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好的故事 教案
教学版块(课题) 好的故事 课时 40分钟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搁、综、澄”等13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熟读课文,感受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语言应用:结合资料,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维能力: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审美创造: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却强烈地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教学内容 会写本课12个生字,会写14个词语。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学具准备 制作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中,有很多处写梦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情景,可见鲁迅先生的故乡情节是心中自然的情愫,并非偶然。本文也是一篇和故乡有关的故事,一个充满美好梦想的故事。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进鲁迅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事……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仿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乡拾》,以及大量杂文。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学的奠基人。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创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三、初读感知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检查初读效果,学习重点字词。搁 综 澄 萍 藻 漾 焰 削 瞬 凝 骤 掷 陡预告 烟雾 昏沉 错综 澄碧 荡漾 解散 退缩 瘦削 浮动 瞬间 凝视 骤然 凌乱陡然 膝髁:骨头上的突起,多长在骨头的两端,也指大腿骨或膝盖骨。伽蓝:佛寺。皱蹙:蹙:收缩。皱着眉头,眯眼睛。形容不满的神态。瘦削:形容身体或脸很瘦。霓色:虹的一种。四、再读课文,理清顺序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共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简要概括一下。梳理课文思路: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借回忆以前来写眼前梦境,表现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憧憬和向往;第二部分写所见故事更加清晰,作者的情感更加强烈和对理想的坚定。第一部分(第1-2 自然段) ,写“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的情状。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 ,写“我”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以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依次展现开来。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 ,写“我”骤然惊醒,梦境中“好的故事"消失了,重新回到“昏沉的夜”。五、知识拓展《野草》 鲁迅著。写作于1925年1月24日。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六、课堂演练
作业 完成一课一练;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