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词四首》【2022-2023统编版九下语文精品备课(预习导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词四首》【2022-2023统编版九下语文精品备课(预习导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3 10:55:2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词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词。
2.体会词的意境之美,赏析词中的名句,品味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
3.感悟四首词中展现的人生追求与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难点】
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之美,赏析词中的名句,品味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课件出示烈士陈祥榕的照片)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爱国将士戍守边疆的动人事迹,每一个时代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报国救民的理想抱负,每一个时代都回荡着英烈们抒发的豪情壮志。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四首词,便处处洋溢着古人的豪情壮志。接下来,我们便开始走进古人在词中所描绘的世界,一起去探索古人豪放壮丽的内心世界吧。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词。
2.体会词的意境之美,赏析词中的名句,品味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
3.感悟四首词中展现的人生追求与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齐读
第一课时
三、朗读指导
1.听读诗词,纠正字音
请学生听读诗词朗读,标出重点字音。
2.朗读诗词,恰当停顿
请学生朗读,注重诗句的停顿、节奏是否准确。
四、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 ,号 ,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仁宗嘉佑(1057)进士, 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书、画等成就都很高。其许多词作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经南宋辛弃疾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词派。词集有《东坡乐府》。
2.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又不断袭扰边境。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二)感知诗意
(齐读诗词,结合课本注释了解词面意思。)
(三)细读感悟
1.词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是哪一个字?
 狂在字典中有几种解释:一是狂妄傲慢;二是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三是发疯;四是失去常态,狂乱。你认为哪个符合词人的心境?
2.这次打猎,苏轼的行为和排场足够“狂”了,那么他的内心又是何种心境呢?苏轼为什么要这么狂呢?请同学们细读下阕,探求作者的心境。
3.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词人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
(四)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记叙 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 的雄心壮志,表达了词人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
继《江城子·密州出猎》后,苏轼又写出了许多经典之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同学们不妨课后读一读,深入体会词人的风格和豪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第二课时
学习《渔家傲·秋思》
一、复习导入
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渔家傲·秋思》。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政治家、文学家,力行新法,巩固边防,被誉为“一代名世之臣”,谥号“ ”。词作仅存5首,其中《渔家傲·秋思》写边塞风光,苍凉悲壮,开豪放词风之先河。存世有《范文正公集》。
2.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作于公元1046年,作者虽被贬谪,但仍旧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和胸襟。而就在四年前,范仲淹还在塞外征战。范仲淹与1040至1043年间,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负责镇守西北边疆。这首《渔家傲·秋思》就是这一时期所作。
三、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朗读视频)欣赏朗读视频,初步感受词人情感。
2.感知诗意
四、细读感悟
1.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里?
3.词中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生活的主题是什么?
4.边疆战士以及词人的心态是什么样的?
五、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 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 和 、孤独愁苦的心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宋王朝不修武备、消极御敌的愤懑不平。
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字 ,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写作背景
辛弃疾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退居到江西上饶,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当时寄给陈亮的。
二、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朗读视频)欣赏朗读视频,初步感受词人情感。
2.感知诗意
三、细读感悟
1.请试着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阙的内容。
2.词中有两个词说明了本首词是在“回忆”过去,你能找出来吗?作者在梦中回忆到了什么?
3.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4.作者有意作“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请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提示:可从题材、思想感情、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
四、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作者梦想中经历的描述,追忆了昔日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 ,也表现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 。
五、拓展延伸
1.辛弃疾的《破阵子》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看看两首词在景色描绘上、意象选取上、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辛弃疾的《破阵子》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那么两首词中的壮士,又有什么不同呢?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提到豪迈、豪放,人们脑海里大多首先会浮现出男性的形象。但豪放一词并非男性专属。同样,中国的历史上也有不少女中豪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满江红》,这首词的作者秋瑾,她就是中国首位女权运动者、近代中国女性革命者形象的代表。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女,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她是 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她也是第一批为推翻清政府统治和封建帝制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她从容就义时,只有32岁。有《秋瑾集》。
2.写作背景
本词做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三、感知诗意
(学生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面意思)
三、细读感悟
1.词中的那些字句,描绘出了秋瑾女性身份呢?
