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3 22:5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外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注];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注] 颡(sǎng):额头。
1.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2.结合这段文字,分析孟子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二、(2020浙江金华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
3.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用 、 来治理人民,孟子主张用 来治理人民。
4.孔子和孟子提出治国理念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
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馁:喻指不足,空乏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揠:拔起
C.今日病矣 病:生病
D.不耘苗者也 耘:除草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然之气”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D.孟子的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以上特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荀子·礼论》)
8.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分别起源于什么?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
9.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的一个四字成语是 。
10.请简要概括孟子在上述材料中提出的主张。
答案
一、
1.围绕人性的问题,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找出中心句“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由此可知孟子以水为喻,阐述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2.孟子主要运用比喻论证法,以“水”为喻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孟子先以水向下流作比,说明人性之善是天性使然,即人性本善。然后又以水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流动的方向来作比,说明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告诉我们人应该保持仁义,放弃私利,以保持自己的天性。
解析:在文中,孟子以“水”为喻,指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然后加以论证,使人做坏事就像使水向上流一样,二者都是受到了外在环境的影响。
[参考译文]
孟子说:“水的确没有向东流、向西流的分别,难道也没有向上流、向下流的分别吗?人的本性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人没有不向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假如拍打它让它飞溅起来,可以使它高过人的额头;堵住水道让它倒流,可以让它流上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所处形势迫使它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让他做出不善的行为,性质也像水受迫改变流向一样。”
二、
3.道德 礼制 仁政
解析:材料一中,孔子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进行比较,前者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而后者的结果是“有耻且格”,由此可知,孔子认为应该用道德、礼制来治理人民。材料二中,孟子先总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指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的结果,即“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而这“不忍人之政”,指的就是仁政。
4.①孔子:如果用政令、刑法来治理人民,人民只求免于受惩罚而失去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礼制来治理人民,则能使人民有归附之心。②孟子:如果用怜爱之心治理人民,那么治理天下则易如反掌。
解析:孔子的治国理念是用道德、礼制来治理人民,根据材料一可知,孔子将以政令、刑法治理人民的结果和用道德、礼制治理人民的结果进行比较,由此得出了其治国的理念。而孟子的治国理念是施行仁政,结合材料二可知,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如果用怜爱之心施行怜爱百姓的政治,来治理人民,结果是“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由此得出了其治国的理念。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规范百姓,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规范百姓,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附之心。”
三、
5.C 病:疲倦,劳累。
6.C “浩然之气”是义在内心的聚集,不需要借助外在力量。
7.(1)那是一种气,极其宏大,极其刚劲,用正义之道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2)认为培养庄稼没有用处而舍弃不管的,是不给庄稼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庄稼。
解析:(1)至:极,最。刚:刚劲。塞:充满。
(2)耘:除草。“……者……也”,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先生擅长什么?”
(孟子)说:“我了解言辞,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说:“难以说明白。那是一种气,极其宏大,极其刚劲,用正义之道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那是一种气,要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不这样做,浩然之气就会不足。浩然之气是积累义而形成的,不是通过装出合乎义理的样子取得的,所作所为于心有愧,浩然之气就会不足。我之所以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他把义看成外在的东西了。去做一件事情必须不能中止,心中不要忘记这件事,不要(违背规律)帮助它成长,不要像宋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拔高它们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太劳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千枯了。天下人不犯拔苗助长的错误的很少,认为培养庄稼没有用处而舍弃不管的,是不给庄稼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庄稼。”
四、
8.①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内在的人性,是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或: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心,是人先天固有的良知、本性)。②荀子认为道德起源于社会制度对人的欲望的约束、协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范。
解析:解答此题,应先疏通文段大意,然后分别概括出孟子和荀子的观点。由“我固有之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内在的人性,道德是人的本性。由“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可以概括出荀子对道德起源的观点。
[参考译文]
怜悯之心人人都有,羞恶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怜阀之心属于仁,羞恶之心属于义,恭敬之心属于礼,是非之心属于智。仁、义、礼、智不是外物渗透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有没有意识到罢了。
(《孟子·告子上》)
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可能没有追求,追求没有限度和分界,就不可能没有争夺。互相争夺就会引起混乱,混乱就会导致困穷。先王憎恶这种混乱局面,所以制定礼义来划分等级,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需求。
(《荀子·礼论》)
五、
9.未雨绸缪
解析:孟子认为,在国家没有忧患的时候,及时修明法度,国力就会强盛。现在国家平稳,统治者却享乐怠惰,这是自招灾祸。孟子以此劝勉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提前做好准备,也就是“未雨绸缪”。
10.①统治者应该修明政令,施行仁政。②统治者应该居安思危,不应放纵享乐。
解析:理解材料含意,找出重点语句,体会孟子的主张。“仁则荣,不仁则辱”体现了孟子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的主张。“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体现了孟子要求统治者修明政令的主张。“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体现了孟子要求统治者居安思危,反对享乐的主张。
[参考译文]
孟子说:“施行仁政就会得到荣耀,不施仁政就会遭受屈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不如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让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让能干的人担任官职,国家就没有内忧外患了,趁这个时候修明政治和法律制度,即使是大国也必定会对其感到畏惧……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怠惰,这是自招灾祸。祸和福没有不是自己招来的,《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福气。’《太甲》说:‘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灾祸就无法逃避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4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