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试卷(新高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至今还只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可以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治大国若烹小鲜”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所运用的论证方法。(4分)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再也不会有汪曾祺这样的人了 段春娟
因编汪曾祺的书,得以知道读其文、喜欢其人的人甚多。曾有一个刚毕业的同事对我说,她曾梦见过汪曾祺——她硕士毕业论文写的就是汪曾祺——可见用情之深。然而知道汪曾祺擅画、看过他的画的人,却只在与他有交往的一个小圈子内。据说,汪曾祺生前就有个愿望:将他的书法、绘画作品整理出版。后来听他女儿汪朝女士说,汪老去世后,曾用其稿费印过一本大16开画册,很精美,除小部分赠给汪老生前友人外,大部分捐给了汪老的故乡——江苏高邮。
汪曾祺自己说,他是很愿意画的,从小学到初中,都“以画名”,在初二的时候,就画了一幅墨荷,裱出后挂在成绩展览室里,这是他的画第一次上裱;下放劳动时,因其擅画,曾被分配去画《中国马铃薯图谱》——只可惜此图谱已佚失,要不也得在植物画史上留下一笔。他还擅书,当年京剧院演出,好多字幕都是他用小楷写出,曾受到前去看戏的人的称赞。后来因种种原因,搁下画笔,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又“重操旧业”。先是给好友朱德熙画了幅墨菊,被很爱惜地镶在镜框里挂在墙上,被人看到了,都来要,遂一发而不可收,“画名”再度远扬。他自己在出国时还画过很多小幅画作,送给国外友人呢。
汪曾祺的画,属于典型的文人画。他画花鸟,花均是平常看得很熟的草花,鸟则被其女儿戏称为“长嘴大眼鸟”。然而一花一草,一枝一鸟,多少都有所寄托。用他自己的话说:所画都是“芳春”,表达对生活的喜悦。他很欣赏宋人的诗“四时佳兴与人同”。于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便有了这一幅幅的画作。比如他给一幅叶茂花盛的画题名为“雨足”,还有“少年不识愁滋味”“春城无处不飞花”“吴带当风”“孤雁头上戴霜来”等题名,这些题名结合画作来看,真是飘飘洒洒,生意满眼,意味深长,看似随意,实则都有含蕴、有意境。
除此之外,本书还选了汪曾祺专门谈书画及谈家事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汪曾祺能画、擅书也并非偶然,他是有相当功夫和造诣的。他出身于书香之家,祖父很注重对他的培养,在他十一二岁时,便亲自教他习《论语》,“日课大字一张,小字二十行”。祖父认为他的字有才分,还为此奖过他一块端砚,鼓励他多看《麻姑仙坛记》、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褚遂良的《圣教序》,后来又专门为其请了个先生,教他读桐城派古文,习字,他自己还爱看汉碑……父亲是个画家,画写意花卉。父亲画画时,他就站在旁边看,看他怎样布局……他还经常翻阅家中收藏的画册,到街上逛画店,他还说自己喜欢徐青藤、陈白阳、李复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汪曾祺之所以成为汪曾祺,是有各种渊源的。后来他上了高中、大学,功课紧,便不再画画,工作之后,更是久废画笔,即便如此,事隔多年之后,再拿起笔,挥毫泼墨,风致不减。
汪曾祺自己说写字、画画,都是“业余爱好”,是“岔乎岔乎,找点事情消遣消遣”,他喜用陶弘景的话形容自己的书画:“只可自怡乐,不堪持赠君。”他的文与画多是随情适性,率意而为,有一幅画他是这样题的:“电影学院一小院中种葫芦甚多,昨往开会,归来写此。”画面是满眼金黄色、充满生机的葫芦。他还说自己总是“随遇而安”,被分配到农村劳动时,像起猪圈、刨冻粪这样的重活,他都干过,后来分配他给果树喷药,因为他干得认真、仔细,大部分喷药的活就落到他身上,他成为喷药的能手,以至白衬衫都被染成了浅蓝色。后来又因他擅画,被分配去画马铃薯图谱。先是画花,他天天踏着露水,到试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对着花描画。他曾经写过一首长诗叙述当时的生活,其中有两句:“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后来还要画整个马铃薯,切开画剖面,画完了,再无用处,他便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还颇为得意地说,像他那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境界呢?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能苦中找乐,达观随和,自足安适。他爱生活,会生活,善从生活中找乐……他的“文与画”其实全是对生活的咂摸。他叙述家事,念及故乡,语气是那样平淡冲和,气定神闲,娓娓道来,却给人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他写字画画,自娱自乐,却一花一草总关情,飘逸耐看;他著文写作,目的是“给人间送小温”……曾有人感慨地说:“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会有像汪曾祺这样的人了。”诚哉斯言!