2.哪些字句又表现出了秋瑾的男儿性情呢?
3.请试着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阙的内容。
4.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试结合词句分析一下。
5.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四、主旨归纳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词人意欲挣脱家庭束缚,与传统决裂的决心,以及空有一腔抱负却知音难遇的 ,表达了词人济世救民的凌云志向。
五、拓展延伸
请结合今天所学的《满江红》和下面的材料,谈一谈你对秋瑾的理解或评价。
《秋瑾绝命书》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
悲祖国之陆沉谁挽?
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
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
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
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
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
中原回首肠堪断!
六、课堂小结
这四首词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感染力很强,都具有刚劲豪放的特点,大体都可归于豪放派之列。其抒情方式不仅与诗不同,与宋词另一大派别婉约派也大相异趣。我们将豪放词的特点总结一下:
1、题材内容:视野广阔,多写军情国事。
2、情感情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情感表达多慷慨激昂。
3、风格特征:恢弘雄壮,气势豪放。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点拨要点
第一课时
三、朗读指导
1.听读诗词,纠正字音
(出示“知识链接”)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相比于诗,词的节奏更多样。这四首词中出现了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几种句式,并且相互交叉。朗读时要找准节奏,注意体会。
四、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预习展示
1.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二)感知诗意
老夫我暂且发一发少年的张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上锦帽穿上貂皮裘,率领很多骑马的随从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百姓相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襟还很开阔,胆气还很豪壮。鬓角稍白,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到那时,我定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眺望,奋勇射杀敌人。
(三)细读感悟
1.狂 (1)行为之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装备齐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黄:猎狗;苍:苍鹰。都是凶猛的动物。苏轼把如此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打猎,很有气势,也体现了自己的勇猛。“牵”和“擎”也体现了凶猛的猎狗和苍鹰很受苏轼的控制。 锦帽貂裘:穿着华美艳丽,很抢眼,很张扬。
阵容庞大,随从众多,“干骑卷平冈”。一个“卷”体现出恢弘的气势。 狂在随从众多,何等雄壮!
(2)语气之狂:自比孙郎,豪气冲天:“亲射虎,看孙郎”。
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权曾“亲骑马射虎”,作者将自己出门打猎与孙权射虎相比,可见其语气之狂。
“为报倾城随太守”:让手下告知全城百姓来观看自己打猎,充满气势与自信。
2.“酒酣胸胆尚开张”:微微喝醉的太守依然胸襟开阔,胆气豪壮。(借酒助兴)
“鬓微霜,又何妨”:虽然鬓角已微微泛白,却毫不在乎。(不服老)
 典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郡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但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替魏尚向汉文帝辩解,表明魏尚功大于过。汉文帝于是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表明作者虽然政见受到打压,但仍旧渴望皇帝的理解与认可,仍旧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理想抱负,渴求认可)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名,即天狼星。古代传说,狼星出现,必有外来的侵掠。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借此表达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雄心壮志)
【总结】  
1.虽然年纪已经开始衰老,但心态始终未老,仍有少年抱负。(老夫聊发少年狂)
2.苏轼虽然被排挤,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仍然还有满腔热血以及报国之志。
3.“狂”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是失意文人理想的一种积极表达。是一种精神的进取。
3.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上阕:好一幅威武雄壮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
(1)行为之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2)语气之狂:自比孙郎,豪气冲天:“亲射虎,看孙郎”。
下阕:好一个豪放不羁的英雄;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
“鬃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
“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四)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记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达了词人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第二课时
学习《渔家傲·秋思》
二、预习展示
1.希文 北宋 “文正”
三、整体感知
2.感知诗意
边塞的秋天到了,风景与中原不同,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留恋之意。边塞特有的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随着军营的号角纷纷响起,崇山峻岭之间,烟雾弥漫,落日朦胧,一座孤城紧紧关闭。
端起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遥的故乡,但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返回故里。羌笛声多么悠扬,月关映照,秋霜满地,远征的人们难以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兵流下热泪。
四、细读感悟
1.描写的是塞下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景。
2.地点异:塞下、千嶂、孤城。塞外边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一座孤城,紧闭着城门。
景物异:衡阳雁去(典故)。秋季北雁南飞,塞外的大雁因为寒冷毫无留恋,径直飞向湖南衡阳回雁峰。表明边塞寒冷至极。
