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茶 馆
老舍
1、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把握走马灯式的结构特点,学习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
3、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及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茶馆》是20世纪中国戏剧的经典之作。作品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舞台,用茶馆里各色人物个人生活的变化,来展示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作品通过描写富于北京风俗特点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市井百态,写出了旧时代的社会风貌,堪称当代话剧的典范。
全剧分三幕,分别截取了旧中国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现状。课文选取的是该剧第一幕,主要通过众多角色的对话,自然形成戏剧冲突,展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有条不紊,张弛有致。
学习时,要感受和理解剧本所体现的历史感;品味剧中“响嘴儿脆”的京味语言,体会人物语言切合身份、性格与情境的特点,欣赏面貌各异的人物形象;注意把握本剧独特的结构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加深对当代话剧的了解。
学习提示
1、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说明,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的交代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的提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戏剧的概念
戏剧的种类
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
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
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
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投湖自尽。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柳家大院》、《断魂枪》;剧本《龙须沟》、《茶馆》、《方珍珠》。他的作品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作者简介
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鼓励文艺繁荣发展。同年8月,老舍完成了一部配合第一届人大和宪法通过、歌颂人民普选的作品《一家代表》,故事从“戊戌变法”开始,一直写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普选,其中第幕的场景,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馆。之后老舍又创作了《秦氏三兄弟》,这个剧本写的是历代的宪法改革,以秦家为背景。老舍将《一家代表》与曹禺、焦菊隐、夏淳等艺术家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认为,第一幕茶馆里的戏非常生动精彩,后几幕则较弱,建议以第一幕为基础发展成一个戏,之后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
1958年5月,老舍在《剧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的文章,说明了《茶馆》是怎么写的:“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写作背景
老舍谈《茶馆》
“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 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和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 ”
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
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事联系。
全剧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清末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茶馆》展示了戊戌变法失败,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路的社会面貌;(课文节选部分)
第二幕:民国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展示了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时期的社会面貌;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展示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面貌。
整体感知《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最后茶馆掌柜王利法在茶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第一幕里的五组人物
1、下层劳动人民:王利发、李三、康六、老人、乡妇、小妞、康顺子
2、有闲阶级:松二爷、常四爷、茶客甲乙丙丁
3、民族资本家:秦二爷
4、反动统治阶级的走狗或帮凶:二德子、马五爷、庞太监、宋恩子、吴祥子
5、社会渣滓:唐铁嘴、刘麻子、黄胖子
结 构 全 解
人民苦难
茶 馆
﹙王利发﹚
黑暗势力横行霸道
遗老哀叹
人民反抗爱国
旧革命民主主义者绝望
﹙松二爷﹚
﹙常四爷﹚
﹙崔久峰﹚
巡警大兵
吴、宋
刘麻子
唐铁嘴
李三
难民
康顺子
第一幕的六个层次
一、鸽子之争——常四爷VS二德子
二、农民卖女——康 六VS刘麻子
三、救民意见——秦二爷VS常四爷
四、秦庞斗嘴——秦二爷VS庞太监
五、常松被铺——常四爷VS宋、吴
六、太监买妻——庞太监VS康顺子
“图卷戏”: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中心人物,只是像画卷一样,将一个个人物展览进去,把一个个情节镶嵌进去。剧中所有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些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步展开。
人物虽多,但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即便是王利发的戏,很大一部分也是用来应付生意的,并不是他本人的戏。
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人物之间并没有正面的冲突(个别局部的冲突例外),他们与茶馆的兴衰无直接关系,只是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着。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李三的报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特殊的戏剧冲突
无事的悲剧 时代的悲剧
裕泰茶馆的掌柜
1.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
2.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对李三、康顺子
对难民
对巡警大兵、特务
对刘麻子
3.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王利发
同情、但有限度
强硬、少怜悯
讨好、巧于应付、怕得罪
厌恶、仍笑脸相迎
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其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圆滑
善于应酬
精明干练
胆小自私
多说好话,多作揖。
*“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买不到菜;东抓西抓,抓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的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
*“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你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
旗人,满清时吃皇粮。但是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卖菜为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常四爷形象分析(语言与个性)
正直善良 敢作敢为 富于正义感
“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松二爷形象分析(语言与个性)
心眼好
胆小怕事
懒散无能
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
的典型,反映了中国
封建社会的腐朽。
人 物 众 生 相
崔久峰:“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 “中国非亡国不可”的悲观失败主义者 。
宋恩子、吴祥子:狡诈奸猾、傲慢无礼的老牌特务
刘麻子、唐铁嘴: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衣相士,算命骗人。这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充满幽默风格的语言
唐铁嘴 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似可笑,却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
王利发 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像句玩笑话,表现的却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
松二爷 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既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
课文小结
特点: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肖像(非形象),这些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
2、特殊的戏剧冲突
①用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②小茶馆影射大社会
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
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事联系。
《茶馆》展示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揭示了旧社会的必然灭亡。
主 题
1、剧本里,在人物上场前还有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属于什么性质?《茶馆(节选)》第一幕人物上场前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性质:刷本里在人物上场前的文字属于舞台说明。
作用:为读者交代了故事发生、发展的时间和地点,详细地介绍了茶馆的布置及当时的市井生活状况。
课文探究
2、在课前《学习导引》中,我们梳理了《茶馆(节选)》第一幕的情节,请总结第一幕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第一幕通过对茶馆里众生相的剪影式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到来时的景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的没落、农村的民不聊生,从而表现了清末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和不可教药。
3.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有许多独特之处,剧本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情节安排也会受到影响,而老舍笔下的戏剧情节却能纵横脾阎,请概括《茶馆(节选)》第一幕情节结构方面的特点。
《茶馆(节选)》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被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人物有22个,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他们在蒂馆中一闪西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刷中人物的活动场景都是载取他们在茶控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使构成了一幅春袖画、随着刷情逐步展开,人物虽多,但美杀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基馆中的小精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升的。
4.《茶馆(节选)》第一幕的情节是怎样进行巧妙的衔接与穿插的?
要把《茶馆(节选)》分散的人物、分散的情节安排在一起需要娴熟的戏剧表现手法。在第一幕中,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相衔接,非常自然巧妙,使整个戏浑然一体。这样环环相扣,使每一个情节既线索清楚又相互连贯。
作者还善于利用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的效果。这种交错穿插既能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地终止,又能使剧情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体现了茶馆的特定环境气氛,也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