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柏)

文档属性

名称 观潮(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7 08:26:01

文档简介

28.观潮 习题精选
  一、词语练习题
  1.画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观:景象??????? 既望:农历十六日。
  B.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 际天:连接着天。??????? 沃:吞掉。
  C.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 岁:年。????? 艨艟:战舰。
  D.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 舸:船。????? 逝:消亡。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1)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 于:?????????? 履:
  (2)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 略:?????????? 睹:
  二、《观潮》阅读测试题
  阅读《观潮》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1.第一段中描写演习中阵势变化的文字是???????????????????? 。
  ?“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表现了????????????????? 。
  2.第二段描写?????????????????????? ,其中点明这是在潮水暴涨时表演的句子是 ??????????????????????。
  3.选段中采用比喻进行描写的句子是?????????????????????????,作用是???????????????????????????????? 。
  三、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1. 选段从哪四个方面描写浙江之潮?
  2. 这个段落的描写突出了浙江之潮的什么特点?
  3.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丰乐亭记(节选)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水而甘。问诸滁人,得⑴于州⑵南百步之近。其山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⑶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⑷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释:(1)得,发现水源。(2)州,州城。(3)上,宋朝皇帝。(4)涵煦,滋润化育。
  1.“丰乐亭”得名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认为滁州人的安定生活源自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和《醉翁亭记》表达了同样的政治理想,即________________
  4.挑出描写丰山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逝”,消失。
  2.(1)“于”,介词,在。? “履”,踩,踏。
  ? (2)“略”,微,一点。? “睹”,看。
  二、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水兵作战技艺娴熟
  2. 弄潮健儿的英姿???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前者生动地表现了水兵作战的英勇和技艺的娴熟,后者突出战斗的激烈
  三、1. 选段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2.突出了潮水雄伟壮观的特点。
  3.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的概括,既呼应了第一句,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四、1.老百姓遇到丰收的好年成,生活安定自足,为了宣扬皇上的恩德,与民同乐,作者将亭子命名为“丰乐亭”。
  2.源自宋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
  3.与民同乐
  4.其山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