(节选自《读汪记》,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70年代末,汪曾祺“重操旧业”,给好友朱德熙画墨菊,“画名”再度远扬,出国时送很多小幅画作给国外友人。
B.文章从一个鲜为人知的角度——汪曾祺的书画成就及其在这方面的成长经历、学习修为——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汪曾祺。
C.文章内容充实,选材丰富翔实,有的是陈述汪曾祺的经历,如家庭教育和分配到农村劳动等,有的是对汪曾祺画作的品赏。
D.文章最后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汪曾祺独特的文艺创作风格的认可和对汪曾祺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遗憾。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一同事钟情汪老以说明汪老的文章魅力之大,并反衬汪老的书画被冷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第二段用汪曾祺的话简述其画画经历,写了几件事,每件事叙述言简意明,娓娓道来,语气平缓。
C.文章第五段写汪曾祺画马铃薯图谱的事,用简笔勾勒,刻画了汪曾祺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能苦中找乐,达观随和,自足安适的形象。
D.文章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刻画汪曾祺的形象,全文事例小而多,叙述少而简,点到为止,要言不烦,所刻画的汪曾祺的形象鲜明突出。
8.“汪曾祺之所以成为汪曾祺,是有各种渊源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汪曾祺之所以成为汪曾祺”的“各种渊源”。(6分)
9.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他的‘文与画’其实全是对生活的咂摸”一句的理解。(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桓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桓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蔺、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财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
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以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
B.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
C.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
D.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能拔”中的“拔”指攻取、攻克,与李白《行路难》中的“拔剑四顾心茫然”中的“拔”不同。
B.“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文中含义与曹植《七步诗》中的“豆在釜中泣”中“釜”字含义相同。
C.“危不能安”中的“安”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劳其筋骨”的“劳”的用法不同。
D.“辕门”指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车辕仰起为门。后指军营之门或官方署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的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
B.三国之兵围攻赵国的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拿城投降,张孟谈不赞同他这样做。
C.张孟谈暗中拜见韩、魏之君,晓之以理,让他们知晓了知伯的为人,取得了两国君主的信任,三国合谋共击知伯,最终解救了困境中的晋阳城。
D.知过善于观察,在辕门外看到张孟谈后,猜测情况可能有变,于是向知伯提出自己的建议,而后离开了知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
(2)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14.韩康子、魏桓子和知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金陵凤凰台【注】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记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B.第二句写凤凰飞去,只有江水仍然日夜不停地流着,表现了作者略带伤感的情怀。
C.颈联把目光投向到了大自然,三山半隐半现,江水把白鹭洲一分为二。
D.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
16.简析尾联的手法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诗词中,描写秋天不同景象的名句比比皆是。请写出完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22年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5周年,王淦昌便是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的国内顶级科学家、大批优秀科技专家中的一位。
