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2022-2023统编版九下语文精品备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鱼我所欲也》【2022-2023统编版九下语文精品备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3 11:0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思想主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学做“大丈夫”,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重点难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课件出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思考回答: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
明确: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相信孟子会给我们一些帮助的。
二、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了解孟子思想主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学做“大丈夫”,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学生齐读
第一课时
三、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很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主张“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2.作品简介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3.背景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王纲解体,礼崩乐坏,处士横议,百家争鸣,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化学术空前发达,于是产生了九流十家丰富多彩的散文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说,提出了“义”的主张,主张“性善论”。
4.知识链接
“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四、朗读指导
放课文朗读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要求:
读音准确;停连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指名朗读,共同纠正错误)
五、疏通文意
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画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画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一)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凭借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然而你)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着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二)字词梳理,积累文言语汇。
1.重点实词
(1)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胜过。)
(2)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得以苟且偷生的意思。)
(3)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
(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因此。)
(6)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7)蹴尔而与之(蹴:踩踏。)
(8)乞人不屑也(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9)妻妾之奉(奉:侍奉。)
(10)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11)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2.重点虚词
(1)而
①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
(2)于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
(3)为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动词,接受)
③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
(4)之
①人皆有之(代词,它,指本心)
②得之则生(代词,它,指一箪食,一豆羹)
③蹴尔而与之(代词,他,指行乞人)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指万钟的俸禄)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之”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第二“之”为代词 ,它 ,指接受万钟的行为)
(5)则
①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连词,那么)
②得之则生(连词,就)
③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表假设,如果)
3.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同“欤”,语气词。)
(3)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从前。)
(4)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同“辨”,辨别。)
4.一词多义
(1)得
①二者不可得兼 (动词,得到,拥有。)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
(2)是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指示代词,这种。)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3)生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名词,生命。)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动词,获得生命。)
③生于忧患(动词,生存。)
(4)行
①行道之人弗受 (走)
②行拂乱其所为(做事)
(5)与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
②呼尔而与之(给)
5.古今异义
(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能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
(3)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
(4)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5)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六、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交流点拨】本文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课件出示,总结论点的提出方式)
二、合作探究
一、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研讨第一自然段: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个句子论证了什么内容?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
【交流点拨】论证了为什么要舍生取义。从正面论述中心论点。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个句子论证了什么内容?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
【交流点拨】论证了求生弃义的原因及后果。从反面论述中心论点。
3.这一正一反叫做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把重义轻生和苟且偷生两种不同的生死观进行对比,鲜明、突出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使文章更全面,更严密,更有说服力。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
【交流点拨】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善心。
(课件出示,总结第一段的论证方式)
研讨第二自然段:
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
【交流点拨】“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2.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如何?
【交流点拨】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交流点拨】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4.“本心”具体指什么 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交流点拨】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课件出示,总结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
二、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
01.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用类比(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
02.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03.对比论证。第1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舍生取义,第2段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做对比,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强调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三、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交流点拨】
01.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舍生而取义”。
02.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03.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三、拓展延伸
1.你能举出几个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事例吗?
【交流点拨】
(1)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2)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3)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4)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发表最后一次演讲,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2.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交流点拨】
把“道德” 、“正义” 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 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四、写作特色
(1)善用比喻和对比,论辩力强。
孟子首先以鱼与熊掌比喻“生”与“义”这一对概念。鱼是美味,但几乎人人能得而食之;熊掌也是美味,但远甚于鱼,且不易得。孟子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别出“生”与“义”价值的高低。由此,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也就不难为人所接受了。
第1段正方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用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
(2)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入。
五、主旨归纳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应保持本心,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六、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但却不要认为高不可及。舍生取义,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谱写现实生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
七、板书设计
八、布置作业
结合我们学习的《<孟子>三章》、《鱼我所欲也》等文章,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谈一谈自己对孟子的认识。
【课后反思】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反复的诵读训练中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同时,注重文本对比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的分析,强化学生对古文议论文的认知。而对文章内容的解读,更加让学生们懂得了如何选择,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本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有点深奥,教学时容易让学生陷入枯燥乏味的困境,注意力容易分散,因而课堂容易形成“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
【备课素材】
缜密的论证 透彻的说理
——《鱼我所欲也》的写作特色赏析
《鱼我所欲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上》,课文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告诉人们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思想,要有一颗“羞恶之心”,要保持善良的本性。自此两千多年来,这“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儒家核心价值观成了无数人的行为准则。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呐喊……缜密的论证,透彻的说理是本文突出的写作特色。
一、逻辑严密,雄辩有力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势磅礴,论证严密,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在这篇文章中显现得淋漓尽致。就以课文第一段为例: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巧妙地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接着从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接着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论证,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存在于内心之中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最后一句得出结论:“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论证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增强了说服力。
二、运用比喻,通俗易懂
“生”和“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这二者之间该如何的取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论证了论点,做到了“喻巧而理至”。 文章一开始便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用“鱼”比喻“生”,以“熊掌”喻“义”,“鱼”和“熊掌”都是人们渴望得到的味美的食物,给定二者只能选其一时,因为“熊掌”比“鱼”珍贵,自然人们会选择“熊掌”了,由此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既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形象生动,引人人胜。同时也巧妙的引出了中心论点,显得水到渠成而不突兀,给读者鲜明的印象。
三、正反对比,说理透彻
为了让说理更具有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述更严密、深刻、有力。如课文第二段,作者以乞人不受、不屑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人共有的天性;第三段又以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天性,我对此不屑一顾;但世人却是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苦苦追求。“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进而论证了舍生取利是丧失本心。
《孟子》成语、俗语汇编
同《论语》一样,《孟子》语言的生命力更强,其中大量的语言转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语和俗语。这里收录的以常见的为主。
(1)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释:(逃跑的士兵)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五十步的士兵竟来耻笑跑一百步的士兵,(说他胆子太小),行不行?
(2)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0)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7)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0)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1)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3)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4)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5)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26)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27)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28)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0)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离娄》)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31)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2)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离娄》)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离娄》)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34)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离娄》)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35)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离娄》)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6)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离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38)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39)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0)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1)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2)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3)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44)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5)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46)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47)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48)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告子》)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49)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告子》)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0)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告子》)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1)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52)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4)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尽心》)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5)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56)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尽心》)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
(57)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尽心》)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58)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尽心》)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59)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尽心》)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
(60)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尽心》)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