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三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三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3 18:2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选必三第二单元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课程标准:了解古代欧洲的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欧洲对人类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目 录
CONTENTS
文明的源始
信仰的禁锢
正统的传承



——古希腊罗马文化
——中世纪西欧文化
——东欧拜占庭文化
欧亚的接合

——东欧俄罗斯文化
地区
1453
文明的源始—古希腊罗马文化

古典文明的光辉
BC27
罗马帝国
BC337
希腊被马其顿征服
BC4上
伯里克利改革
BC5
BC6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
BC6初
梭伦改革
BC8
城邦形成
古典时代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人文精神和民主的源头
(一)古典希腊文化
1.时空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为“古典时代”,文化高度发展
为什么?
原因:
(1)政治:
(2)经济:
(3)文化:
(4)个人:
古希腊城邦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繁荣
工商业发达
海洋文明中形成的平等、独立、自由、开拓、探究的意识。
苏格拉底等先哲们勇于探索、善于思辨
(地理:山多、平原少;环水、港湾多——开拓冒险的海洋文明。)
古希腊神话
《荷马史诗》
埃斯库罗斯
“悲剧之父”
阿里斯托芬
“喜剧之父”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
政治史奠基人修昔底德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知识即美德”
柏拉图(理想国、理念论,理性主义奠基人)
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逻辑学)
米隆《掷铁饼者》
雅典帕特农神庙
1
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
“在我们的文化中,除了机械以外,几乎没有一样现世的事物不是自希腊流传下来的……希腊文化无一不是我们今天文明的缩影。”
-----〔美〕威尔·杜兰特《文明的故事》
文学
史学
雕塑
建筑
哲学
希腊是欧洲人的精神家园
请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古代希腊人创造了哪些灿烂的古代文化?
古希腊 哲学 主要特点 核心成就 主要影响
1、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问题的知识追求; 2、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流传后世
柏拉图创建“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几何学方面做出了贡献。 “学园”创立影响深远;其几何学成就为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奠定基础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天文学、物理学等诸多领域。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古希腊文化 主要成就
文学 1、早期代表是《荷马史诗》,史诗中的诸神和英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2、古典时代最高成就是雅典城邦时期的悲剧和戏剧。
艺术 1、人物雕塑水平很高。米隆的《掷铁饼者》是典范代表。
2、帕特农神庙是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史学 古希腊是欧洲史学的源头。
1、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2、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人文精神和民主的源头
(一)古典希腊文化
哲学
1.产生背景
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2.发展历程
(1)公元前7世纪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都是神创造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鬼使神差的结果。
(2)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有人开始怀疑宗教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泰勒斯—西方哲学之父
万物皆由水生成
赫拉克利特
万物皆由火生成
德谟克里特
宇宙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自然哲学
世界本原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人文精神和民主的源头
(一)古典希腊文化
哲学
1.产生背景
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2.发展历程
(1)公元前7世纪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都是神创造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鬼使神差的结果。
(2)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有人开始怀疑宗教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自然哲学
世界本原
(3)公元前5世纪中叶:智者学派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闪烁着人文光芒。
社会哲学
人的价值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 ——普罗塔戈拉
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标准,而不是神
对智者学派的评价?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积极:重视人的作用,否定了神,树立了人的尊严。
消极: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易出现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只重视人的作用,忽视了人的道德。
智者学派又称诡辩学派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人文精神和民主的源头
(一)古典希腊文化
哲学
1.产生背景
2.发展历程
(4)古希腊“三大哲人”(希腊三贤)
A.苏格拉底
背景: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主张:
(1)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提出“知识即美德”;
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人作恶是因为无知
(3)提出“认识你自己”,强调“善”和教育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前469一前399)
雅典著名的哲学家。他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重点研究人的伦理道德问题。
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用对话形式提出哲学思想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关注人的思想,强调人本身的发展,在《理想国》一书中,他把人的智慧品德和社会分工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的后天发展超过先天血缘。
成就:创建“学园”;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学园:柏拉图创办于约公元前385,以后历代相传,至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封闭为止,前后延续将近千年之久。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他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立了逻辑学。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等诸多科学领域,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古希腊文化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1)哲学
1.原因:
2.目的:
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
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3.代表人物:
“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用对话的形式提出哲学思想。