1955年1月15日,党中央做出重要决策——发展中国核工业。但此时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失去了几乎所有外界力量的帮助。从此,中国原子能事业开始走上了完全 ① 的道路。
一座碉堡,几排简易的营房,十几顶军用帐篷,这就是我国第一个爆轰物理的实验场,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燕山山脉长城脚下的一个工程兵靶场。王淦昌等人就在这里 ② ,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的年轻的攻关队伍, ③ 地进行着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这里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冬天,经常是风雪交加、飞沙走石,有时候大风能把军用帐篷掀起来,试验队员们的被子上总蒙着一层厚厚的沙土,一个个成了“土行孙”;夏天,太阳像火盆,烤得人挥汗如雨。王淦昌和他的同事们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在自然界中,海豚的Ⅱ型糖尿病症状最接近人类,但它们比人类厉害, ① ,只在需要时进入糖尿病状态。当海豚夜间节食时,海豚进入胰岛素抵抗状态,血糖含量升高,有助于向大脑提供足够糖分。此时,海豚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变化与人类糖尿病患者类似。但 ② ,当海豚日间恢复进食后,则“关闭”胰岛素抵抗, ③ ,直至血液变得正常。
胰岛素是帮助身体将糖分转化为能量的一种激素。糖尿病患者或者不能分泌足够胰岛素,或者对胰岛素有抵抗,使体内葡萄糖分解不力,血液中糖分含量过高,容易引起并发症,譬如青光眼、神经损伤、心血管疾病、肾衰竭等。
21.下列句子中的“厉害”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厉害”,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张老师很厉害,学生都怕他。
B.上了九层楼,他的心跳得厉害。
C.小小年纪就能把《离骚》背下来,太厉害了!
D.这几天气温上升得特别快,天实在热得厉害。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个猎人外出打猎,别人劝他在枪里装上子弹,他不以为然:“打猎的地方还远着呢,到时候装一百发子弹也来得及。”走着走着,突然发现水面上浮着一大群野鸭,就在他匆忙装子弹的时候,野鸭觉察到动静,一下子都飞得无影无踪了。
你对上述材料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试卷(新高考)
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错误。由材料一首段“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并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是“国”,该表述偷换概念。C.“本质上至今还只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由材料二尾段“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可知,他们的愿望虽然“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D.“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由材料三首段“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且无“当务之急”的相关表述。故选B。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都是可以的”错误,由材料三首段可知,类似的搬用行为都是“不合理的”。故选C。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A.“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用来比喻治国也犹烹鱼一样,要少翻动、少搅动,是“无为”的治国理念的体现。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故选A。
4.①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分析论证“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②通过古今对比,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共三段。第一、二段是一层,重点阐释“天下情怀”是什么。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分析可知,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并且引用“《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和第二段列举宋代大儒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第三段是第二层,结合“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析可知,文章先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再通过“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和“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古今对比,接着用“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指出其现实意义,并提出时代要求。
