排除A项;国家观念是阶级社会以后才有的,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著名的政治家儒勒·费理推动了法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遍布全国各村镇的小学承担起向全民宣传共和思想和教授民族语言的使命,此举强化了全民的民族国家观念。这表明当时法国( )
A.专制王权依然顽固存在
B.强调国家在人们意识中的重要性
C.重视义务教育的发展
D.民族认同观念尚未形成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小学承担起向全民宣传共和思想和教授民族语言的使命,此举强化了全民的民族国家观念”可知,法国通过义务教育制度来培养人们的国家、民族观念,故选B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已经确立了共和政体,排除A项;材料并非强调重视义务教育,排除C项;在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的民族认同观念已经形成,排除D项。
知识点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1.国际法的形成
(1)原因
①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②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2)过程
①《战争与和平法》: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思维点拨] 格劳秀斯关于国际社会的思想和国际法在国家间关系的论述对于后来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际社会的讨论在英国学派那里得到了详尽的展开;而国际法和国际制度的作用则在自由主义,尤其是国际机制理论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那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阐述和发挥。
2.外交制度的建立
(1)17世纪,欧洲各国君主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到他国,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
(2)1815年,欧洲各国召开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3)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4)各国之间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3.对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的评价
(1)积极: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2)局限: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
情境探究 维也纳体系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史料一 维也纳会议上欧洲四大国对领土的变更和妥协,实际上正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1713年《乌特勒支合约》的延伸。历数之前的欧洲战争和相关条约,基本上都是在战争之后,经过铁和血对欧洲进行重新划分,然后签订和约加以确定。而维也纳会议则实现了在力量均势原则下进行和平解决重大问题的方法,进而建立持久的和平。这一点,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维也纳会议之后,全欧性质的大战明显减少,战争多数以地区性、民族性的战役代替,直到1914年,维也纳体系由于德国崛起这一显著因素无法再继续下去为止。
——《近代国际关系史》
[问题] 根据史料一,指出维也纳会议为维护欧洲和平所采取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也纳体系建立的影响。
[提示] 原则:力量均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影响: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基础的维也纳体系,暂时维护了欧洲的和平;促进了外交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史料二 奥地利放弃比利时,后者与荷兰组成尼德兰王国;瑞士国界扩大,并被定为永久中立国;荷兰放弃斯里兰卡和南非,将其让给英国;法国恢复1790年的疆界并赔款7亿法郎等。其中,此次会议还订立国际河流的航行规章、规定外交官员等级的划分和签署各国关于禁止奴隶贩卖的宣言。
——《近代国际关系史》
[问题]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也纳会议后外交制度有何发展。这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发展:建立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影响:外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有利于维护欧洲和平。
[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
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
(1)积极性:维也纳会议是1648~1918年间最重要的一次国际会议,它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的平衡,形成了大国间的力量均势,并维持了欧洲多年的和平,客观上具有进步性。
(2)消极性
①维也纳会议重新构筑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覆灭后的欧洲框架,维护了旧的封建制度,是历史的倒退。
②维也纳体系是欧洲列强讨价还价,求得妥协的国际体系,强权政治是其一大特色。
[针对训练]
1.1815年,反法联盟召开维也纳会议,确立了重划拿破仑战败后欧洲的政治地图的相关原则。其中的势力均衡原则就是“确保重整欧洲版图的过程中无一国家可取绝对的优势以如拿破仑般主宰欧洲”。该做法( )
A.凸显了大国的霸权主义行为
B.打上了绥靖妥协政策的烙印
C.刺激了法国民族意识的高涨
D.有利于欧洲政局的稳定和平
解析:选D 根据“确保重整欧洲版图的过程中无一国家可取绝对的优势以如拿破仑般主宰欧洲”可知,这一做法使欧洲版图上各国的势力形成相对均衡的局面,这有利于欧洲政局的稳定,故选D项;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强调均衡,而不是打压法国,从而刺激法国的民族意识,排除C项。
2.有学者认为,从维也纳会议召开到体系运转前期,大国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的“权力政治”原则。大国在该体系中,并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也没有经常利用他国的暂时脆弱;相反,大国做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该学者意在说明维也纳体系的特点是( )
A.大国主导、利益优先 B.保持克制、寻求共识
C.集体安全、欧洲均势 D.协调矛盾、强权政治
解析:选B 大国没有用“权力政治”原则,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没有用“战争或者武力威胁”处理危机,做出了“更多的退让”等,强调了保持克制、寻求共识的特点,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
知识点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1)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2)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但是,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它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3)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法的发展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