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几何学发展方而作出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和诸多科学领城,对欧洲的科学如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格拉底: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4.特点:
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一般以苏格拉底为界,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研究对象是宇宙、自然,那么苏格拉底时期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 )
A.人与社会 B.宗教与神学 C.科学与理性 D.道德与功利
A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普罗塔哥拉
泰勒斯
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人是万物的尺度。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
认识你自己
贤人治国,理性思考;
理念是本原;
创建“学园”
几何学贡献。
真理高于一切;
“人”是自然界最高级的;
创立逻辑学
神-自然-人
人文主义的起源
理性思考 精神觉醒
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古希腊文学
英雄主义
《荷马史诗》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在公元前6世纪汇编成册。从公元前5世纪起,每逢雅典四年一次的泛雅典娜节上,都有朗诵《荷马史诗》的节目。在现实生活中,古希腊人从《荷马史诗》中摘章引句,用以解答有关道德与行为的问题,甚至在城邦间的领土纠纷中引用其中诗句来作为自己的有力证据。这表明《荷马史诗》( )
A.成为了共同历史文化心理的源泉
B.提供了政治准则和日常生活的样板
C.植根于城邦民主政治的时代潮流
D.铸就了全希腊的宗教政治道德宪章
A
“把人抬到神的中间,神是人的最高典型,在神的形象中可以想见人的智慧和美德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荷马史诗》开创了西方文学的先河,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是欧洲文学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学作品。
古希腊戏剧
悲剧意识
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探讨了人与世界的冲突及人与命运的顽强抗争。讲述了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王子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弑父娶母,真相大白后自挖双眼行乞涤罪的故事。这出悲剧,似乎想告诉人们命运固然是不可战胜的,但比悲剧的结局更值得铭记是主人公不惜代价去寻求真相的决心。这种明知“神示”不可违而违之的精神,正是对个人自主精神的肯定,也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先进思想意识的反应。
〖学思之窗〗
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中了解古希腊戏剧的表演形式和教育功能。
表演形式:古希腊戏剧多半包含音乐和舞蹈的元素,并附加伴奏和动作模仿,以增强戏剧效果,以便完全融入角色。
教育功能: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
埃斯库罗斯
“悲剧之父”
古希腊雕塑
《掷铁饼者》
《米洛斯的
阿芙洛狄忒》
《拉奥孔》
古希腊建筑
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重要性在于,全世界介绍希腊的图片,如果只有一幅,那一定是它;如果有一本,那封面也必然是它。至少在形态上,它是希腊文明的第一象征。
——余秋雨
和谐与美感
充溢着浓郁的世俗气息和鲜活的生命力
古希腊史学
史学的源头
希腊史学的起源,可来自于荷马与赫西俄德的叙事诗,但是内容充满了神话色彩,直到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诺芬三位最具代表性的希腊史家问世,希腊史学才开始有了系统性的历史研究。
古希腊史学:是欧洲史学的源头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
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政治史奠基人 修昔底德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
希罗多德陈述自己的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
人文主义,以理性思维认识和解释世界,文学艺术追求庄重典雅,优美和谐
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
The Glory is Greece! The Grandness is Rome!
古希腊文化特征
古希腊文化价值
道德、理性、人性、求真
古希腊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
古希腊化文化把关注的目光从遥远的宇宙转向了多变的人生,文学创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创新,出现了田园诗、科普诗;在艺术创作上,由神庙建筑转向象征权力与财富的宫殿、公共建筑物和纪念碑。据此可知,古希腊化文化( )
A.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B.突出世俗性和大众化
C.强调社会等级秩序
D.带有神秘主义的倾向
A
李维
《罗马史》
万神殿
卢克莱修哲理长诗《特性论》引发文艺复兴之哲学名著;十大思维难题—卢克莱修之矛,论证宇宙的无限性
西塞罗“自然法之父”,标志着古罗马法学达到顶峰。
塔西佗
《编年史》
大竞技场
文学
史学
建筑
历法
法学
《儒略历》公历的前身,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恺撒采纳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计算后,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的取代旧罗马历法的一种历法。
2
恢弘而宏伟的古罗马文化
罗马征服了希腊但希腊文化征服了罗马。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
“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在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和历法等领域多有建树。”
以地中海为中心,周边文明全部被纳入到罗马统治之下。帝国的文化繁荣,体现了“综合性”。
实证罗马帝国文化体现了“综合性”——“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在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和历法等领域多有建树。”
证据1: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既保障了平民利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又为后来颁布的一系列公民法奠定了基础。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对后世欧洲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证据2: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罗马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证据3:万神殿、大竞技场等罗马建筑遗产。凯撒时期吸收埃及太阳历制定的儒略历后经编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古罗马文化也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华文化的起源——先秦时期
《十二铜表法》——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内容: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多个方面。
特点:内容驳杂,保护私有财产;注重程序,明文公示,按律量刑
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十二铜表法》是最古老的罗马法文献,虽然它的大多数条款是对古代习惯的沿袭,甚至还有“以牙还牙”等原始残余,但它毕竟第一次用成文的形式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限制了贵族对司法权的滥用 B.混淆了法律与习惯的界限
C.有利于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 D.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A
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 据此推知,万民法( )
A.实现了罗马境内居民间的平等
B.继承和发展了罗马公民法
c.标志着罗马法学体系最终完备
D.削弱了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B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它和后世的罗马法典是欧洲法学的渊源!