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第二、三段“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②由材料二第一、三段“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③由材料三“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6.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D.“也表达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遗憾”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这里应表达了作者遗憾于世间没有了汪曾祺这个人。故选D。
7.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A.“并反衬汪老的书画被冷落”无中生有。原文并无反衬之意,这样写的目的是由其文引出其书画。故选A。
8.①家庭教育方面,汪曾祺出身书香之家,祖父很注重对他的培养,使他学习了大量碑帖;父亲是个画家,汪曾祺自小受到熏陶。②个人爱好方面,汪曾祺愿意画画,对书画很有兴趣。③生活经历方面,汪曾祺在特殊时代的生活经历使他形成达观潇洒的个性,对生活有独特的感悟。④写作与书画创作相互影响方面,汪曾祺著文写作与书画皆为艺术,在创作中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汪曾祺之所以成为汪曾祺的渊源,可以从家庭教育、个人爱好、生活经历以及写作与书画创作相互影响等几方面来分析。
①家庭教育方面,从第四段“他出身于书香之家,祖父很注重对他的培养,在他十一二岁时,便亲自教他习《论语》,‘日课大字一张,小字二十行’”“鼓励他多看《麻姑仙坛记》、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褚遂良的《圣教序》,后来又专门为其请了个先生,教他读桐城派古文,习字”“父亲是个画家,画写意花卉。父亲画画时,他就站在旁边看,看他怎样布局”可知,汪曾祺出身书香之家,祖父很注重对他的培养,使他学习了大量碑帖;父亲是个画家,汪老自小受到熏陶。
②个人爱好方面,从第二、四段“汪曾祺自己说,他是很愿意画的,从小学到初中,都‘以画名’”“他自己还爱看汉碑”等内容可知,汪曾祺对书画很有兴趣,他愿意画画。
③生活经历方面,从第五段“后来又因他擅画,被分配去画马铃薯图谱。先是画花,他天天踏着露水,到试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对着花描画……后来还要画整个马铃薯,切开画剖面,画完了,再无用处,他便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还颇为得意地说,像他那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境界呢?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能苦中找乐,达观随和,自足安适”“他叙述家事,念及故乡,语气是那样平淡冲和,气定神闲,娓娓道来”等内容可知,特殊时代的生活经历使汪曾祺形成达观潇洒的个性,对生活有独特的感悟。
④写作与书画创作的相互影响方面,从第五段“他叙述家事,念及故乡……娓娓道来,却给人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他写字画画,自娱自乐,却一花一草总关情,飘逸耐看;他著文写作,目的是‘给人间送小温’”可知,汪曾祺著文写作与书画皆为艺术,在创作中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9.①“咂摸”意为仔细辨别(滋味、意思等),这里指品味与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文与画’其实都渗透着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思考”。②汪曾祺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并对生活有独到的思考,他用“文与画”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思考。③特殊的生活体验及思考还对他“文与画”的创作态度和作品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咂摸”意为仔细辨别(滋味、意思等),借用到此处,是指汪曾祺的“文与画”所表现出的特点。所以可知他的“文与画”有着强烈的个人特点,其中都渗透着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思考。
②因为汪曾祺生活经历丰富,虽然曾被分配到农村劳动,条件艰苦,但他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能苦中找乐,达观随和,自足安适。他爱生活,会生活,善从生活中找乐”,所以他的“文与画”表达了因经历产生的对生活独到的思考。
③汪曾祺经过生活的洗礼,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所以“他叙述家事,念及故乡,语气是那样平淡冲和,气定神闲,娓娓道来,却给人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他写字画画,自娱自乐,却一花一草总关情,飘逸耐看;他著文写作,目的是‘给人间送小温’”,这是汪曾祺的特殊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对“文与画”产生的创作态度和风格上的影响。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知伯为人,贪利而凶残,他来索要土地,如果我们不给,他一定会向我们出兵,您还是给他吧。给他之后他会更加贪婪,还会到别国去索要土地。别国不给,他必定向这个国家出兵。“来请地不与”是“必加兵于韩”的原因,因此应该从“不与”后面断开,排除A、C两项;“以兵”是“乡之”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因此排除B项。故选D。
