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14教师卷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单选题
1.下图是根据我国外交部网站数据绘制的《1949年-201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边倒”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B.“求同存异”迎来了中国外交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C.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
D.“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国际关系新秩序确立标志
2.1954年周恩来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时,提出了资本主义世界分崩离析,不是铁板一块,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三种势力:一是动不动就发动战争的好战势力,二是主张维持现状的势力,三是主张维护和平的势力,并强调对这三类国家要加以“区别对待”。这一策略(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C.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 D.适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3.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4.20世纪50、60年代中外领导人互访越来越频繁,其中以周恩来在1963年底至1964年初对亚非13国的成功出访最为著名。周总理以其独特的外交风度,在重大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此局面奠定外交基础的事件是( )
A.中国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日内瓦会议中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C.印尼万隆会议上中国的出色表现 D.中国与更多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5.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在当时条件下想要全方位开放是不可能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据此可知当时中国政府( )
A.主动学习借鉴西方经验 B.正逐步放弃“一边倒”的政策
C.积极全面发展睦邻外交 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交流
6.阅读下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坚持“求同存异”方针 D.积极参与联合国的重大事务
7.下图是《人民日报》社论中“美国”与“美帝”出现次数的分布情况。对图中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中美两国国家利益逐渐趋于一致 B.中国外交意识形态色彩逐步淡化
C.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D.中国政局变化取决于与美国关系
8.1954年,在对待中国的立场上西方阵营首次公开分化。这年8月,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1月,中国又与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是因为( )
A.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C.第三世界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D.日内瓦会议增进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9.1949年,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新中国建立后,与民主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与联邦德国的关系则比较冷淡。1972年10月,中国与联邦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 )
A.使中国摆脱了外交孤立局面 B.推动了国际冷战局势的缓和
C.标志着“一边倒”政策的废止 D.受到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1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在“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中国外交既有对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也有对普遍价值的普遍捍卫。符合上述观点的理解是( )
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以贯之 B.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方针不变
C.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的战略始终不变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时而变
11.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30日在德国访问并在柏林科尔伯基金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了郑和下西洋深远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B.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C.“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精神 D.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
12.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根本对立 B.以意识形态作为国家关系与前提
C.力图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 D.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并极具包容性
13.下图为创作于1951年的漫画《亚洲民族团结》,该漫画意在体现(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贯彻体现 B.新中国致力维护地区和平的外交立场
C.“求同存异”方针的突出表现 D.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14.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 )
A.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B.推动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密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合作 D.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
15.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放弃“一边倒”政策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16.1964年1月中法正式建交,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这一事件当时被西方称为“外交核爆炸”,媒体形容中法建交是“在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了一道裂缝”。这一重大外交事件( )
A.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使中国重返国际社会
C.带来与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 D.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17.古代中国对朝鲜半岛、日本影响深远。随着历史的演进,东北亚地区日渐激起各方力量的觊觎和争夺,成为力量交汇与冲突之地。下列选项中有利于维护这一地区稳定的有( )
①唐朝时设安西、北庭、安北、单于都护府
②明清时期与朝鲜等国形成的宗藩关系体系
③19世纪末的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④中国人民志愿军打破美帝不可战胜的神话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8.1964年1月中法正式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这一事件在当时被西方称为“外交核爆炸”,媒体形容中法建交是“在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了一道裂缝”。这一重大外交事件( )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彻底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
C.引发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19.1954年,尼赫鲁访问中国后发表谈话说∶“我自己的印象是,中国不要战争,而是希望通过几个五年计划来建立起它的经济”。1956年,周恩来说∶“几年来的情况起了变化,所以我们决定了这一方针。中国政府决定分三批释放日本战犯,释放的人数超过一千人”。这反映出( )
A.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实现正常化 B.周边国家关注中国经济建设成就
C.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 D.中国积极践行和平共处外交原则
20.王湘穗在《斗与合的伴奏——中美关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一文中说:“(新中国成立之后)几十年里,美国对华战略先后经历了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建交后的‘接触战略’和新全球化时期的‘纳入战略’。”针对美国的“遏制战略”,新中国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求同存异 D.一边倒
21.1949年6月,毛泽东指出:“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这一主张( )
A.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B.指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施
C.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营造国际氛围 D.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即将实现转移
22.在冷战背景下,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以及中印、中缅关系谈判中,彰显了追求和平的真诚与可信。在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中国的主张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主要是由于( )
A.美苏争霸政策不得人心 B.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各国历史命运的相似性 D.第三世界国家的逐渐崛起
23.1958年,苏联国防部长建议由中国和苏联共同建设一座大功率的长波发报无线电中心和一座远程通讯的长波电台。中国国防部回应电台由中国建设,主权属于中国,技术方面可以请苏联专家帮助,建成后由两国共同使用。这表明新中国( )
A.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与苏联的同盟关系 D.积极维护我国主权完整
24.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在不断转型,进一步从“被动应对”向“争取主动”转变,中国对国际体系的参与由融入向塑造转变,即角色从“接受者”“应对者”向“建设者”“塑造者”转变。这一转型( )
A.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B.缓和了地区间紧张局势
