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6.2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6.2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1-13 16:3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5.16.2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
2.举例说明动物行为及其意义。
导入
动物的行为是多种多样,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可以划分为
一 取食行为
新课教学
概念:全部与获得食物和处理食物有关的活动都是动物的取食行为。
根据动物的食性不同,动物捕食方式多种多样
意义:为了保证生存,是最基本的行为方式
动物的食性不同,捕捉方式也多种多样
很多动物有诱捕猎物的手段:如鮟鱇鱼
有些动物能利用工具猎取食物:如黑猩猩用草根掏白蚁吃
有些动物有贮食的习性:如蚂蚁,蜣螂滚粪球
动物的食性
动物的食性千差万别,大致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
物种的亲缘关系相近,食性往往也接近,但由于进化与适应上的差别,有些同类动物的食性已显示变化。如哺乳纲食肉目动物本为肉食性,但熊科(除北极熊外)已转为杂食性,大熊猫基本以竹为食。
植食性指的是以植物的产物为食,如蜂、蝶等食花蜜及花粉,果蝠及许多鸟类食果,豆象食豆类种子,长颈鹿食树叶,白蚁食木材等。
肉食性主要指以动物躯体为食,这也包括来自动物身上的产品,如吸血蝠、蚊、臭虫、白蛉等吸食血液,疥螨在寄生皮肤中啮食角质组织。
许多体内寄生虫虽然从寄主身体内吸取营养,却并不破坏其结构,如蛔虫以宿主小肠肠腔内的半消化食物为食,而绦虫则连消化系统都没有,以体壁吸收宿主肠腔内的营养成分。
概念:动物为了保护资源(如食物、配偶、领域等),所表现出的同种动物之间的争斗。
特点:是同种动物之间,没有伤害或残杀的意思,只是排除对手。
意义:使种族更具生存能力
二 攻击行为
动物的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但不会造成致命伤害,只要一方认输,胜者则立刻停止攻击。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抢占巢区、领域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巢区是指动物在正常生命活动中所利用的地方,如觅食、活动、休息、筑巢、育幼等活动的区域,这个区域的范围较大。
不同种动物之间得战斗属于攻击行为么?
不属于。
东北虎、非洲狮具有领域行为,可达十几平方公里。
一山不容二虎
概念:动物有选择地占领一定的空间范围的行为。
意义:有利动物取食、繁殖和抚育后代
三、领域行为
领域行为分类
领域行为是种内竞争资源的方式之一。占有者通过占有一定的空间而拥有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有些领域是暂时的,有些领域则是永久的。
动物建立领域多数只是排斥其同种个体的进入,因为同种动物的资源需求相同,排斥其他同种个体的进入能够减少竞争,而领域占有者可以占有更多的资源,这种领域行为称为种内领域行为。
当不同物种之间的资源利用方式相似时,领域行为也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这种领域行为称为种间领域行为。
概念:一切属于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都是防御行为。
意义:可减少来自其他动物的伤害。
1.直接防御
2.间接防御
防御行为
保护色:白狐狸
警戒色:胡蜂
拟 态:竹节虫
四、防御行为
防御行为
动物用来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
尺蠖平时身体弯曲,休息时就伸直身体,伪装成小树。
乌贼遇到敌害时释放出墨汁。
防御行为
保护色-美洲豹
拟态-刚果地衣螳螂
警戒色——章鱼
意义:
减少来自其他动物的伤害。
有毒的或不可食的动物往往具有极为鲜艳醒目的色彩,这种色彩对捕食动物具有信号和广告的作用,能使捕食动物见后避而远之。每一个捕食动物在学会回避警戒色以前,至少得捕食一个具有警戒色的动物,在尝到了苦头后才能学会回避它,这就叫条件回避反应,很多脊椎动物都形成了条件回避反应。