11.C【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及文言词语含义掌握的能力。C.“用法不同”错误。“危不能安”中的“安”是“使……安”;“劳其筋骨”中的“劳”是“使……劳”,两者都是使动用法。故选C。
1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C.“让他们知晓了知伯的为人”错误。原文第三段“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可见,韩、魏之君本来就知道知伯的为人,并不是通过张孟谈才知道的。故选C。
13.(1)他们俩就和张孟谈秘密部署好部队,约定了举事的日期,夜里把张孟谈送回晋阳城内。张孟谈向赵襄子汇报了情况,赵襄子对他拜了两拜以致谢。
(2)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阴”,暗中,秘密地;“期日”,约定日期;“张孟谈以报襄子”,省略句,“张孟谈以之报襄子”;“报”,汇报;“再”,两次。(2)“乱”,混乱;“翼”,从两边;“将”,带领;“犯”,进攻;“禽”,活捉。
14.善于听取别人建议。韩康子、魏桓子都听取了手下的建议,而知伯没有听取知过的建议,最终失败被擒。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根据首段“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可知,韩康子能听取段规的劝谏。
根据首段“魏桓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桓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可知,魏桓子能听取赵葭的劝谏。
根据第三段“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可知,韩康子、魏桓子能听取张孟谈的建议。
根据倒数第二段“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可知,知伯不能听取知过的劝谏。
综上分析可知,韩康子、魏桓子和知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善于听取别人建议。
参考译文:
知伯(或智伯)率领赵、韩、魏三国的军队征讨范氏和中行氏,把他们灭掉了。休整了几年之后,知伯便派人到韩国去索要土地。韩康子打算不给他。谋臣段规劝谏韩康子说:“不能不给。知伯为人,贪利而凶残,他来索要土地,如果我们不给,他一定会向我们出兵,您还是给他吧。给他之后他会更加贪婪,还会到别国去索要土地。别国不给,他必定向这个国家出兵,这样的话韩国就可以免受灾祸之苦,而等待形势的变化。”韩康子说:“好吧。”就派使者送给知伯一个拥有万户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魏国索要土地,魏桓子打算不给他。大臣赵葭劝谏魏桓子说:“您不如给他。”魏桓子说:“好吧。”就派人送给知伯一个拥有万户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赵国,要求得到蔺和皋狼两地,赵襄子没有给他。知伯就暗地里和韩、魏结盟,将要共同进攻赵国。
三国的大军开到晋阳城下,于是和赵国的军队开战。过了三个月也没能攻下晋阳城,于是把三国军队散开包围晋阳城,使晋水冲开堤岸,灌入城内。三军包围晋阳城已整整三年,城内的人在高处搭棚架居住,挂起釜来煮饭,钱财和粮食快用完了,士兵疲倦瘦弱。赵襄子对张孟谈说:“粮食匮乏,财物用尽了,士大夫们都很疲困,我守不住了,想拿城去投降,你看怎么样?”张孟谈说:“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用不着重视有才智的人了。您放弃这种打算吧,不要再说这些了。我请求去见韩国、魏国的国君。”赵襄子说:“行。”
于是张孟谈暗地里会见韩国和魏国的国君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知伯率领你们两国进攻赵国,赵国将要灭亡,赵国亡了就必然轮到你们灭亡了。”韩、魏二君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那知伯的为人,内心粗暴而又不仁,我们的计谋还没有成功他就会知道,知道了必然大祸临头,那可怎么办呢?”张孟谈说:“计谋出于你们二位之口,只有我一个人听到,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件事。”他们俩就和张孟谈秘密部署好部队,约定了举事的日期,夜里把张孟谈送回晋阳城内。张孟谈向赵襄子汇报了情况,赵襄子对他拜了两拜以致谢。
张孟谈去朝见知伯出来,在军门外遇见了知伯的大臣知过(或智过)。知过进去拜见知伯,说:“韩、魏二君大概将会叛变。”知伯说:“不会这样的。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赵国土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的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知过见知伯不听从他的意见,就离开不见知伯了。
赵襄子派张孟谈会见韩、魏二君,约定就在夜里杀了守堤的官吏,放水去淹知伯的军队。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
15.C【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C.“江水把白鹭洲一分为二”错,白鹭洲在金陵长江中,把长江分割为两道,所以应该是白鹭洲把江水一分为二。故选C。
16.运用比喻手法,以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君王被奸邪小人所蒙蔽的忧虑,以及贤者不能得到任用、自己有志难酬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前句的意思是: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
此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以“浮云”喻奸佞臣子,以“日”喻君主。浮云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君王被奸邪小人所蒙蔽的忧虑,以及贤者不能得到任用、自己有志难酬的感慨。