C.开启了中国融入全球的进程 D.解决了经济的逆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设立象胥,主要职责是对来自各地的使者们“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秦代及之后的汉族王朝大多设有专门负责外交公文翻译的官职和机构。与汉族王朝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大多实行多语政策。元朝专门设立蒙古翰林院,“掌译写一切文字,及颁降玺书,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清朝历代皇帝均重视翻译事业,并特设翻译庶吉士。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设置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1949年)、中共中央编译局(1953年)和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1955年)三个国家级翻译机构,逐步实现了中国国家翻译实践的制度化,国家翻译实践机制也走向成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对外翻译被提升到战略高度,不仅成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提升国际话语权不可或缺的方式,也成为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手段和媒介。翻译在中国一直作为治理方式加以实施,翻译与中国国家治理之间有着深厚的内生性演化历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国家翻译实践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参与全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只会加强,不会减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高玉霞任东升《基于国家治理的翻译史书写:理据与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翻译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认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刚刚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同世界的总体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20世纪前半叶,中国处在不稳定的世界体系的底层,中国人追求的是恢复在19世纪失去的独立和主权。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习和探索如何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同现存世界打交道,以便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两极格局中,中国同美苏这两个世界的主宰者抗争,向现存的世界秩序发起挑战。在 20 世纪的最后 20 年,根据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党和国家领导人认真分析我国面临的威胁,开启了自觉加入世界体系的过程,并利用现行规则适时地调整外交政策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促进本国的发展。
——摘编自章百家《改变自己 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的历程与经验》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外交历程”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建交,中国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打开了外交新的局面,C项正确;“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排除A项;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在建国初,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排除B项;“一带一路”推动了国际关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新秩序确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周恩来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时,提出了资本主义世界分崩离析,不是铁板一块,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三种势力:一是动不动就发动战争的好战势力,二是主张维持现状的势力,三是主张维护和平的势力,并强调对这三类国家要加以‘区别对待’ 。”并结合所学可知,周恩来把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三类并强调对这三类国家要“区别对待”,当时中国外交注重团结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争取“维持现状的势力”,孤立“动不动就发动战争的好战势力”,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干涉中国内政,这有利于打破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活动空间,为中国国内正在进行的工业化建设创造和平稳定的环境,D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排除A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材料所述策略并未体现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打破美国的外交封锁,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改善同中国的关系的重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的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因此美国的目的在于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A项正确;美国的国家利益是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排除B项;促进中国统一不可能是美国的意图,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明显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印尼万隆会议,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得到了与会各国的赞同,从而为中国在50、60年代打开对亚非各国的外交局面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为这一局面奠定外交基础的是“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并不是中国放弃“一边倒”方针,排除A项;日内瓦会议上针对的是印度支那地区的和平,不是为这一局面奠定外交基础的事件,排除B项;在此之前中国没有与更多的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可知,新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愿意积极开展对外经贸交流,D项正确;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并没有提及要鉴西方经验,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当时中国政府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愿意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交流,并非是积极全面发展睦邻外交,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与中国建交国家多为社会主义国家,体现了新中国初期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项正确;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求同存异”方针,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联合国,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帝”的称呼较多,带来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成为了常见的称呼,说明中国外交意识形态色彩逐步淡化,B项正确;中美两国国家利益不一致,排除A项;C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美国”与“美帝”出现次数的分布情况无关,排除C项;中国政局变化取决于中国自身,与美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日内瓦会议增进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1954年英国和荷兰改善同中国的外交关系。D项正确;这一时期资本主义阵营没有瓦解,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只提到英国和荷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第三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建立后,与民主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与联邦德国的关系则比较冷淡。1972年10月,中国与联邦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可知,二战后,德国分裂,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的民主德国建立外交关系,与联邦德国的关系比较冷淡,而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不断改善,中国与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D项正确;使中国摆脱了外交孤立局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推动了国际冷战局势的缓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后中国逐渐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中国外交既有对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也有对普遍价值的普遍捍卫。”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外交发展中“变”的根本出发点是顺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发展的需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以贯之,是中国外交的一贯坚守,A项正确;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意味着从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型外交到向重国家利益的务实型外交转变,并非永远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排除B项;中国外交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并非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的战略始终不变,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会因时而变,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郑和下西洋,对其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是因为郑和下西洋舰队很强大却没有进行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到好多朋友,习近平总书记用郑和下西洋来说明中国的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D项正确;“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说法过于片面,排除B项;“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提出,得到了印度方面的赞同,并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认可,因此这一原则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并极具包容性,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不是根本对立的,也不是以意识形态为国家关系与前提,排除AB项;这一原则