警戒色
主要包括:
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
占有繁殖空间
喜鹊筑巢
概念: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叫动物的繁殖行为。
意义:保证动物的种族繁衍
五、繁殖行为
繁殖行为
繁殖行为
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空间、求偶、交配、孵卵以及对子代的哺育等)
海龟产卵
鸭孵卵
有性繁殖与及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的过程只牵涉一个个体,例如细菌用细胞分裂的方法进行无性繁殖。无性繁殖并不局限于单细胞生物。多数的植物都可进行无性繁殖。常见的无性繁殖有营养器官生殖、出芽生殖、断裂生殖、(无性)孢子生殖、分裂生殖等。通过离体植物组织培养,也是一种无性繁殖的手段。一种学名为Mycocepurus smithii的蚂蚁也是用无性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
有性繁殖牵涉两个属于不同性别的个体。例如人类的繁殖就是一种有性繁殖。一般来说,高等生物都是透过有性繁殖的,而低等生体则多是透过无性繁殖。
概念:动物的活动和行为表现出的周期性现象,又称生物节律。
意义:使动物的生活与环境周期性变化保持同步
1、潮汐节律:随着海洋涨潮落潮动物产生的节律性的产化
2、日节律:节律周期为24小时,其行为和白昼黑夜的交替相关
3、年节律:节律周期为一年
六、节律行为
牡蛎
潮汐节律
昼行性动物
夜行性动物
日节律
迁徙
雪兔的换毛
年节律
冬眠
概念:动物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的现象。
意义:对动物的取食,防御,生殖及对抗恶劣环境都有好处。
特点:有分工合作
七、社群行为
工蚁
兵蚁
蚁后
雄蚁
产卵
与蚁后交配
取食,清洁,筑巢,抚育
保护蚁穴
蚂蚁的家庭成员及分工
蜂的社群
有一只蜂后,数以千计的工蜂(雌性),在一年的某些时间内还有雄蜂。工蜂的职务在一生的不同阶段也在变化:工蜂成年后头9天清扫有卵的巢房,然后用花粉和花蜜的混合物饲喂大龄幼虫;以后其头部的一种腺体分泌王浆,短期喂饲刚孵出的幼虫,并持续喂饲某一选定的幼虫使之发育成为蜂后;10天后,体内的蜡腺开始分泌,工蜂开始筑巢;18天后离巢进行定向飞行,学习从太阳和各种标志与巢的关系来定向,同时又保卫蜂巢; 21日起开始采食直至2~3周后死亡。蜂后是巢中唯一进行生殖的雌蜂,其功能就是产卵。雄蜂与蜂后交配后被逐出蜂巢而死亡。
课堂小结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取食行为
攻击行为
繁殖行为
防御行为
领域行为
节律行为
社群行为
课堂检测
1.白居易诗:“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这描述的是母燕的( )
A.社群行为 B.繁殖行为
C.攻击行为 D.防御行为
2.人类养蜂取蜜,是利用了蜜蜂的( )
A.攻击行为 B.繁殖行为
C.贮食行为 D.防御行为
C
B
3.夏天雄蛙在池塘边高声鸣叫,这种行为属于( )
A.觅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生殖行为 D.社群行为
4.蝙蝠利用超声波分辨是否是可吃食物,这种行为属于( )
A.觅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生殖行为 D.社群行为
A
C
5. 回答蜜蜂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蜂群中有蜂后、工蜂、雄蜂三种蜂。它们分工明确,相依为命,这是蜜蜂的_______行为。
(2)遇到敌害时,工蜂会群起护巢。从功能上看,这是_______行为和_______行为。
(3)蜂后和雄蜂交配、产卵。从功能上看,这是______行为。
(4)蜜蜂白天采蜜,夜间回巢休息,这是动物的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是受生物钟控制的。
(5)新、老蜂后相遇,会咬杀至剩下一只。这种行为,从功能上看是蜂后的_______行为;从获得途径上看是_________行为。
社群
防御
社群
繁殖
节律
攻击
先天性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