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第4单元单元同步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第4单元单元同步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4 10:5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同步检测试卷A卷
积累与运用(20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3)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4)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6)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人,一个_____的人,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____________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
,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准确测定珠峰高程,所以测量登山队在珠峰周边设了6个交会点位。
B.医生们竭尽全力投入疫病预防与救治,最大程度增加了检测率、治愈率。
C.中国地域广大、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旅游消费和旅游产业发展空间。
D.止咳祛痰片是热销药品,它主要成分是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7分)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 ① 辽阔,风景名胜甲天下。古今名人来到这些名山大川、古迹胜地,往往 甲 (A.触目惊心 B.触景生情),兴致大发,欣然命笔, 乙 (A.撰写 B.叙写)楹联。名胜楹联或juān ② 刻于亭台楼阁,或分贴于寺庙祠墓,是中国名胜古迹里最直观的文化现象。 。因此,世世代代为人们所称道传颂。
(1)在文中①处根据汉字写拼音,文中②处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 ) ②( )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別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甲 乙
(3)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立意深远的楹联佳作,必须是那些既为山水增色,美化了环境,又为游人提供吊古凭史的场所,陶冶人们的情操的作品
B.那些既为山水增色,美化了环境,又为游人提供吊古凭史的场所,陶冶人们的情操的楹联,才是立意深远的佳作
C.那些立意深远的楹联佳作,既为山水增色,美化了环境,又为游人提供吊古凭史的场所,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阅读(7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4~5题。(6分)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半轮秋”即半圆的秋月,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B. “影入平羌江水流”,写诗人影子倒映水中,随船的前行而流动的状态。
C. 作者连用五个地名,精巧点出行程,为读者展开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D.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蜀地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5.“思君不见下渝州”,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范文正公仲淹既贵,常以俭约训人,戒诸子曰:“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今而得厚禄,欲以养亲,亲不在矣。汝母又已早世,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禄耶?”子纯仁娶妇将归,以罗绮为帷幔,公闻之不悦曰:“罗绮岂帷幔之物耶?吾家素清俭,安得乱吾家法?敢持至,当火于庭。”
(明代刘元卿撰《贤弈编·卷二·范文正公仲淹既贵》)
注释: ①范文正公仲淹:即范仲淹,“文正”是他的谥号。 ②执爨(cuàn):烧火做饭。 ③躬:亲自。 ④甘旨:美味的食物 ⑤充:请人代劳。 ⑥恨:遗憾。⑦若曹:你们。 ⑧罗绮:罗和绮,多借指丝绸衣裳。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俭以养德 养( ) (2)不能励精 励( )
(3)未尝充也 尝( ) (4)闻之不悦 悦( )
7.下列对文中句子的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汝母躬执/爨吾亲甘旨未尝/充也
B.汝母躬执爨/吾亲甘旨未尝/充也
C.汝母躬执爨/吾亲甘旨/未尝充也
D.汝母躬执爨吾/亲甘/旨未尝充也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分)
(2)今而得厚禄,欲以养亲,亲不在矣。(3分)
9.两篇文章中都谈到了对孩子的教育,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20分)
棉花的味道
龚细鹰
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细致。两个多月后,棉花长得有几尺高了,翠绿的叶子如张开的小手掌,在风中轻轻摇摆。母亲说,该给棉花“打顶”了。她熟练地掐住棉花秆顶部的一部分,稍一用力,“咔嚓”一声将它折断,对着一棵棵棉花“狠下杀手”。在这块棉地里,母亲不知倾注了多少汗水!可她为何又要毁掉它呢?我着急地大叫:“妈,棉花会死掉的!”母亲轻轻一笑道:“傻孩子,这时舍不得打顶,以后我们就收不到多少棉花。”
看到那么多被母亲折断的棉枝七零八落掉在地上,我心痛极了,执拗地要求母亲分两棵棉花给我种植,并坚持不给它们“打顶”。
母亲的抉择是对的,“打顶”后的棉花长得枝繁叶茂,开满了白色、粉色的花,而那两棵没“打顶”的棉花主秆长得太高,阻碍了侧枝的生长,侧枝少而且短,虽然看上去绿叶葱茏,却只有稀疏几朵花开。母亲指着那两棵棉花对我说:“看到了吧,有时候该舍弃的东西就要舍弃,否则会失去更多。”
不久,母亲棉田里的花谢了,一个个壮实的棉桃长出来。八月,棉桃如石榴一般张开了小嘴,煞是好看,几天后,雪一般的棉花灿然盛开在枝头。
午饭后,酷热难忍,母亲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去摘棉花。她挽着一个大竹篮,走进棉田里,双手快速地采摘着棉花,汗水湿透了衣衫。天空湛蓝湛蓝,一望无际的棉田如一片无垠的雪地,身穿浅蓝布衫的母亲被白色的棉花簇拥着,如一位神奇的织女在灵巧地编织一张巨大的白毛毯。
一天夜里,我看见母亲站在院里安静地望着天上。明月皎洁,一片一片的白云层层叠叠,整齐排列在深蓝色的夜空,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母亲的脸显得格外柔美,她喃喃道:“天上的云真好看啊,像棉花一样。”母亲读书不多,却能用最熟悉的东西、最贴切的比喻描绘眼前的美景,繁重的农活、生活的磨砺使母亲像大多数农妇一样唠叨、凡俗,但她心里却同样有对美的无限憧憬。
