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松花江上》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风靡中华大地。
新课导入
松花江上
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是什么事件让东北人民背井离乡,有家难回?
学习目标
1.说出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影响。
2.识记一·二九运动的口号和影响。
3.简述西安事变的时间、发动者及和平解决的意义,分析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4.认识这一时期反抗日本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梳理爱国主义精神。
一、九一八事变
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提出了先夺“满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侵略政策。
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日本急于发动侵略战争。
结合材料,分析九一八事变爆发的背景。
国际背景:
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②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和政治困境。
一、九一八事变
材料二 1931年7月23日即九一八事变前夕,蒋介石发布了《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一文,称“抗日必先剿匪,攘外必先安内,安内以攘外,剿匪以抗日”。当时的安内,主要指“剿共” 。
结合材料,分析九一八事变爆发的背景。
国内背景:
蒋介石发动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剿共!
一、九一八事变
时间:
1931年9月18日
借口(导火线):
柳条湖事件
800米
7500米
在柳条湖爆炸现场,我们看到3具中国士兵的尸体倒卧在铁路旁,岛本少校说:“他们就在这儿引爆了炸药,炸毁了3根枕木和一段铁轨。”但中国士兵的倒卧之处,居然没有血迹”还有一列快车,就在日本军方所说爆炸事件发生后20分钟内,竟然通过了所谓被中国方面破坏了的铁路!
——美国记者鲍威他《鲍威尔对华回忆录4》
为什么日本要制造柳条湖事件?
日军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
军事进攻:
一、九一八事变
影响:
①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②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一、九一八事变
扩大侵略:
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短短 4 个多月,100 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东三省沦陷
这么大一块地,怎么管啊?
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国民政府告全国国民书》( 1931年9月22日)
想一想,东北为什么这么快沦为敌手?
国民政府: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二、伪满洲国的建立
时间:
日本美化侵略行径的伪满洲国宣传画
1932年
地点:
长春
目的:
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皇帝:
溥仪
想一想,当时的溥仪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吗?
奴化教育
屠杀无辜人民
731部队拿活人做试验
二、伪满洲国的建立
日军从东北掠夺的物资 煤 二亿二千三百万吨
生铁 一千一百万吨
钢 五百八十万吨
木材 1.4亿立方米
粮食 12000万吨
掠夺战略资源
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面对日本惨无人道的殖民统治,中国人民是什么反应?
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
组织抗日义勇军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
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立
杨靖宇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四、华北危机
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
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运动”,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
《义勇军进行曲》
词:田汉;曲:聂耳
五、一 · 二九运动
不抵抗,要剿共!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时间:
地点:
口号:
结果:
意义:
1935年12月9日
北平新华门前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反动军警镇压举行示威游行的学生
性质:
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②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③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六、瓦窑堡会议
不抵抗!
毛泽东作报告
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
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中共《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935.8.1)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当时正在西安主持军务的张学良对参加一二 九运动的东北大学学生特别关注,并给予高度的赞扬。他特派军法处处长赵鸿翥携款到北平慰问学生,并三次电邀学生代表赴西安与他交流抗日救国思想……经过几次会谈,张学良诚挚地表示:“东北沦陷我有责任,先父坟墓还在东北,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抗日救国义不容辞。东北青年、东北军、东北人民应团结起来,准备打回老家去。”
——章作珩:《西安事变前后的学生运动》
一个想要团结抗日的政党,一个背负国仇家恨的将军,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攘外必先安内”
委员长,我们应该联共抗日。
七、西安事变
激烈的争辩
苦口婆心的劝谏
声泪俱下的哭谏
“你现在就是拿枪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政策也不能改变。” ——蒋介石
“兵谏”
七、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时间
目的
人物
经过
1936年12月12日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
张、杨扣蒋,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发生后,轰动国内外,各大报纸纷纷报道。对蒋介石的杀与放都将对国内、国际时局发生重大影响,国内外各种势力开始暗流涌动……
七、西安事变
苏联:
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给中国造成巨大的政治灾难,还会给日本一个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借口与时机,进而威胁到苏联整个远东。
日本:
极力鼓动南京政府对西安方面诉诸武力,以达到挑起内战的目的。
英、美:
英、美为了维护两国在华的既得利益,对日本企图独占中国表示不满,希望事变能够和平解决。
国民党:
主战派以何应钦、戴季陶为首,认为张学良违反军纪,主张以武力进攻西安;主和派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认为应该先将蒋介石和平救出。
七、西安事变
抉择:是“杀蒋”?还是“放蒋”
国家内乱
日本进一步侵华
联共抗日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继续剿共
而非抗日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
七、西安事变
结果:
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与蒋介石,最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意义:
西安事变是划时代的转变,是新阶段的开始!
—毛泽东
西安事变谈判旧址
①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②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蒋介石夫妇与国民党高级将领合影
课堂小结
九一八事变 华北危机 一二 九运动 西安事变
时间
事件
共产党
结果
1931.9.18
日军侵占东三省
建立伪满洲国
杨靖宇
东北抗日联军
局部抗战开始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领导学生游行
1936.12.12
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
“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和平解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课后活动
1.根据材料,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②蒋介石一直坚持妥协政策,引起包括国民党爱国将领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不满;
③西安学生举行爱国游行请愿,呼吁抗日。
2.中共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如何?
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①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②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