(2)表现: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思维点拨] 《联合国宪章》的签署和联合国的成立,表明国际法又有了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逐渐发展为现代的、以普遍性为特色的国际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2)表现: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3)评价
①积极: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②局限: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辨析比较] 大国一致性集中体现在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上。当然,大国不会任意行使否决权干扰安理会的活动,否决权不得用于阻止对争端的自由讨论,而当安理会有所行动时,就要运用“大国一致”原则,争端当事国不得投票。
[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
情境探究 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异同点
史料一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诺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国际联盟的历程》
史料二 联合国之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联合国宪章》
[问题]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宗旨的共同之处。
[提示]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以战争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史料三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大会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大会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大会的成员国一致通过……行政院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行政院会议的理事国一致通过,如发生盟约所禁止的战争时,行政院可就制裁提出建议。
——《国际联盟的历程》
安全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但对于第六章及第五十二条第三项内各事项之决议,争端当事国不得投票。
——《联合国宪章》
[问题] 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在组织和表决程序方面存在的不同。
[提示] 组织方面:美、苏等大国长期没有加入国联,削弱了国联的影响力;大会和行政院职能分工不清,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没有直接指挥的军事力量,无法有效展开维护行动。联合国吸收世界主权国家广泛参与,成为广泛性的国际组织。表决程序:国联大会的决议需要一致通过,造成决策困难;行政院决议需一致通过,没有强制执行决议的权力,缺乏执行力。联合国采取“大国一致”原则,加强了安理会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
比较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异同点
(1)相同点
①都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己任。
②都是世界大战后,因各国对和平的渴望而产生的。
(2)不同点
①国际联盟的产生比较仓促,酝酿时间短,缺乏协调性。联合国的建立经过了多次谈判,参与各方有共同的目标进行协调,都是大国参与。
②国际联盟基本是以欧洲为中心,美国没参加;苏联与战败的德国仅仅是后期短暂参与,缺乏广泛性;实质上成为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联合国的成员遍布世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③国际联盟的运行机制很空洞,参加、退出、开除都很随意;实行“全体一致”原则,各会员都有否决权,造成行动缺乏有效性,没有约束力,且主要机构权力划分不明确。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原则,主要机构权力清晰,拥有行动力和一定的约束力。
④国际联盟没能禁止战争,只是在特定情况下限制参加战争,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联合国废除了战争的权力,还建立了制裁侵略的机制。
⑤国际联盟对于经济、社会、人权等问题,仅仅是监督管理,而且很不稳定。联合国在这些方面有明确的机制保障,有推动能力。
[针对训练]
1.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条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其中第14条是“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后来据此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组织是( )
A.联合国 B.国际联盟
C.欧洲联盟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解析:选B 1920年1月10日,根据巴黎和会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国际联盟成立,故选B项;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1946年取代国联,排除A项;欧洲联盟成立于1993年,排除C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排除D项。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吸取了国联的教训,在国联基础上对联合国的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使联合国具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使联合国具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是由于 ( )
A.会员国采取了“全体一致”的原则
B.实行民族自决原则
C.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
D.实行集体防御原则
解析:选C 从材料中“使联合国具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可以看出,联合国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处理国际问题,故选C项;“全体一致”的原则、民族自决原则、集体防御原则都不属于联合国原则,排除A、B、D三项。
[思维脑图]
[要旨聚焦]
1.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2.17~19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并得到发展,外交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
3.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在20世纪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学史明智·展情怀]
[材料展示]
材料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劳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摘编自杨和平《20世纪:战争、和平与国际法》等
[思维升华] 国际法话语权的构建
国际法话语权在国际社会建制、改制和创制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在国际社会建制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错失对国际法“初始”话语权构建之机遇,使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时遭遇多重阻碍,究其实质,国际法话语权有其生成的基本要素和逻辑。面对逆全球化态势集中升温和全球疫情蔓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变革之必要。中国需进一步增强国际法话语权构建的主体意识、全面积累话语资源、创新话语内容和丰富其多样性,以及打通话语路径,实现各话语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提升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国际法话语权,为促进国际法的发展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出中国之声。