初冬,母亲就开始用新棉花给我们做棉衣、棉鞋、棉被,给长大的姐姐做嫁妆。机器轧过的棉花变得更加柔软洁白,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铺在崭新的布上,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新棉被蓬松厚实,我撒着欢儿在上面翻跟斗。雪后的田野如同一床松软的大棉被,我穿上新棉衣跑进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扭头却看见母亲提着一篮翠绿的青菜从菜园走来,脸和手都冻得通红,她身上是一件穿了很多年的棉袄。我问:“妈,你冷吗?”母亲帮我扣好松开的纽扣,眼里漾着笑意:“妞儿不冷,妈就不冷。”
晴朗的冬日,母亲把棉被抱到太阳下曝晒。晚上把头埋进被里,会闻到一股香味,我问母亲:“你放了什么在被子里?香香的,真好闻。”
母亲说:“哪来的香味?那是棉花的味道。”
母亲老了,再也干不动农活,不能种棉花了,儿女们给她买了羽绒被、羽绒服,可母亲还是说冷,姐姐买来新棉花给母亲做了棉衣、棉被。穿上用蓝色金丝绒布料做的新棉袄,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母亲去世多年后的一天,我走在街上,看见前面一个穿着蓝色金丝绒棉袄的老人,背影极像母亲,顿时心跳加速,明知不可能,但还是身不由己紧跑几步追上她……
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子,伫立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哽咽无语,一任泪雨滂沱。
多年以后,我还经常闻到母亲说的“棉花的味道”,它柔软、浓密、温暖,将伴随我一生。
(选自2018年6月19日《羊城晚报》)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棉花”为线索,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件往事。
B. 第②③段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母亲丰富的植棉经验和人生智慧。
C. “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中的“舒展”,写出了母亲内心的幸福满足。
D. 文章三次实写“我”母亲的“蓝色身影”,前后照应,文章有层次感与连贯性。
11.请简要概括三件文中提及母亲与棉花之间的事。(3分)
1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5分)
(1)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铺在崭新的布上,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赏析加点词)(2分)
(2)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细致。(自选一个角度赏析句子)(3分)
13.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14.请分析标题“棉花的味道”的含义和作用。(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5.对“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种人”是指前文表述的“不少的人”。
B.“其实不是”、“至少不能算”、“纯粹”等词语的运用,使表达更严密。
C.前文列举了“不少的人”的四种表现,从而得出了这个结论。
D.严肃批评了“不少的人”,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
16.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4分)
17.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从表达效果看,哪一句好些?为什么? (5分)
原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改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个个都佩服,个个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20题。(10分)
【材料一】直播带货,是指通过一些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进行近距离商品展示、咨询答复、导购的新型服务方式,或由店铺自己开设直播间,或由职业主播集合进行推介。2019年以来,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直播带货模式。足不出户在直播平台上边看直播边下单,成为许多消费者的新选择。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许多地方产品滞销,近期100多位县长、市长走进直播间为当地产品“代言”,央视公益直播为湖北带货超亿元,携程联合创始人梁建章直播6场带货1亿元……商务部大数据监测显示,今年一季度电商直播超过400万场。直播带货频上热搜,“买它买它买它”俨然成为当下的网络热词。
(摘自2020年4月30日《工人日报》)
【材料二】下面图表是针对“电商直播”问题的问卷调查数据
【材料三】抗疫让大量经济活动按下“暂停键”,不乏声音担忧消费下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直播以一种全新方式弥补了疫情对线下消费的抑制。一方面,虽然人们出门变少了,但日常生活刚需未减,反而随着居家时间增长,萌生了更多消费欲望。一方面,直播销售的产品愈发丰富,小至零食,大至火箭,只有想不到,没有找不到。主播们的现身说法和即时互动,更打破了过去看图购物的模糊,极大增强了商品的感染力。非常时期,商家销售方式应时调整,人们消费习惯迅速改变,这种强大的自适应能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与活力,也给了我们更多抵御风险的底气。
(摘自2020年4月20日《北京日报》)
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直播不再是职业主播的专利,政府官员、商界大佬、普通商家均可参与其中。
B.今年一季度电商直播超过400万场,表明直播带货帮助我国经济走出了困境。
C.直播销售的产品种类丰富,琳琅满目,能够极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D.与过去的看图购物相比,主播的现身说法与即时互动显得更清晰,更具感染力。
19.阅读材料二,请对直播带货的电商提两点建议。(4分)
20.阅读材料三,请简要概括直播带货这种销售方式在抗击疫情中所起的作用。(3分)
(六)名著阅读,完成21~22题。(6分)
21.填空题。(3分)
《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不多,除了阿长,还有一个 ① ,她的形象出现在《父亲的病》和《琐记》中。小时候,鲁迅认为她是一个和蔼的人,长大后却逐渐发现她 ② 。在她的影响下,鲁迅在父亲病逝的时候做了一件令自己终身不能释怀的事是: ③ 。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3分)
好妖怪,即散红光,按云头落下。去那山坡里,摇身一变,变作七岁顽童,赤条条的,身上无衣,将庥绳捆了手足,高吊在那松树梢头,口口声声,只叫“救人!救人!”