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局势,并不是为了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漫画强调“中国人民”与“亚洲各民族”团结合作、反殖反霸,这显示了新中国维护地区和平的外交立场,B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提出,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求同存异”方针于1955年提出,排除C项;当时新中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敌对、封锁,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日内瓦国际会议,该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A项正确;由于美国的阻挠,朝鲜问题并没有解决,排除B项;该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未密切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合作,排除C项;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重点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C项正确;ABD项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法关系建交是中法两国独立自主外交的体现,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得中国重返国际社会,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带来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明清时期与朝鲜等国形成的宗藩关系体系,藩属国需定期向宗主国朝贡,宗主国负有帮助藩属国维护统治秩序的责任,有利于朝鲜地区的稳定,①正确;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打破美帝不可战胜的神话,维护了朝鲜地区的稳定,②④正确;D项正确;唐朝在西北、北部地区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与朝鲜、日本的稳定无关,排除①,排除AC项;“三国干涉还辽”是《马关条约》签订后,俄、法、德三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促成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的事件,与朝鲜、日本的稳定无关,排除③,排除B项。故选D项。
1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法建交意味着曾分属两个不同阵营的两个大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这打破了美苏控制的两极世界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A项;“彻底打破”说法绝对,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此时没有出现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排除C项。故选D项。
19.D
【详解】根据“我自己的印象是,中国不要战争,而是希望通过几个五年计划来建立起它的经济”“中国政府决定分三批释放日本战犯,释放的人数超过一千人”可得出中国积极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D项正确;中日实现正常化是1972年,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的影响力有明显的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详解】根据所学,建国初期针对美国的“遏制战略”,中国推行一边倒的政策,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D项正确;ABC项并不是针对“遏制战略”提出的措施,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C
【详解】根据材料“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可知,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对外国持友好态度,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营造国际氛围,C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强调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不给它们留下活动余地,然后再考虑建交问题,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项;在 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1949年3月5日—13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举行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在新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实行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
2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彰显追求和平的真诚,在国际社会特别是第三世界引起强烈反响,主要是由于中国倡导并贯彻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项正确;美苏争霸政策不得人心只是客观因素,并非中国国际影响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中国与参加日内瓦会议的美英等世界大国的历史命运共不相似,排除C项;第三世界国家的逐渐崛起是客观背景,并非中国国际影响提升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国国防部拒绝苏联共同建设长波电台的提议,强调中国自主建设,邀请苏联给予技术帮助,希望建成后两国共同使用等,表明新中国积极维护我国主权完整,D项正确;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与中国国防部拒绝中苏共同建设长波电台等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并非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放弃与苏联的同盟关系与中方回应“建成后由两国共同使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4.A
【详解】根据材料“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在不断转型,进一步从‘被动应对’向‘争取主动’转变,中国对国际体系的参与由融入向塑造转变,即角色从‘接受者’‘应对者’向‘建设者’‘塑造者’转变。”可知,新时期的中国外交积极主动,中国的角色也由“接受者”“应对者”向“建设者”和“塑造者”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A项正确;这一转型与地区间紧张局势的缓和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开启了”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解决了”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5.(1)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政府为主体,统治者重视;设立专门官职与机构;以公文诏书翻译为主;为统治服务。
作用:推动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治理。
(2)认识:翻译走向制度化和成熟化;推动改革开放;推动国家治理逐步现代化;通过翻译提升国家话语权,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发挥作用。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的涉及到众多王朝的史实可以得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据材料中的“周朝设立象胥”、“秦代及之后的汉族王朝大多设有专门负责外交公文翻译的官职和机构”、“元朝专门设立蒙古翰林院”、“清朝历代皇帝……特设翻译庶吉士。”等信息可以得出,以政府为主体,统治者重视;设立专门官职与机构;根据材料中的“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负责外交公文翻译的”、“均重视翻译事业”等信息可知,以公文诏书翻译为主;为统治服务。
作用:根据材料中的“少数民族政权大多实行多语政策”、“掌译写一切文字,及颁降玺书,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等信息可知,推动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治理。
(2)认识:根据材料中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设置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1949年)、中共中央编译局(1953年)和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1955年)三个国家级翻译机构,逐步实现了中国国家翻译实践的制度化,国家翻译实践机制也走向成熟”等信息可知,翻译走向制度化和成熟化;根据材料中的“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对外翻译被提升到战略高度,不仅成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提升国际话语权不可或缺的方式,也成为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手段和媒介”信息可知,推动改革开放;根据材料中的“也成为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手段和媒介。翻译在中国一直作为治理方式加以实施,翻译与中国国家治理之间有着深厚的内生性演化历程”信息可知,推动国家治理逐步现代化;根据材料中的“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国家翻译实践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参与全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只会加强,不会减弱”信息可知,通过翻译提升国家话语权,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发挥作用。
26.示例
论题:新中国外交取得丰硕成果。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通过“一边倒”的方针,争取了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和支持,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包围和封锁。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1955年万隆会议的建设性贡献,使中国发展了与亚非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中美关系的改善,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外部环境,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并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重塑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完善了中国的外交布局,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中国方案。
总之,中国积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为国家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同时,也使自身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习和探索如何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同现存世界打交道”和题干要求“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外交历程”可拟定论点为新中国外交取得丰硕成果。关于阐释可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及新时期的外交成就表现进行作答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