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三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三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3 18:1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学习目标:
1.描述殖民扩张带来的美洲人口结构变化,大洋洲人口的替代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说明华工对美洲、大洋洲开发作出的贡献;
3.通过人口的身份、迁徙方式分析不同文化认同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美国第一位非洲黑人裔总统——奥巴马及其一家人。
他是一个混血儿,1961年出生在美国夏威夷州的檀香山,父亲是来自非洲肯尼亚的留学生,母亲是堪萨斯州白人。
(1)复习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
早期殖民扩张 19世纪的殖民扩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
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 ②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要国家 西、葡、荷、英、法等 英、俄、法、美等 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
扩张方式 公开殖民抢掠、欺诈贸易、种族灭绝、三角贸易、垄断商路 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商品倾销、掠夺原料 资本输出为主,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结果 ①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发展 ②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 ①推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②客观上促进亚非拉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 ①世界瓜分殆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②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相关概念:
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可具体分为对世界不同文化圈的认同,如对中华文明、印度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等的认同。
族群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汉族族群)、维吾尔族群、藏族族群、蒙古族群、回族族群等。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美洲族群变化的原因
(1)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进行疯狂殖民扩张和掠夺。
(2)欧洲殖民者屠杀、奴役印第安人。
(3)传染病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16世纪的修道士卡萨斯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的一段记载: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
——摘编自[西]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著,
孙家堃译《西印度毁灭述略》
阿兹特克帝国的天花感染者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美洲族群变化的原因
(4)殖民者从非洲贩卖黑奴到美洲。
①原因: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②对非洲的影响:丧失大量青年劳动力,造成非洲的贫困落后;黑人奴隶为殖民者提供了劳动力。
对美洲:客观上促进美洲的开发,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5)大量欧洲人移民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增加。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欧洲白人、非洲黑人→美洲
1.原因: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
①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原因)
②非洲黑人数量激增;(原因、影响)
③欧洲白人数量大增;(原因)
④混血人种成为主导;
2.表现:
3.影响:
①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
②形成了新的美洲文化: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
③造成美洲国家人口结构差异;(原因)
族群改变
美国新墨西哥州一个保留区内的印第安人
【概念解析】保留地(印第安人保留地)
是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驱逐的最后地区。保留地是美国政府从印第安人部落原来拥有的土地中划出来供部落全体成员继续居住的那一部分土地,其边界确定,范围有限,印第安人不得随意离开,非印第安人也不允许擅自进入。保留地制度不仅使印第安人失去了原来的家园和故土,而且剥夺了他们的自由、独立和权利。
美、加: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幸存的印度安人在保留区生活。
拉丁美洲:混血人种成为拉美的最大族群。
秘鲁: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
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
广场上的碑文在记述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的历史时作了这样的评述:“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
思考:该广场蕴含着怎样的文化深意?
阿兹特克文化遗址
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
现代化建筑
学思之窗·思考:殖民活动对美洲活动有什么影响?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现代拉丁美洲》
①欧洲人的侵略活动带来了欧洲宗主国的文化(欧洲文化主导)
②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也得以保存(各具特色的文化)
③形成新美洲文化: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
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
1770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发现”了澳大利亚,宣布这一“无主”大陆为英国所有。
1786年,英国宣布,将把罪犯流放到澳大利亚。
二、英国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欧洲白人(英国人)→大洋洲
1.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
①18世纪中后期:流放罪犯的场所。
②19世纪:建立牧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
1781年,大陆军打败英国军队(约克镇大捷);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将澳大利亚作为罪犯流放地。
③1851年后:开采金矿。
英国的经济学家杰文斯1865年曾这样描述:“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是我们的银矿……南非和澳大利亚是我们的金矿……印度和中国是我们的茶叶种植园……东印度群岛是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美国南部是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杰文斯描述的主要是
A.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B.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C.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D.英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
C
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背景:
(2)概况:
原住民(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白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
殖民扩张的加剧
特鲁加尼尼的悲惨命运见证了什么历史?
她见证了西方殖民者在塔斯马尼亚岛的殖民扩张,驱赶和屠杀当地原住民,最终当地原住民被灭绝的历史。
塔斯马尼亚人:塔斯马尼亚人是澳大利亚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岛的土著居民。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美拉尼西亚类型。语言系属不详,无文字。崇拜图腾、月亮、精灵,盛行巫术,禁忌甚多。其祖先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经美拉尼西亚迁入。同时,塔斯马尼亚人也指现代生活在塔斯马尼亚的居民。1803年英国殖民者侵入时,约有6000人,1876年最后一名纯正血统的塔斯马尼亚人死去。现存者皆为混血后裔。
特鲁加尼尼(?—1876)
1803年,英国人登陆之后,像猎杀动物一样大肆屠杀当地人。几十年内绝大多数当地土著人被消灭。最后的一个男子死于1869年,最后的一个女子死于1876年。她死前恳求不要解剖她的尸体,但连这一可怜的请求也得不到满足,她的骨骼被陈列在霍巴特博物馆。
2.大洋洲人口变化:
英国的殖民活动对大洋洲人口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大洋洲原住民人口数量锐减;
②英国人等欧洲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
欧洲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
比较:大洋洲新文化的形成与美洲新文化的形成有何不同?
