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
: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2022-2023学年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四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来看,我国的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是( )
A. 分布均衡 B. 集中在长江流域 C. 多元一体 D. 有海洋文明特质
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 )
A. 考古发掘 B. 史书记载 C. 神话传说 D. 学术论著
族谱是一种重要的史料,它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与族谱相关的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内外服制度 D. 礼乐制
下列农业工具的发展与变化,按其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A. 打制农具——磨制工具——铁器农具——青铜农具
B. 磨制工具——打制农具——铁器农具——青铜农具
C. 打制农具——磨制工具——青铜农具——铁器农具
D. 打制农具——铁器农具——磨制工具——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这反映了( )
A. 实现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B. 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消亡 D. 血缘是维系国家的纽带
汉高祖认为,秦朝没有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其短命的关键所在,为此分封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王,诸侯王在自己国内拥有较大的权力。这一举措( )
A. 确保了汉王朝长久统治 B. 使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 推动了统治区域的扩展 D. 给汉王朝稳定埋下隐患
汉武帝亲自过问一切政务,让九卿和丞相不得直接奏事,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汉武帝这一做法(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C. 有利于抑制门阀士族 D. 革新了官吏选拔任用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东汉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人口大大增长的局面,史称其统治为(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战乱时代是做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 )
A.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B. 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
C.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 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如图中的“?”应分别填上( )
A. 西汉、蜀、北魏、陈 B. 东汉、蜀、北魏、陈
C. 东汉、陈、北魏、蜀 D. 西汉、陈、北魏、蜀
以下科技发明成果,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
①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③《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④活字印刷术发明并广泛使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出现这种变化表明( )
A. 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 B. 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C. 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 D. 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B. 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南方人口增多
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首创了影响深远的重要制度
②都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
③都兴建有大型的著名工程
④都是暴政而亡的短命王朝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隋炀帝的各项举措中,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是( )
A. 设置义仓 B. 征伐高丽 C. 兴建洛阳城 D. 开通大运河
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下图所示场景最早有可能出现于( )
A. 春秋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魏晋时期 D. 隋唐时期
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如表可知唐朝( )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粟末靺鞨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 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B. 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
C. 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 D. 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唐朝的一种赋税制度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在所居州、县的户籍,在所居地纳税,征税标准不再按丁,而是按资产征税。这一制度是( )
A. 租调制 B. 租庸调制 C. 两税法 D. 摊丁入亩
有唐一代,遗留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以诗喻禅、以禅论诗、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禅诗成为唐代诗歌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是因为( )
A. 统治者对隋朝速亡的前车之鉴 B. 佛经佛典大量翻译与佛教传播
C. 儒学正统地位已经丧失 D. 唐诗更富哲思注重感悟
唐代楷书步入盛世,其代表人物有( )
①钟繇
②王献之
③柳公权
④颜真卿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如表是五代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政权名称 存亡时间 开国国君 国君原来身份
后梁 907-923年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年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7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947-950年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951-960年 郭威 邺都留守
A. 五代时期北方政权林立 B. 农民起义推动五代更替
C. 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D. 君主身份影响王朝兴衰
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由此可见宋代( )
A. 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B. “崇文抑武”国策
C. “冗官”现象严重 D. 理学影响政治生态
判断以如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依次是( )
A. 辽、西夏、金 B. 西夏、北宋、辽 C. 金、辽、北宋 D. 金、西夏、南宋
近期,共青团中央不断发声,力挺岳飞、文天祥等数位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这是因为他们( )
A. 率军抗争并完成了统一 B. 参与反抗元朝民族压迫的斗争
C. 符合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D. 是宋元时期反侵略的民族英雄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1) 材料一中图一的人物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是谁?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派思想?图二中秦朝的中央官制是哪一制度?
(2) 材料二中的唐代的中央官制是什么制度?有什么特点?
(3)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元代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回答,元代地方制度创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积极的作用?
