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中描述不同时期地球表面的现象。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要素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气候
气温和降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全球复杂多样的气候。
气候要素
气温和降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全球复杂多样的气候。
太阳辐射
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源泉
气候影响因素
地球形状
下列因素通过影响太阳辐射,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
地球运动
海陆分布
地形地势
一、地球形状与气候
地球形状与气候
光照实验:用手电筒在相同的位置,以直射和斜射两种方式照射墙壁,观察光圈的差异。
直射
斜射
地球形状与气候
直射
斜射
结论:其它条件相同时,相同面积的区域在直射时接受的太阳辐射更多;斜射接受的太阳辐射少。
地球形状与气候
结论:其它条件相同时,相同面积的区域在直射时接受的太阳辐射更多;斜射接受的太阳辐射少。
直射
斜射
斜射
①太阳直射地区,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气温高;
②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气温不断降低。
全球视角
地球形状与气候
冬季
夏季
同一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接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冬季相反。
区域视角
二、地球运动与气候
地球形状与气候
①昼夜更替带来天气的变化。
地球自转
地球形状与气候
地球公转
地球形状与气候
地球公转
地轴指向不变,与公转轨道面夹角始终为66.5°。
地球形状与气候
地球公转
地轴指向不变,与公转轨道面夹角始终为66.5°。
地球形状与气候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地球形状与气候
请大家参照夏至日方法描述其他节气现象。
(二分二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地球形状与气候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无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形状与气候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无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形状与气候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地球运动与气候
直射点的移动
0°
23.5°
23.5°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次年春分
地球运动与气候
直射点的移动
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
北温带:四季分明
南温带:四季分明
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三、海陆位置与气候
海陆位置与气候
生活大发现
①炎炎夏日,沙滩温度 海水温度
②数九寒冬,陆地水、海洋水谁会结冰?
>
陆地水
海陆位置与气候
结论:海陆热力性质存在差异
夏季 冬季
海洋
陆地
升温快 气温较高
升温慢 气温较低
降温快 气温较低
降温慢 气温较高
海陆位置与气候
温差
①现象:从沿海到内陆,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
②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四、地形地势与气候
地形地势与气候
赤道雪山
位于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被称为“非洲之巅”,山顶终年积雪。
青藏高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位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却气候温暖湿润,形成了著名的“鱼米之乡”。
地形地势与气候
青藏高原
乞力马扎罗山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一般来说,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
地形地势与气候
海拔高
地形地势与气候
南美洲南端
安第斯山脉西侧景观
安第斯山脉东侧景观
湿润
干旱
为什么会呈现截然不同的景观?注意盛行风向!
地形雨
一般出现在山地迎风坡,
背风坡降水少。
地形地势与气候
五、人类活动与气候
人工造林
人类活动与气候
修建水库
灌溉工程
局部气候
乱砍滥伐
人类活动与气候
废气排放
局部气候
人类活动与气候
热岛效应
气流流向
地面气温变化曲线
人类活动与气候
全球变暖
化石燃料燃烧
燃烧秸杆
破坏植被
……
CO 等温室气体增加
全球气温升高
旱涝灾害频繁
极端天气多发
两极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