长烟落日。与内地城市繁华的夜晚景象迥然不同。(戒备森严)
声音异:四面边声连角起。(荒凉紧张)
总结:塞下的风景和中原的风景不同:战事紧张、荒僻辽阔、萧瑟苍凉
3.“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浇愁,排解对故乡的思念。
“燕然未勒”典故:东汉窦宪率兵攻打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返。这里说明国家的安全仍然受到侵犯,战士必须担负保卫边境的责任。
“羌管悠悠”:吹奏羌管悠悠的乐声,烘托了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
4.家万里”“归无计”:思念家乡,却又要担负保卫国家的责任。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难以入睡。一方面战事紧张,另一方面思念家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有家难回。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五、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苦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宋王朝不修武备、消极御敌的愤懑不平。
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预习展示
1.幼安 稼轩 南宋
二、整体感知
2.感知诗意
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中忆起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都吹响了号角。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悲壮粗犷的军乐,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本想完成君王收复北方失地的宏图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
三、细读感悟
1.上阕:回忆战场生活往事
下阕:抒发壮志未酬情绪
2.醉里、梦回” 自己壮年时抗金的经历以及战场的生活。
3.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4.从题材上看: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秋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情境极其勇猛、雄壮。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风格上看:全词壮丽而不“纤巧”。
四、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作者梦想中经历的描述,追忆了昔日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
五、拓展延伸
1.季节相同:“塞下秋来风景异”“沙场秋点兵”
时间相同:“长烟落日孤城闭”“醉里挑灯看剑”
声音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梦回吹角连营” “五十弦翻塞外声”
经历相同:“醉里”“浊酒一杯” “将军白发” “可怜白发生”!
感情相同:“可怜白发生”“将军白发征夫泪”
2.“燕然未勒归无计”中,壮士对戍守边疆,不能回家更多表现出一种无奈。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中,壮士希望重回疆场,却没有机会。
第三课时
二、预习展示
1.鉴湖女侠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
三、感知诗意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三、细读感悟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也暗比自己的心境。
“八年风味”:秋瑾于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作本首词时,正好八年。
“蛾眉”:女子细长的眉毛。
“身不得,男儿列”
2.“殊未屑”:不屑梳妆打扮,描眉画眼。
“心却比,男儿烈”:虽然身为女子,但满心斗志却不输男儿。
“平声肝胆,因人常热”:直接表达出自己炽热的革命热情。为民族忧患而热血沸腾。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将周围阻碍自己的人比作俗子,豪迈直爽。
3.上阙:女儿身躯,矛盾心情。下阕:男儿情怀,壮志凌云
4.(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表现自己初离家时的矛盾心情,既有冲破家庭牢笼后的喜悦,也有佳节独自寓居客栈、青春蹉跎无可奈何的失落幽怨之情。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运用典故,抒发虽满身革命热情,却无人理解,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5.“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四、主旨归纳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词人意欲挣脱家庭束缚,与传统决裂的决心,以及空有一腔抱负却知音难遇的惆怅,表达了词人济世救民的凌云志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词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词。
2.体会词的意境之美,赏析词中的名句,品味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
3.感悟四首词中展现的人生追求与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难点】
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之美,赏析词中的名句,品味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课件出示烈士陈祥榕的照片)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爱国将士戍守边疆的动人事迹,每一个时代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报国救民的理想抱负,每一个时代都回荡着英烈们抒发的豪情壮志。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四首词,便处处洋溢着古人的豪情壮志。接下来,我们便开始走进古人在词中所描绘的世界,一起去探索古人豪放壮丽的内心世界吧。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词。
2.体会词的意境之美,赏析词中的名句,品味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
3.感悟四首词中展现的人生追求与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齐读
第一课时
三、朗读指导
1.听读诗词,纠正字音
请学生听读诗词朗读,标出重点字音。
2.朗读诗词,恰当停顿
请学生朗读,注重诗句的停顿、节奏是否准确。
四、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 ,号 ,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仁宗嘉佑(1057)进士, 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书、画等成就都很高。其许多词作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经南宋辛弃疾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词派。词集有《东坡乐府》。
2.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又不断袭扰边境。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二)感知诗意
(齐读诗词,结合课本注释了解词面意思。)
(三)细读感悟
1.词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是哪一个字?