罗马人是一个崇尚法治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懂得使法律为自己意图服务的民族”,正是罗马的法治传统使罗马皇帝认识到,其统治不仅仅靠武力,还要靠法治来维持。
——摘编自谭建华《罗马法发达之成因探析》
【知识扩充】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体现了古罗马求真务实的精神。
古罗马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
罗马人热爱集体,讲求实效,……他们不事幻想,处处显示重具体、务实际的实用主义风格……——杨共乐《罗马文化:古典文明的光辉》
强调务实性、实用性和功利性。
古罗马文化特征
古罗马价值取向
正义、宏大、理性、务实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 建筑功能的发展来看,建筑功能由崇拜神开始转向为服务于人。
——康楠《古罗马与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对比研究》
从总体看,罗马建筑不追求 外表的华美壮观,神庙、剧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完全从坚固和实用考虑,美观尚在其次。 ——杨俊明《古罗马民族的求真务实精神》
古希腊民主制度和思想
01
古罗马的法律制度
02
基督教的
宗教文化
03
思想传统:希腊哲学思想在很多方面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
民主法制传统:古希腊民主与古罗马法制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成为理论源头
古典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明的起源
中古西欧文化不是单一的宗教文化,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又传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哲学思维方式,融合了西欧地区日耳曼等民族的文化统。正是多元因素的组合,为后来的文艺、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文基础。
西方近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
地区
信仰的禁锢—中世纪西欧文化

基督教神学是中世纪人们唯一的意识形态,在知识领域里拥有无可置疑的影响力。哲学、法学、文学 、政治学、科学一类学问,无不成了神学的附庸和婢仆,最终都是为神学服务的。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510—公元前27
罗马帝国
公元前27—公元395
东罗马帝国
395--1453
西罗马帝国
395--476
法兰克王国
481年—10世纪末
查理曼帝国
800—843
法兰西
德意志
意大利
拜占廷帝国
时空观念
中古时期即西方的"中世纪"。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之前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此间数百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据了统治地位。当时的世界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世界还没有联为一体。同时中古时期是信仰的时代,故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儒学等的社会政治作用和不同特点决定了当时世界的特点是划分为相应的宗教文化圈。
重要概念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他统治时期史称“查理曼帝国”。
二、中古西欧文化
1
基督教的发展历程
基督教诞生于罗马帝国
1世纪
476年
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
496年
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
756年
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为答谢教皇,使教皇建立“教皇国”,并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
丕平献土
800年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843年
843年,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互不隶属。成为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1056年
16世纪
1054年第一次分裂
16世纪第二次分裂
罗马帝国分裂之后由于东西两部文化差异,促成了说拉丁语的西部派别(罗马教会)和说希腊语的东部派别(君士坦丁堡教会)之间的分化,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16世纪天主教会内部改革(宗教改革),形成新教(路德教派、加尔文教、英国国教)与天主教并存局面。
逐渐形成了王权和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概念解读:“丕平献土”
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创建加洛林王朝。丕平即位后,为了酬谢教会相助,两次出兵意大利。 公元756年,丕平把他夺到的意大利中部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地区,送给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丕平献土”,使教权介入世俗权力,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我的天职是用武力保卫教会,使它不受异教徒的攻击蹂躏,在教会内部确保教会的纯正信仰。而圣父,你的职责是用祈祷支持我的武力。——查理曼大帝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教皇英诺森三世
卡诺莎之辱
温故知新
中世纪基督教政治上教权高于王权,经济上是最大封建主,基督教几乎控制人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严重阻碍西欧社会进步,被称为“黑暗时代”。
15世纪后半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作为中世纪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罗马教廷亦开始衰落。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出台为止的欧洲宗教改革奠定了新教基础,同时也瓦解了天主教会所主导的政教体系。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缚,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基础。
公元392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496年克洛维在兰斯受洗
756年丕平献土
二元政治格局——凯撒和上帝(王权与教权)并立
托马斯·阿奎纳
中世纪西欧神学家
“神学界之王”
托马斯·阿奎纳用逻辑学论证上帝的存在
大前提:世间万物都有不同的完善程度,而上帝是最完美的存在;
小前提:世界上一定有一种最完美的存在;
结论:所以上帝是存在的。
实质: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维护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
托马斯·阿奎纳: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2
基督教文化成就
类别 成就 评价
宗教
文学
科技
《圣经》及神学
地位:基督教文化的载体。
局限:维护基督教会、封建主统治。
进步: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利于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
(很多素材来自《圣经》)
骑土文学
市民文学
叙述市民家庭的悲欢离合
少有成就
因文化受到教会控制
(神学与科学是对立的)
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托马斯·阿奎纳
中世纪西欧神学家“神学界之王”
反映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
两种文学形态为千篇一律、阴郁灰暗的基督教文化增加了一抹亮色
所谓骑士就是封建领主的武装侍从,开始的时候骑士的地位比较低,后来由于战争的需要,骑士的地位大大提高了,形成了“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
《罗兰之歌》片段:
罗兰答道:“我的斗志只能更坚。
面对上帝和他神圣的天使,
法兰西岂能因此而丧失荣誉?