大洋洲文化:欧洲文化替代土著文化;
美洲新文化:欧洲文化主导的多元文化
【情境在线】
澳大利亚是典型的移民国家,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澳大利亚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总人口的1%。2006年人口普查中,白人占92%,多数澳大利亚人的祖先是19、20世纪的英国移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澳大利亚是英国的殖民地,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华工(中国人)→美洲、大洋洲
概念解读
华工(华人劳工):
也被称为 “猪仔”,泛指于晚晴时,前赴海外工作的华人劳工以至苦力,如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甚至是远至古巴和秘鲁等国家,进行艰苦的劳动工作。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由于这些出国的劳工都会签约,称为契约华工。
集聚在船上的华工
华工在厦门、澳门、香港等地集中后再被装船外运,船上条件很差,途中死亡率超过30%。
材料1:除了道德和政治因素外,经济力量也是奴隶贸易寿终正寝的因素……随时间推移,奴隶的价格一直没有降下来,而随时出现的叛乱使奴隶主耗资巨大的武装力量。即使没有反抗,奴隶们也消极怠工,奴隶主还必须照管他的生活……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案》……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长达400年之久的奴隶贸易宣告终结。——【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2:“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眷,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 ——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续增条约》
①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美国西部开发和铁路建设)
③迫于生计,国内人口压力大:国内人地矛盾加剧;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
②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④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原因: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思考华工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
(1)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限制,殖民者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
黑人奴隶不断起义,打击了黑人奴隶制度;
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废奴运动兴起;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商品输出成为主要手段;
英美等国一些政治家的长期努力
【思考】英、美等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
(1)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限制,殖民者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动力。
186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等。
(2)为生计所迫
(3)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
带着脚镣在秘鲁甘蔗园劳作的华工
太平洋铁路 (1863-1869年修建)
太平洋铁路修通之前,美国东西部被崇山峻岭、浩瀚沙漠阻碍,没有一条便利的交通线路。当时巴拿马运河尚未开通,汽车、飞机还未发明,从纽约到旧金山乘船绕行南美洲至少需要6个月(修通后只需7日)。
穿行在内华达雪山中的中央太平洋铁路
在内华达山脉山脚下,开挖布鲁默深槽是1865年初华工参与铁路建设后啃下的第一块硬骨头
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
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华工的营地
中央太平洋铁路的“每根枕木下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
1865年底到1866年初,接连5个月的暴风雪使雪崩频繁发生,有时候整个营地的华工都被埋没。几月后冰雪融化,人们才找到遇难华工的尸体,他们的双手依然紧紧握着工具;
1866年冬,在塞拉岭通道施工中,有500-1000名华工死于雪崩;
1867年,内华达地区遭遇有记载以来最大的暴风雪,积雪最厚时达14米,但资本家仍责令工人施工。这批具有惊人忍耐力和牺牲精神的工人,就在深深的积雪中继续不停地开掘路基、铺设铁轨。经常有人在劳动中就被无常的暴风雪夺去生命,有时甚至整个营地遭遇雪崩而被掩埋。
1868年,工程延伸到内华达山——今天的美国人把这段铁路称为“内华达山上的中国长城”,约有1000名华工死在这里。1970年,人们从当地沙漠中挖出约907.2公斤的华工尸骨。
通车盛典的照片, 照片中没有华工身影,主持人只字不提华工的贡献。他们后来因此被称为“沉默的道钉”。
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安德鲁·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作为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生键红著《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中的华工》
【史料阅读】
2.表现:
(1)美洲华工:
(2)大洋洲华工:
①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②拉丁美洲: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影响:促进美国西部开发、太平洋铁路交通发展
①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②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
影响:促进了大洋洲的开发;
负责建造太平洋铁路的华工
1888年发表在《墨尔本潘趣》杂志上的“黄色浪潮“
(3)一战期间:大量华工为英法两国在西线战场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
美国旧金山的唐人街
近代华工大批出国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①清朝政府的黑暗统治
a.清政府在经济上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压迫,使人民无以为生,被迫出国逃生。
b.鸦片战争后,几次革命斗争失败,使一批人为逃避政治迫害而到海外移居。
②外国资本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掠夺
a.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生计而出国。
b.列强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华工出国合法化。
c.西方殖民主义者为开发殖民地和国内资源,急需大批劳动力,尤其是黑奴贸易被禁止后。
(2)影响
①近代数百万的华工被掠夺出国,他们大多在海外诸国过着暗无天日的奴隶生活,健康和生命受到极大的摧残。
②华工用辛勤的劳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③华工以其智慧和特长传播了农业、工业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对近代社会的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④其后代华侨为近代中国革命事业、家乡事业作出了努力,促进了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3.影响:
①留下来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
②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①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
②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一些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事业;
对当地:
对中国:
历史
纵横
“下南洋”
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各地,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影响: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16——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原因
1、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原住民的减少,黑奴贸易,补充劳动力不足;
2、工业化时代,工厂需要大量劳动力,带动劳动力的迁移;
3、西方列强的侵华,获取华工输出的特权
4、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为国际人口迁移提供便利条件
根据示意图,概括16——20世纪人口迁移的特点。
1、迁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
2、由人口密集的地区迁移到人口稀疏的地区;(欧亚地区到美洲大洋洲)
3、由发达国家主导(随着欧洲发达国家殖民扩张进行的)
4、自愿移民(欧洲殖民者)和强迫移民(奴隶贸易)相结合。
近代人口转移 概况 人群 时间 背景 方向 目的 影响
欧洲移民 15C末16C初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美洲 大洋洲 掠夺财富 改变美洲人口结构,出现新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改变了大洋洲的人口结构,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非洲 16C 欧洲殖民扩张,贩卖黑奴 美洲 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 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深刻改变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非洲的社会发展
华工 19C中 黑奴贸易受限;工业革命,殖民者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 美洲 大洋洲 解决因黑奴贸易受限所带来的劳动力问题 中国劳工辛勤劳动,促进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促进中华文化传播
人口转移特点 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受到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方向 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主要是迁往美洲和大洋洲 方式 欧洲的移民大部分是主动的,非洲和亚洲移民多是被迫的 规模 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 影响 引起迁入地人口结构的变化,形成新的族群,新族群带来新文化认同;促进迁入地发展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