尾联后句的意思是:登高不见长安城,怎能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一个“愁”字,体现了诗人这种忧君忧国、怀才不展、时不我待的忧国伤时的心情。
17.(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或: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摧”“胥”“赢”“啸”“渚”等。
18.①自力更生 ②安营扎寨 ③如火如荼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运用常见的词语(包括熟语),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从此”可知,前文“中国失去了几乎所有外界力量的帮助”是后文中国原子能事业发生转变的原因。而没有了外界的帮助,中国科研只能依靠自己,故可填: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
②画线处前面的“这里”指前文描写的“一座碉堡,几排简易的营房,十几顶军用帐篷,这就是我国第一个爆轰物理的实验场,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燕山山脉长城脚下的一个工程兵靶场”。根据其中“这就是我国第一个爆轰物理的实验场”可知,王淦昌等人就是一直在这里研发出的氢弹,故可填:安营扎寨。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③根据画线处后“地进行着……”可知,此处应是修饰“进行”这一行为的副词。而根据整个语段对王淦昌等人在如此艰苦条件下依然突破重重困难取得成功的事迹,可知他们对研究是非常热情、专注的,故可填与此相关的成语:如火如荼。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19.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国内顶级科学家、大批优秀科技专家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王淦昌便是其中的一位。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时先要抽取句子主干,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王淦昌便是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的国内顶级科学家、大批优秀科技专家中的一位”,句子主干为:王淦昌便是其中的一位。
然后可以把“其”所代表的内容分别变成短句,两种专家是“国内顶级科学家、大批优秀科技专家”,他们的做法是“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故可把这两部分作为主谓形式单独成句。而“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则是整个句子的背景,故可把这一句作为单独的分句。
最后得出答案: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国内顶级科学家、大批优秀科技专家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王淦昌便是其中的一位。
20.①此句描写了实验场冬季的极端严寒、巨大风沙以及夏季的酷暑天气,通过冷热天气的对比,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②将满身灰尘的试验队员比喻为“土行孙”,幽默且形象地写出队员们灰头土脸的样貌。③将夏季的太阳比喻为“火盆”,表现了天气的酷热。④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均凸显了在恶劣环境下坚持原子弹研制工作的队员们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1)对比的构成:根据“冬天,经常是风雪交加、飞沙走石……”和“夏天,太阳像火盆……”分析可知,句中对冬日之严寒和夏日之酷热进行了对比。
表达效果:以戈壁地区冬天的极度严寒和夏天的极度酷热形成对比,突出试验队员们所处环境的艰苦,抒发了对他们不惧艰苦、忘我研究的赞美之情。
(2)比喻的构成: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此句有两个比喻,一是“试验队员们的被子上总蒙着一层厚厚的沙土,一个个成了‘土行孙’”,二是“太阳像火盆”。前者的本体是“试验队员”,喻体是“土行孙”,没有比喻词,所以是暗喻。后者的本体是“太阳”,比喻词是“像”,喻体是“火盆”,所以是明喻。
表达效果: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还可以使深刻、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横线句中的比喻非常生动,前一个比喻中,“土行孙”本是神话中的形象,但作者准确抓住了其中的“土”字,将现实中队员们灰头土脸的形象,极具画面感地展现了出来。而后一个比喻中,夏天的太阳到底有多热,普通人无法进行直观地想象,但作者用“火盆”来形容,就充分运用了人们普遍的生活常识,从而将夏日的酷热形象、直观地进行了说明。这两处比喻,都说明了队员们所处环境的恶劣。但即使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我们依然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这一对比,充分展现了队员们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2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厉害”是“了不起”之意。C.了不起。与文中意思相同。A.严厉。B.剧烈,凶猛。D.难以对付或忍受。故选C。
22.①能够“开关”糖尿病(或“能够自我调节糖尿病”) ②与人类不同的是 ③血糖含量降低