宁可死也不愿蒙受耻辱!
我们作战勇耿,大帝喜欢我们。”
罗兰勇敢,奥利维埃智慧;
两个人都十分地英勇无畏。
只要他们上马操起武器,
死亡岂能挡得住他们参战。
骑士文学《罗兰之歌》
罗兰答道;“我的斗志只能更坚。
面对上帝和他神圣的天使,
法兰西岂能因此而丧失荣誉?
宁可死也不愿蒙受耻辱!
我们作战勇耿,大帝喜欢我们。”
罗兰勇敢,奥利维埃智慧;
两个人都十分地英勇无畏。
只要他们上马操起武器,
死亡岂能挡得住他们参战。
市民文学
《列那狐传奇》
(1)“两种色彩”:骑士文学带有两种色彩,即英雄主义色彩和梦幻主义色彩。
(2)“三个特性”:骑士文学具有三个特性。骑士文学多借助于隐喻,传达给人们积极的精神和观念,具有一定的说教性;骑士文学会伴随着骑士制度的兴衰起伏而变化,具有一定的政治伴随性;由骑士文学衍生出的骑士精神是一种以个人身份和权威为基础的道德人格精神,是世俗贵族的精神产品,具有一定的世俗性。
故事采取把动物人格化的方法,用动物世界来影射人类社会,反映市民阶层形成后的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阶级矛盾和斗争。反映了市民同贵族的矛盾,赞美市民的才干,机智,嘲讽封建势力的残酷,贪婪和愚蠢。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对上层市民的丑行也有一定的揭露意义。
历史纵横:骑士文学与市民文学在中古西欧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
教权王权 → 神学、经院哲学
封君封臣 → 骑士文学
市民 → 市民文学
《创造亚当》
《原罪-逐出伊甸园》
3
基督教文化特点和影响
特点:表现出明显的宗教特征,基督教会控制西欧的精神生活,西欧成为基督教文化的核心区域。
为了突出神学至高无上的地位,教会往往将古典科学文化贬斥为"异端"邪说,恣意摧残。6世纪时,教皇格列高利一世曾下令焚毁藏有大批古代典籍的罗马图书馆。教会还开列禁书目录,不准人民阅读。当时西欧知识分子的学术活动,很大程度上不是从学理方面去探究自然与社会的法则,而是沉醉于维护《圣经》的权威性、为诠释宗教经文而进行的烦琐考证。教会学者安瑟伦说过∶"知识是信仰的奴仆"。学校传授的各科知识,也无不出于宗教之需。
影响: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4
中古西欧文化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千溪归祖,万流归宗
●从文化发展方面来看,中世纪西欧文化通过宗教形式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也为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后来的科学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联系
●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度,罗马法的诞生和发展都为中世纪的法律制度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理论基础。
●古希腊、罗马文化有自己的完整的神学体系,宣扬人性,赞扬自由主义。
区别
●中古时期的欧洲文化以信仰基督教为主,宣传神性,禁欲主义,是由教会统治人的信仰。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醉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地区
正统的传承—东欧拜占庭文化

拜占庭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由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西亚北非的东方文化交融而成,形成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拜占庭不仅是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者,而且是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者。
三、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①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
1.宗教:东正教
②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东派教会自称信仰正统的教义,故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
2.其它文化成就
①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②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③其建筑和雕塑艺术也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
(一)拜占庭文化
2
拜占庭文化硕果
类别 成就 评价
法律 查士丁尼《罗马民法大全》 欧洲第一部完整的法律汇编,对欧洲的法学思想、法制影响深远
文献 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 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建筑艺术 圣索菲亚大教堂 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
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西亚和北非文化
“拜占庭灭亡之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 ”材料中“新世界”的重要特质是( )
A.人文精神得到复苏B.教皇独尊受到挑战
C.科学理性得到弘扬D.专制王权受到抨击
《民法大全》插图
圣索菲亚大教堂中央大穹隆
A
天主教、(基督)新教与东正教的区别
天主教
●中心:罗马
●主要区域:西欧、美洲、澳洲
●教堂样式:尖顶,顶尖有十字架
●教义:天主教规定一切神职人员 不能结婚
●祈祷方式:手掌划十字
●中心:君士坦丁堡
●主要区域:希腊、东欧、俄罗斯
●教堂样式:圆顶,是拜占庭风格,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土耳其人攻占了拜占庭后把它改成了清真寺
●教义:准许除主教以外的一切神职人员结婚、离婚、再婚
●祈祷方式:2个手指划十字→拇、食、中指3个指头划十字。
东正教
1.拜占庭文化
