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游牧或工业不同,农业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靠种地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
因而不易流动:
B.附着于土地,以农业为生,形成定居常态,这种基层人口的不流动性就是中国乡土
社会的唯一特性。
C.村落是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村落虽有大有小,成因都是一样的,村落相互间是孤
立、隔膜的关系。
D.终老是乡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生活常态,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深受安土重迁的传统
文化心理的束缚。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叙述作者自己的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的介绍,目的是论证“直接
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于土地上的”这一观点。
B.第④段用“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这一喻体来比拟从原有乡村宣泄出外的人,
形象诠释了中国乡村人口也存在流动性的道理。
C.第⑥段将中国乡下大多是农民聚村而居,与美国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
作对比,论证了美国乡土社区组织优于中国这一观点。
D.第⑨段先引用Tonnies和Durkheim的说法来介绍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再转用汉
文的说法加以诠释,意在强调中国乡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
7.下列诗句与第①段画波浪线语句中提到的风俗所体现的内涵最为贴合的一项是(3分)
()
A.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刘邦)
B.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
C.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孟郊)
D.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宋·王安石)
8.阅读下列新诗,联系上述选文,请简要说说,这首诗如果作为一个事实论据,可以论
证中国乡土社会的什么特点?(2分)
三代
减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高一语文A卷第4页共10页
爷爷
在土里埋葬。
1942
9.《乡土本色》是《乡土中国》全书的奠基性篇章。“乡土本色”即“乡土中国的社会
本色”。请简要概括《乡土本色》这一章论述的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红色的布包
伍延秀
在偏僻的山城的旁边,有一间破烂的房子,歪斜地站在泥泞和荒草中间。房子前半部
快塌了,用几根树千撑着。在离房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路,穿过草丛伸入山中去。这里
不是引人注意的地方,但偶尔路过这里的人,总禁不住说道:
“这是谁家的房子呀?为什么这样凄凉?”
十三岁的时候,我流浪到这里来,因为没有钱,天又下着雨,黑夜中,我爬出了城,
找到了这间黑黝黝的房子。起初,我以为这是绝了香火的人家,我大胆地把门推开,想走
进去。当我的右脚,刚跨过腐蚀的门槛,一个老妇人惊愕地叫了起来:“呶呀?”①
这使我感到又高兴又惊奇,赶快用僮话轻轻的说:“伯妈,是我,落难人。想在你这
里住一夜,可以吗?伯妈,我没有钱。”我说着,慢慢地摸进去。
“好娃蛙,你来吧!”她说。将我抱住,坐在炉边的木桩上。
我走了一天,没有吃饭,衣服也汗湿透了,很疲倦,就躺在她的怀中。她因为我是僮
族,很高兴问了我许多事情,也说了她自己的身世。我才知道,这是一个姓唐的,六十多
岁的寡妇。她丈夫在的时候,靠卖柴草过活。生了个孩子,叫刚宁。刚宁刚刚四岁,她丈
夫就患疟疾死了。她就在给人缝针线、卖柴草的饥饿日子里,把孩子养大。她满想靠着孩
子度过晚年,但是孩子刚刚十八岁,就被县上抓去,用来堵击当时北上抗日的红军。这样,
就永远地埋葬了她的希望。为了不使他们受红军的影响,她也被强迫集中在这一个偏僻的
山谷里。
从此以后,她就常常关着门,流着泪,动也不动,悄悄地坐到深夜。有时候,她也常
常站在窗前,好像盼望着什么似的,从破烂的窗框中,眺望着荒芜的旷野中…后来,我
朦胧地睡着了,不知道她在说些什么。
突然,我觉得她离开了我,便惊醒了。朦胧中,我看见她自己正从火炉中,扒出一颗
火,吹燃着松香,房子亮了起来。一对哭红了的眼睛,黄瘦的、皱纹满面的脸,和那被在
肩膀上的灰白的长头发,使我很自然地感觉到,这是一个遭受苦难折磨的不幸的老人。她
慢慢地,从玄色的破烂衣服中,掏出一个小红布包来,正要把它打开,突然发现我已经醒
高一语文A卷第5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