【解析】本题考查情境补写的能力。整个语段说明胰岛素的作用。第一段说明海豚对糖尿病的自我调节功能;第二段说明胰岛素的功能。
第①处,海豚比人类厉害的地方,结合下文“只在需要时进入糖尿病状态”可知,它们能够调节、控制糖尿病,此段末尾还有“‘关闭’胰岛素抵抗”,可填能够“开关”糖尿病或“能够自我调节糖尿病”。
第②处,上文说海豚夜间节食时“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变化与人类糖尿病患者类似”,接着用“但”转折,后面又说“当海豚日间恢复进食后,则‘关闭’胰岛素抵抗”,可见此处需要一个过渡句,体现海豚与人类相比的“厉害”之处。结合上文中的“但它们比人类厉害”,可填“与人类不同的是”。
第③处,前面说“关闭”胰岛素抵抗,后面说“血液变得正常”,根据胰岛素的工作原理,可填“血糖含量降低”。
23.【解析】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猎人因没有提前准备好子弹而打猎失败,可见做事情要未雨绸缪,考虑周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事先筹谋,规划详细,准备充分,才能在面对机遇时精准出击、迅速把握,才能在面对意外时妥善回应、灵活处理。如果总是临时抱佛脚,事到临头才匆忙着手布置,不仅不能获得成功,久而久之,反而纵容了自己的惰性。此外,猎人在面对他人的劝告时,表现得“不以为然”,从这个角度说,考生也可以抓住“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来行文。
如写成一篇议论文,则可以把材料放在文首,简单引用,得出“做足准备,未雨绸缪”的观点,再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有充分的准备获得的成功”和“无充分的准备导致的失败”,再联系实际,论述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如何进行准备,最后总结观点,收束全文。如写成记叙文,除了从日常学习生活中选材(如参加演讲、文体比赛因精心准备把握了机会或因没有做好准备而失去了机会),我们可以用故事新编的形式来出新:历史上有很多人穷而不失其志,独善其身,为了理想矢志不渝的例子,如姜太公渭水垂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诸葛亮隐居山林洞悉天下。他们都在积极地准备,一旦机会来临,便可建立丰功伟业。结构上可采用“一线串珠”式或以小标题来引入。
立意:
(1)不打无准备之仗;
(2)世上没有后悔药;
(3)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4)未雨绸缪,总有收获。
例文:
机会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猎人因没有提前准备好子弹而打猎失败。著名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觉得科学家的每一项发现、每一件发明都是偶然,可这是说不通的,因为没有一位科学家是“偶然”坚持了多年的实验。那么他们又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呢?原因就是他们做足了准备。
中国著名的钢琴家朗朗曾在他的自传中写道,他刚开始踏上职业生涯的时候只是一名替补,还是第七替补。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当演奏家和前面的六位替补全部病倒的时候他才有机会上场,这样的机会几乎为零。但他从没有因此放弃过,他夜以继日地练习着。终于,他的这股子韧劲打动了一个著名的音乐家,将他提升到了第一替补的位置。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上台演奏时,一曲终了,全场听众起立为他鼓掌整整七分钟。就是他抓住的这一次机会使他一炮走红,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钢琴家。试想,如果不是他从未因为他是第七替补放弃过,如果没有他夜以继日地练习,就算他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他又如何能够弹奏出一鸣惊人的曲子呢?这样的事例告诉我们,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成功绝非偶然,它的背后一定隐含着长久的努力和坚实的基础。生活中的一些人总在抱怨,为什么别人总能幸运地抓住机遇,而自己却什么都无法得到呢?其实很多时候,机遇就摆在我们的眼前,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抓住。一名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这样讲:“人生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会。”的确,连一件小事情都做不好的人怎么能够成就大事呢?
放眼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作为学生,学习就是我们最大的机会。如果现在不趁着大好时光,抓紧这个我们现在能够把握住的机会,那么对于我们便是极大的损失。而机会偏爱有心人,它只留意那些有准备的人,只垂青那些懂得追求它的人,只喜欢有理想的实干家。倘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么,机会是不会不请自来的。
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机遇的变化往往在瞬息之间,在这瞬息的洪流里,有人抓住机会,逆流而上,也有人措手不及,被淹没其间。我们唯有不断完善自我,做好准备,保持“上膛”,待时而动,方能在机会来临时,命中目标,实现自己的精彩人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试卷(新高考)
语文·答题卡
语文 第4页(共6页) 语文 第5页(共6页) 语文 第6页(共6页)
语文 第1页(共6页) 语文 第2页(共6页) 语文 第3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