文化的特点: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思考点】拜占庭帝国的地理位置对拜占庭文化的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拜占庭帝国的核心位于君士坦丁堡和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领土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极盛时期领土还包括意大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西班牙南部沿海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
由于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又地处原罗马帝国东部的希腊语区,加上长期以来该地区东西方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相互融合,其文化渊源除了希腊和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之外,东方文化的影响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兼收并蓄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三、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
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
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
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 ——摘编自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
3
拜占庭文化特征
●包容性、开放性;
●与宗教密切联系;
●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明传承的纽带。
●融汇东西方文化;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媒介。
特征
地区
欧亚的接合—东欧俄罗斯文化

拜占庭对东斯拉夫人(俄罗斯民族是其一支)来说,就如同罗马对日耳曼人而言一样,是伟大的教育者,是宗教和文明的源泉……在这些方面(文学、艺术、建筑等),俄罗斯人极为出色,发展起自己独特的俄罗斯—拜占庭文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在精神上,俄国人的母体是拜占庭。——雅斯贝斯
拜占庭帝国纹章
俄罗斯国徽
三、中古东欧文化: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以东正教为主要特征)
(二)俄罗斯文化
2.表现
①神学:
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
②文学:史诗《伊戈尔远征记》
③建筑: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
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
《伊戈尔远征记》,俄罗斯古代英雄史诗
2
俄罗斯文化特征
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同时,由于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边缘,疆域延伸到亚洲内陆,而且在13―16世纪受蒙古统治,因此,在俄罗斯文化的构成中,来自本民族的欧洲东部文化和来自蒙古的亚洲文化因素占有更大的比例,俄罗斯文化具有典型的欧亚接合部文明的特征。
本课小结
文化 时间 人物及成就 特征
古希腊古典 时代 前5-前4世纪 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欧洲史学源头: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人本思想;以理性思维认识和解释世界;文学艺术追求庄重典雅,优美和谐
古罗马文化 前6-5世纪 法律:《十二铜表法》 历史:李维《罗马史》、塔西佗《编年史》 文学家:卢克莱修、西塞罗、维吉尔 建筑艺术:万神殿、大竞技场 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在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和历法等领域多有建树,追求务实。
中古 西欧 文化 4-15世纪 宗教:基督教《圣经》;哲学:托马斯·阿奎那经学哲学代表作《神学大全》;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罗兰之歌》《列那狐的故事》 教会控制文化,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拜占庭文化 5-15世纪 法律:《罗马民法大全》 建筑艺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建筑风格等产生深远影响。
俄罗斯文化 10-11世纪 文学艺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 建筑艺术:俄罗斯圆顶多塔分割的教堂建筑 在1500年前后,人类进入一个新时代,它以西方崛起为标志,翻转了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布局。从那个时候起,西方就成了世界的牵引机,“西方中心论”从那个时候开始,“普世”之说也由此而来。
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是西方随中华文明近代落伍通过殖民化全球后逐步形成的优等心理,是对文明文化和历史的误解。欧洲文明有自己的发展历程,有自身特点,但不应以此做为欧洲的全球政治与经济扩张的借口,更不应该忽视其他文明。
本课小结
后 语
前5世纪
476年
1453年
上古时期
中古时期
近代
罗马文化
希腊文化
东欧拜占庭文化
俄罗斯文化
西欧基督教文化
近代文化
395年


1.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系统
2.古代的人文精神
3.维护私有财产的法律精神
时空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