[学以致用]
1.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 )
A.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B.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
解析:选A 根据“不使用武力”可知该规定开创了通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故选A项;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而不是为了削弱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排除B项;这一规定只是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范例,但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欧洲各国间的矛盾,排除C项;该规定与《万国公法》无关,排除D项。
2.传统国际法历来把“诉诸战争权”看作是主权国家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利,巴黎公约则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从而成为“战争是否合法的分水岭”。这里的“巴黎公约”指的是( )
A.《国联盟约》
B.《巴黎非战公约》
C.《联合国宪章》
D.《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从法律上明确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从而成为‘战争是否合法的分水岭’”并结合所学可知,《巴黎非战公约》的缔约国宣布废除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
[教材问题·再思辨]
1.读教材P69“史料阅读”:
史料 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
…………
……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10月24日)
[设问] 概括《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说明其对国际法的形成有何影响。
[提示] 内容: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实行集体制裁的原则。影响: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2.读教材P70“《非战公约》在巴黎签署的场景”图文资料:
[设问] 概括《非战公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和局限性。
[提示] 内容: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意义: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局限性:没有涉及裁军问题,对破坏公约的国家及其战争行为缺乏实际可行的制裁措施。
3.读教材P71“史料阅读”:
史料 认识到有需要通过本公约,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以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资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以及研究、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
考虑到达成这些目标将有助于实现公正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这种秩序将照顾到全人类的利益和需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利益和需要,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年12月10日)
[设问]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维护海洋和平利用方面有何特点?这说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 特点: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的前提下,协调了各国行动;主张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世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贡献。
[课程延伸]——关注教材的广度
格劳秀斯
胡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 1583~1645年)——古典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之一,世界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16世纪的荷兰是世界上的海上强国,而顺应这一局势,在荷兰的德尔伏特省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国际法学家——格劳秀斯。聪慧的格劳秀斯给人以一种少年老成的感觉。他14岁便入大学,16岁随荷兰大使赴法兰西,20岁任官修《荷西战史》总编辑,25岁担任荷兰等省检察长,这一切都让人觉得格劳秀斯是一位天才,然而格劳秀斯的成功并不限于此,他的著作《战争与和平法》《捕获法》和《论海上自由》,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理,使他成为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而被世人誉为“国际法始祖”。其中,格劳秀斯的两大贡献不能让人忘记: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阐述了国际法的概念;他提出了公海自由的经典理论。
在国际法理论中,格劳秀斯被认为是介于实证主义法学派和自然法学派之间的派别。格劳秀斯认为:万民法就是支配国与国相互间交际的法律,即国际法。国际法是制定法的一种,是一切国家或多数国家合意采用和制定的一种法则。
当然,格劳秀斯的公海自由才是他的经典理论。在《海上自由论》一书中格劳秀斯抨击了葡萄牙对东印度洋群岛航线和贸易的垄断;他认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时至今日,格劳秀斯的“公海自由”已作为一项国际法原则,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对于世界人民的交往和经济的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
[课程新解]——拓展教材的维度
民族国家
一般认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不仅有文化和历史的传承、血缘的认同和疆域的相对稳定,还包括国家的主权至上原则、全体人民对国家的认同等诸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紧密联系,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但是,在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和分类上,学术界有种种不同认识。有人认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开始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自由、平等、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等启蒙思想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以忠诚于国王为核心的封建专制制度被废弃,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建立起来,国家权力的合法性至少在名义上要得到民众的认同。国家是全体国民的国家,国家至上等原则得到广泛认同。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解释不了英国的情况,因此应该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出现的时间提前到16世纪。当时,英国已经是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国家主权无论是在宗教上还是在世俗权力上都得到了巩固和确认,议会至上的原则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加强。