(吴承恩《西游记》)
语段中的妖怪是谁?他为什么变作孩童并把自己吊在树上?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一首小诗写道:只要春天还在,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只要生命还在。纵使身陷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还在,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请以“只要还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表达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20分)
1.(10分)(1)不知何处吹芦管;(2)晴空一鹤排云上;(3)却话巴山夜雨时;(4)断肠人在天涯;(5)遥怜故园菊;(6)纯粹 ,有道德,有益于人民;(7)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3 分)C(A滥用关联词,B搭配不当,D句式杂糅)
3.(7 分) (1)(2分)yù 镌 (2)(2分) B A (3)(3分)C
阅读(70分)
(6分)
4.(3分)B
5.(3分)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的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二)(16分)
6.(4分)(1)培养;(2)振奋;(3)曾、曾经;(4)高兴、愉快
7.(3分)C
8.(5分)(1)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2分)(2)如今得到优厚的俸禄了,想用来奉养父母,(但是)父母(已经)不在了。(3分)
9.(4分)《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修身养德、广才成学的关键是要做到淡泊宁静,切忌淫慢险躁;《范文正公仲淹既贵》中范仲淹时常训诫儿子们要极力保持的家风和美德是勤俭节约。
附译文:范仲淹(谥文正)先生地位高了以后,常常以俭省节约来训导家人,(他曾)训诫自己的几个儿子说:“我贫穷的时候与你们的母亲奉养我的父母,你母亲亲自烧火做饭,而我亲自预先代尝咸淡,从来不曾充裕过。如今得到优厚的俸禄了,想用来奉养父母,(但是)父母(已经)不在了。你们的母亲又已经早早去世了,我所最遗憾的,就是怎能忍心让你们安享我富贵的俸禄呢?”(他的)儿子范纯仁迎娶妻子将要回家时,用轻而薄的罗作路帐,先生听说这事儿不高兴地说:“罗和绮这样的丝织品岂是作路帐的东西呢?我们家一向清廉俭朴,哪能乱了我们的家法?(如果你)敢带回家,就会在院子里烧掉。”
(三)(20分)
10.(3分)D
11.(3分)母亲给棉花“打顶”;母亲采摘棉花;母亲夜里看天空(赞美夜空的白云像棉花);母亲用棉花为儿女缝衣制被;母亲告诉“我”被子的香气是“棉花的味道”;母亲年老后仍然喜欢使用棉织品。(任答三件满分)
12.(5分)
(1)叠词(描写母亲动作状态,或体现轻柔、细致的动作),突出了母亲做棉衣时的细心和耐心,饱含着对劳动成果棉花的珍惜和子女的爱。(2分)
(2)示例:
①“就”,写出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的忙碌即开始了。(3分)
②“锄草、松土、施肥”,具体写出母亲的忙碌、照顾棉花的细致。(或:锄草、松土、施肥,使“忙碌”“细致”二字有了着落。或:易让读者产生联想和画面感,感受母亲的细致劳作)。(3分)
③“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细致”,将棉花(棉花籽)喻为孩子,生动形象地表现母亲对棉花的深厚情感。(3分)
13.(3分)①交代母亲活动的背景;②烘托母亲勤劳能干的美好形象;③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情致
14. (6分)含义:①是棉花自身的味道,它是母亲所喜欢的香味。②蕴含的味道,那是深深的母爱。③是子女对母亲的感激之情。(3分)
作用:①交代文章写作对象;②作为文章的线索;③暗示文章主旨。(3分)
(四)(12分)
15.(3分)D
16.(4分)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表示对白求恩同志的悼念,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只要意思对即可)
17.(5分)原句好,原句用双重否定,语意更强烈,给人印象更鲜明、更深刻。
(五)(10分)
18.(3分)B(“直播带货帮助我国经济走出了困境”有误)
19.(4分)①提升商品质量,做到货真价实;②诚信经营,不做虚假宣传。
(评分说明: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20.(3分)①弥补疫情对线下消费的抑制(刺激消费);②迅速改变人们消费习惯;③提升抵御经济风险的底气。(评分说明: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六)(6分)
21.(3分)①衍太太;②虚伪自私(两面三刀);③ 在父亲临死的时候大声喊父亲的名字让父亲走得不安生
22.(3分)红孩儿;他想吃唐僧肉,又担心不能靠近,故想用苦肉计骗得唐僧信任。
作文
23.(60分)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