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2.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生活的变化;
3.分析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自主学习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及原因。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3.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4.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
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种类 面纱 粗布 面粉 火柴
时间 1913 269万担 521万担 260万担 2845万箩
1920 129万担 253万担 51万担 848万箩
材料一:一战(1914-1918)期间欧洲列强对华主要消费品输出情况表
材料二: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收到鼓舞,他们认为:“所谓产业革命者,今其时也。”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及教材找出“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
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内因: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
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对华经济压迫加剧,因而民生凋敝,百业衰退,到1923年,连一向盈利的大生纱厂也转为亏损。1923年,张謇不得不把大生一厂向银行押款还债。1925年7月,大生一、二两厂已负债一千余万元,同年,上海、金城等四家银行组织银行团到南通清查账目,正式接管大生各厂及欠大生款项的各公司。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思考:一战后大生纱厂为什么走向衰弱?
合作探究:
以大生纱厂的发展为例,结合教材,小组探讨,归纳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原因。
时期 洋务运动到清末 一战期间 一战后到新中国成立
特征
原因
萌芽和艰难发展
“短暂的春天”
凋谢萎缩
外商企业的
刺激
辛亥革命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
的侵略。
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合作学习1:根据教材内容绘制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折线图。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甲午中日战争一战期间20世纪三十年代时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解放战争12345艰难曲折张謇
结合教材的【相关史事】,谈谈你如何看待张謇弃官从商的人生选择?
张謇弃官从商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他造福了南通人民,也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教育事业做了突出贡献。
“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
材料: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尤其是日本势力对东北的入侵……使大生失去了通海关庄布生产这个面纱市场。同时,帝国主义怂恿下的军阀混战使“布疲纱跌,无人问津”。大生也面临着严重危机。
—《张謇与大生纱厂的兴衰》
根据材料,归纳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最终破产的原因。
启示:个人的命运、企业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民族工业才会获得全面持续发展。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你能从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最终破产的原因中获得什么启示?
这是由近代中国本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合作学习2:根据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
材料: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特点: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薄弱
纺织业
面粉业
地区分布特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图
沿海、
沿江多,
内地少
1.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2.整体水平落后;
3.发展不平衡:
在行业方面主要集中于轻工业;在地区方面沿海地区比较发达,而内地却非常薄弱。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
出现以上总特征的原因:由于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所以它的发展必然是艰难曲折的。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轮船
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
汽车
电车
飞机
思考:
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带来哪些影响?
积极影响: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消极影响: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①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溥仪剪辫装
②劝禁女子缠足
③废除跪拜礼,改称谓
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
④易服饰
马褂
清官服
西装
中山装
清朝旗袍
民国旗袍
旗袍
⑤新式风俗
西餐
西式蛋糕
洋酒
文明结婚
集体婚礼
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P123第二段)
⑴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⑵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⑶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⑷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
2.总体来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1.不平衡
发展:甲午战争后
c'b'f'z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后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民族工业发展
社会生活变化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萧条: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风俗习惯的改变
新式交通的出现
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新式婚丧礼节的出现
社会生活变化特点
本课小结
随堂演练
1.甲午战争后,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人是( )
A.张之洞 B.张謇 C.荣宗敬 D.范旭东
2.张謇在创办第一家工厂时,引起了轰动。原因是( )
①张謇的身份和他的举动按当时的社会观念看,反差太大 ②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开办工厂是风险很大的事情 ③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在当时是新生事物 ④为了取得广告效应,张謇事先做了大量宣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A
3.下列关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民族工业的萌芽出现在明末清初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高潮出现在抗战期间
C.抗战结束后,民族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
D.辛亥革命后,国内出现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热潮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短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①北洋政府加大了对民族工业的扶植力度 ②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 ③帝国主义国家无暇顾及,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 ④民族企业家找到了快速发展的途径 ⑤民族工业通过军火生意积累了发展的资本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 D.③④⑤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