 狂在字典中有几种解释:一是狂妄傲慢;二是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三是发疯;四是失去常态,狂乱。你认为哪个符合词人的心境?
2.这次打猎,苏轼的行为和排场足够“狂”了,那么他的内心又是何种心境呢?苏轼为什么要这么狂呢?请同学们细读下阕,探求作者的心境。
3.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词人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
(四)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记叙 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 的雄心壮志,表达了词人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
继《江城子·密州出猎》后,苏轼又写出了许多经典之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同学们不妨课后读一读,深入体会词人的风格和豪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第二课时
学习《渔家傲·秋思》
一、复习导入
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渔家傲·秋思》。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政治家、文学家,力行新法,巩固边防,被誉为“一代名世之臣”,谥号“ ”。词作仅存5首,其中《渔家傲·秋思》写边塞风光,苍凉悲壮,开豪放词风之先河。存世有《范文正公集》。
2.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作于公元1046年,作者虽被贬谪,但仍旧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和胸襟。而就在四年前,范仲淹还在塞外征战。范仲淹与1040至1043年间,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负责镇守西北边疆。这首《渔家傲·秋思》就是这一时期所作。
三、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朗读视频)欣赏朗读视频,初步感受词人情感。
2.感知诗意
四、细读感悟
1.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里?
3.词中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生活的主题是什么?
4.边疆战士以及词人的心态是什么样的?
五、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 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 和 、孤独愁苦的心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宋王朝不修武备、消极御敌的愤懑不平。
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字 ,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写作背景
辛弃疾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退居到江西上饶,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当时寄给陈亮的。
二、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朗读视频)欣赏朗读视频,初步感受词人情感。
2.感知诗意
三、细读感悟
1.请试着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阙的内容。
2.词中有两个词说明了本首词是在“回忆”过去,你能找出来吗?作者在梦中回忆到了什么?
3.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4.作者有意作“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请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提示:可从题材、思想感情、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
四、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作者梦想中经历的描述,追忆了昔日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 ,也表现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 。
五、拓展延伸
1.辛弃疾的《破阵子》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看看两首词在景色描绘上、意象选取上、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辛弃疾的《破阵子》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那么两首词中的壮士,又有什么不同呢?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提到豪迈、豪放,人们脑海里大多首先会浮现出男性的形象。但豪放一词并非男性专属。同样,中国的历史上也有不少女中豪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满江红》,这首词的作者秋瑾,她就是中国首位女权运动者、近代中国女性革命者形象的代表。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女,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她是 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她也是第一批为推翻清政府统治和封建帝制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她从容就义时,只有32岁。有《秋瑾集》。
2.写作背景
本词做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三、感知诗意
(学生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面意思)
三、细读感悟
1.词中的那些字句,描绘出了秋瑾女性身份呢?
2.哪些字句又表现出了秋瑾的男儿性情呢?
3.请试着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阙的内容。
4.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试结合词句分析一下。
5.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四、主旨归纳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词人意欲挣脱家庭束缚,与传统决裂的决心,以及空有一腔抱负却知音难遇的 ,表达了词人济世救民的凌云志向。
五、拓展延伸
请结合今天所学的《满江红》和下面的材料,谈一谈你对秋瑾的理解或评价。
《秋瑾绝命书》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
悲祖国之陆沉谁挽?
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
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
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
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
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
中原回首肠堪断!
六、课堂小结
这四首词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感染力很强,都具有刚劲豪放的特点,大体都可归于豪放派之列。其抒情方式不仅与诗不同,与宋词另一大派别婉约派也大相异趣。我们将豪放词的特点总结一下:
1、题材内容:视野广阔,多写军情国事。
2、情感情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情感表达多慷慨激昂。
3、风格特征:恢弘雄壮,气势豪放。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