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3 20:1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有关秋天的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2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有关秋天的诗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有关秋天的诗句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5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 来写故都的秋的。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概念: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自由的文体,以抒情、记叙等方式表达。
分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3.哲理散文
特点:
1.形散神聚 2.意境深邃,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写景抒情散文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等寄寓在景物中,从而抒发情感的散文。
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三问”:
①写什么景?
②抒什么情?
③怎样写景抒情?
郁达夫 (1896~1945) 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作者简介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 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1919年夏,郁达夫从名古屋八高毕业
12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 笔优美的游记。

1926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合影于广州
13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 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1934年的郁达夫
14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多以失魂落魄的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进行大胆的自我剖析,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
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了《故都的秋》。
郁达夫北京故居(前海北沿11号院)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
再加上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重点字词
落蕊 细腻 平仄 颓废
廿四桥 鲈鱼 混沌 泡桐
椽子 潭柘寺 槐树 啼唱 房檩
ruǐ nì zè tuí
niàn lú hùn pāo
chuán zhè huái tí lǐn
“故都” 指哪儿
故都的秋=北平的秋?
由题目切入
解题:
“故”字有历史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 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有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故 都
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


点明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初读感知
说出本文的结构特点
总——分——总
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结(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阅读并理解第一部分然后思考问题
1.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清、静、悲凉 浓重、深厚、绵长
半开、半醉、看不饱
2.作者意在赞颂北国之秋,为什么又要写南国之秋?
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南衬北,为写故都秋味的浓烈、酣畅蓄势,更深刻的体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前后呼应)
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上:总括北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引出下文具体对故都的秋的描写。
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五幅秋景图
秋晨院落图
思考与探讨
在这幅图画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破屋:陈旧、沧桑;( )
天色:纯净而高远 ;( )
驯鸽的飞声:以声衬静;( )
漏下来的日光:地上斑驳的光影,清淡宁静( )
“细数”见出作者内心的清闲,潜意识中或许还有点落寞。( )
牵牛花,更显出作者主观的喜好:蓝色,宁静而淡远;白色,纯净而雅洁。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沉重了点;淡红色尽管淡,但毕竟又鲜艳了些。牵牛花所处的环境,“破壁腰”残破寥落( )
“几根秋草”显示出生命的衰败。( )
悲凉



清、悲凉
悲凉
悲凉
11/13/2022
28
强调冷色彩“蓝色或白色者为佳”,不仅表达了故都之秋中“清”“悲凉的特点,更凸显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因为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与作者闲适的心态最相吻合。
紫黑色,虽然也是冷色调但带悲哀、绝望的情调,作者悲而不哀。红色是暖色,表现热烈激情,最不符合作者心态。
秋草,为枯黄衰败之物,用它陪衬牵牛花的蓝朵,自然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北国之伙的“悲凉”。
理解句子: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秋槐落蕊图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形象。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突出秋的清、静的特点。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落寞的。
31
秋蝉残鸣图
秋蝉残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清、静、悲凉)
以动/声衬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而到处都能听得到的嘶叫的蝉声更令人倍感冷清悲凉。
理解句子:秋蝉的滚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明确:
①“残”字渲染了秋味的悲凉;兼之其声“衰弱",却能在“无论什么地方都听得见”,以动显静,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
②蝉“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说明它是北国悲凉的秋声的主角,因此视为“家虫”。
③几声秋虫的哀鸣就足以让作者牵动心魄,这正是作者当时孤独、落寞的主观心境的表达。
秋雨话凉图
明确:灰沉沉的天空,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秋雨来去匆匆,天气变化很快。)
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体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表露了作者在谈到百姓生活时的愉快心情。
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秋日胜果图
秋日胜果
(清、静、悲凉)
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选景:枣子,柿子,葡萄
地点: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
颜色:淡绿微黄(秋的全盛时期)
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无序。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景物组织在一起,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特点。
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绘秋总结
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以声衬静
色彩描写
多种感官
寓情于景
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景物?
色——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
声——静,以声衬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课文第12段的议论的论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作用:
1.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2.从形到神深化,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意境的开阔感。
在前文作者已经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这样作者仍然觉得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黄酒
白干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稀饭
馍馍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玲珑如意
逗玩邀宠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饿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用意何在?
对比衬托。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从而表达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爱之情。在结构上,首尾呼应,深化了对北国之秋的赞美的主旨。
11/13/2022
46
文中结尾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如何理解此句?
这段文字不仅让人读出了作者心境的苍凉和无奈,读出了作者对秋天的眷念和挚爱,更让人读出了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眷恋,和誓与之共存亡的悲壮和凛然。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在故都赏秋时的心态,而是在描写整个人生的感受。;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和文艺创作理论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
第三,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因为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文人的积习,所以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的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思考: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念之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贯穿点”是故都之秋的特点即“清、静、悲凉”。
全文总结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 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51
故都的秋
总写(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分写(3~12段)
记叙
议论
人皆感秋
品秋非到北方不可
中国文人尤甚
总写(13~14段)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
五幅秋景图
本文主旨总结
文章从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分述,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故都之秋景,赞美北国之秋;最后总括全文,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文章首尾照应,层次井然。
小结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
当堂检测:
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色彩绚丽的景物,只选取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描写呢?
提示:从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社会环境、自然景观)两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