(4) 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选官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筚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 段灼传》材料二《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穀中矣。”
材料三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 材料一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2) 综合材料一、二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改革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 秦策三》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在经济上,将土地按功能分为桑田、露田两种。……同时在授还土地时对鳏寡孤独还给予适当的照顾。为了便于学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孝文帝下令“拓跋”改姓“元”;“独孤”改姓“刘”等。孝文帝还曾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材料三: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安焘传》(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 据材料一回答这是什么改革?主要措施有哪些?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3) 从材料三看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4) 综上所述,你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各陈其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材料二某中学七年级(1)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召开了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争论起来。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钱。”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生活委员:“不过扔几张废纸而已,用不着过多地妄加干预,犯点小错误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他们会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的。”
(1) 根据材料一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 材料二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观点分别蕴含了诸子百家哪三家学派的观点?
(3) 战国时期哪一家的学说最受当时的统治者重视?为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我国的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是源远流长,多元一体,故选C项;
AB两项不符合事实,排除;
中华文明属于大河文明,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三星堆遗址,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三星堆遗址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三星堆遗址,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三星堆遗址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答案】A
【解析】第一手资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资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据材料“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并结合所学可知,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考古发掘,A正确。
“史书记载”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这是第二手材料,B错误;
“神话传说”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只能为研究提供借鉴,C错误;
“学术论著”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这是第二手材料,D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作用。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址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址的特点以及史料分析的基本原则,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3.【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族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宗法观念,与之相关的是西周时期的主要宗法制度,故A正确;
分封制,内外服制度,礼乐制并不能体现血缘关系,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叙述理解宗法制度上重视血缘关系的家庭本位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使用打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使用磨制石器;西周时已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器农具;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已经得到推广。按时间顺序排列为打制农具——磨制工具——青铜农具——铁器农具,故C项正确,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考生需要熟知先秦时期生产力发展进程。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实现统一”“血缘是维系国家的纽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D;
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出现,B正确;
C说法说法绝对化,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汉高祖分封刘姓子弟为王,且赋予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的权力,这易使诸侯王势力增强对抗和威胁中央,给汉王朝的稳定和统治埋下了隐患,B项错误,D项正确;
A、C两项夸大这一举措的影响,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生可结合材料“汉高祖认为,秦朝没有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其短命的关键所在,为此分封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王,诸侯王在自己国内拥有较大的权力”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让九卿和丞相不得直接奏事,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削弱了丞相为首的中枢官僚权力,有助于加强皇权,所以B正确;
题干涉及的是中枢体制的变化,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所以A错误;
汉武帝这一做法有利于加强皇权,没有体现“抑制门阀士族”,所以C错误;
“革新了官吏选拔任用”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D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生可结合材料“汉武帝亲自过问一切政务,让九卿和丞相不得直接奏事,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东汉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人口大大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
文景之治是在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故A项错误;
贞观之治是在唐太宗时期,故C项错误;
开元盛世是在唐玄宗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汉光武帝刘秀的执政措施及其影响。
本题考查汉光武帝时期的盛世局面,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以看出受儒家纲常伦理思想的影响,小说《三国演义》称曹操为“奸雄”,这说明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三国演义》用儒家思想来评价历史人物,这不是市民文化的体现,排除A项;
《三国演义》用儒家思想来评价历史人物,这不是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体现,排除B;
《三国演义》用儒家思想来评价历史人物,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小说,要求学生结合明清小说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小说,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分别是魏、蜀、吴;北朝的北魏统一北方,南朝是宋、齐、梁、陈,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需要考生掌握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的顺序。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11.【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故①错误;
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故②正确;
魏晋时期的地理学家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故③正确;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故④错误,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结合选项中科技成就的时间解答。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2.【答案】B
【解析】A.材料和民族融合无关,故排除;
B.材料信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而唐代官绅墓葬中较少以郡望署名。这说明唐代的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故正确;
C.材料未体现出宗法制和家族郡望的关系,故排除;
D.宋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政治势力的变化。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而唐代官绅墓葬中较少以郡望署名。由此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
13.【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南方出现北方面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故A正确;
BCD不是南方出现北方面食的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社会特征。主要考查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口南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建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①符合题意;
隋朝并未推行思想文化专制,②不符合题意;
秦朝修建的大型工程如长城,隋朝开凿的是大运河,③符合题意;
秦朝和隋朝都是二世而亡,④符合题意,综上,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考生可结合材料“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统一,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5.【答案】D
【解析】A.义仓是各地为备荒而设置的粮仓,故排除;
B.征伐高丽没有体现出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故排除;
C.兴建洛阳城也没有体现出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故排除;
D.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故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侧重于考查的是隋朝的是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本题考查的是大运河的开通,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和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开始推广.图片显示了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场景.画中显示的是曲辕犁.这种工具在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出现,表明我国耕犁已经相当完善.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国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指全家分工劳动.耕犁技术的不断完善,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在当代中国,还偶尔能看到曲辕犁的身影.说明其影响深远.