[迁移应用]
1.1657年,荷葡战争时,荷兰搬出格劳秀斯的《海洋自由论》,驳斥当时西葡认为“航道属于西葡”的主流观点,称公海应如空气般拥有航行自由。这反映了( )
A.西葡仍是海上殖民强国
B.海洋是国家自由的保障
C.自由贸易已经成为主流
D.航行自由逐渐国际法化
解析:选B 题干中的《海洋自由论》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所以驳斥“航道属于西葡”的主流观点,强调“公海……有航行自由”,表明海洋对国家自由有很重要的意义,故选B项;题干反映了西葡的主流观点遭到驳斥,反映了西葡的海上大国地位已动摇,17世纪荷兰海上力量强大,排除A项;仅据题干内容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题干只是反映了荷兰提出公海航行自由,并未涉及国际法化,排除D项。
2.1518年7月,教皇传马丁·路德到罗马受审。路德得到了德意志萨克森选侯的支持,教会不得不让步。1519年,教皇派代表到莱比锡与路德公开辩论,路德的英勇斗争得到了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这反映了( )
A.天主教会干预世俗政治权力
B.教会成为世俗力量的反对目标
C.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
D.民族教会与罗马教廷的决裂
解析:选C 据材料中“路德得到了德意志萨克森选侯的支持”“路德的英勇斗争得到了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可知,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故选C项;仅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3.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暴力冲突震动了整个大西洋世界,革命给欧洲和美洲的政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转变,欧美原来的帝国世界被由众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国际社会所取代。这反映了欧美革命( )
A.对世界造成了巨大破坏
B.不利于个人对国家的忠诚
C.使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
D.不利于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解析:选C 根据材料“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暴力冲突震动了整个大西洋世界”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暴力冲突”指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其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个人对国家的忠诚逐渐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故选C项,排除B、D两项;A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表现
1500年~法国大革命时期 西欧的地域界线被打破,人口流动性提高,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经济联系加强。宗教改革之后,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法国大革命时期~19世纪70年代 法国大革命爆发,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彰显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的理念,国家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祖国。西欧一系列革命都与建立民族国家的任务联系在一起,德国、意大利实现了统一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狭隘民族主义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兴起,其煽动对其他民族的排斥敌视。日本产生“民族优越论”,把日本的富强建立在对亚洲邻国的侵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欧洲国家在合作的基础上,出现共享和共融,典型的代表是欧共体发展为欧盟。本民族的利益是各国制定政策的首要考量。民族主义代替意识形态,在相当一部分国家起到主导作用
——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上表为近现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和确定选题的角度极为关键。首先,本题围绕“民族主义发展”的角度,确定的论题可以有“民族主义内涵的丰富发展”“民族主义思潮对于世界的发展和促进”“民族主义群体的发展日益壮大”“民族主义对于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等等。其次,根据相关的论题从材料以及所学知识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例如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两次世界战争、两次工业革命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语言的组织和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尤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所拟定的论题,阐述必须史论结合,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欧洲近现代民族主义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阐述:1500年到法国大革命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新航路的开辟,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经济联系加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世俗王权得到加强,各国君主纷纷开疆拓土,形成以领土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主权概念。法国大革命时期,伴随着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拥有法兰西公民身份的法国人,积极投入到推翻专制制度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斗争中,当时,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民族主义继续发展,德国和意大利实现了统一,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义意味着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割据。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欧各国之间展开激烈斗争,统治者宣称本民族受到其他民族的威胁,煽动对其他民族的排斥敌视,极端民族主义兴起,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出现新的变化。西欧国家由欧共体到欧盟,联合程度不断加强。总之,民族国家的构建不同导致了不同特点的民族主义出现,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民族主义的形式也日益丰富。
PAGE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