17.【答案】C
【解析】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形式多样,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和册封,这说明唐朝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C正确;
唐朝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疆域稳定,排除A;
战争只是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之一,排除B;
D明显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要求学生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唐朝时期民族政策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赋税制度是唐代中期的两税法,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调制是北魏赋税制度,摊丁入亩是清代赋税制度,这些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D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纳税的标准是人丁,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19.【答案】B
【解析】在近五万首的唐诗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一,禅诗成为唐代诗歌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唐代的诗歌受到佛教传播的影响。所以B项为正确答案;
隋朝速亡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统治者的骄奢,人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这与唐禅诗多没有直接关联,所以A不符合题意;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冲击,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唐诗更富哲思注重感悟属于唐诗的特点,而非唐禅诗盛行的原因,所以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中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本题。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楷书步入盛世,其代表人物有颜真卿和柳公权,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所以,③④正确,故选C项;
钟繇是三国时期书法家,王献之是东晋书法家,①②均不是唐代人,故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考生需要结合唐代文化成就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的能力。
2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而他们的国君主均由唐末的节度使出身,节度使是唐末藩镇割据的体现,故是唐末五代十国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C项正确;
题干并非强调北方政权的并立局面,排除A项;
五代国君并非农民首领,排除B项;
题干不能说明君主身份影响王朝的兴衰,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结合五代简表中各政权国君原来身份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结合古代历史的演进及中央集权的发展进行分析解答。
22.【答案】B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了宋代名将狄青因武将出身而备受歧视,这一现象是宋代“崇文抑武”国策的具体表现,故B项正确。
题干未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
题干无法体现“冗官”现象严重,故C项错误;
题干未涉及到理学与政治生态的关系,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2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兴庆,西夏的都城;②东京是北宋的都城;③中京是辽的都城;综上所述,故B正确。
ACD均对应有误,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北宋时期中国政权演变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对图片信息的准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北宋时期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4.【答案】C
【解析】A.岳飞、文天祥率军抗并完成了统一不符合史实,排除;
B.岳飞是抗金英雄,并未参加反抗元朝民族压迫,排除;
C.岳飞和文天祥反抗残暴,追求正义,宁死不屈的品质和气节是中华文明价值观重要组成部分,正确;
D.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侵略”、民族英雄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岳飞,文天祥符合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本题以岳飞和文天祥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25.【答案】【小题1】人物:秦始皇;思想:法家思想;制度:三公九卿制。
【小题2】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职责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小题3】制度:行省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作用:中国省制的开端,加强了中央集权。
【小题4】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的政治;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第三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行省制的相关知识;第四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26.【答案】【小题1】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小题2】变化:由以家世为主要标准到以考试成绩。影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小题3】特点:选拔范围不断扩大和开放;公平竞争;选拔注重择优录取。
【解析】(1)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依据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依据材料“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适中。
27.【答案】【小题1】改革:商鞅变法;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等。
【小题2】内容:进行官制改革;推行均田制;改汉姓;讲汉话。
实质:汉化(或封建化)。
【小题3】成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小题4】启示:改革应当顺应历史的潮流;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第一问结合“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等信息概括;第三问结合“中外府库,无不充衍”“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等信息总结;第四问结合材料三次改革的成效归纳。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28.【答案】【小题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政治上,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阶层上,“士大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思想上,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小题2】劳动委员代表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利用权术来驾驭臣民,利用权威来威胁臣民;班长代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主张仁政,以德治民;生活委员代表的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小题3】战国时期法家学说最受当时的统治者重视,适应了统治阶级富国强兵,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
【解析】(1)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需要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和总结。
(2)本题考查了诸子百家的观点,需要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和总结。
(3)本题考查了法家思想,需要学生掌握法家思想的内容和影响。
本题以百家争鸣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2页,共4页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