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重难探究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重难探究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3 23:0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老子》四章
重难探究
主题思想
1
重点难点
2
3
写作特色
4


CONTENTS
观点争鸣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主题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1】老子的思想有鲜明的思辨色彩,说说课文中谈了哪几组关系?老子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①“有”和“无”的关系。
“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老子反复讲述“有”和“无”的关系,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
②“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的关系。
老子以辩证的观点告诉人们应如何修身养性,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
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
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要把握大小、高低、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
③大小、高低、远近等的关系。
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重点2】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应该怎样看待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是出自事物之自然、出自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是按照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而为,而不是任意而为。所以“无为”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不会破坏事物的客观运行规律,不会激化社会矛盾。
无为而治”的道理虽然读起来博大精深,但是领悟了其实很简单:治国安邦、管理国家无非是“顺从民意”,顺民而无为,就会无为而无不为。
按照人民的意愿制定政策和法律
按照人民的意愿选举官员
按照人民的意愿管理社会事务
人民就会满意,人民就会拥护。
若“不顺民意”,反其道而行之,人民就不会满意,离心度一旦达到了某一程度,人民就会起来反抗。历代统治者灭亡的原因都不外乎“不顺民意”。治国者,顺民而无为,按照人民的意愿治理国家,才是老子“无为而治”的真谛。
【难点】老子思想中最大的闪光点是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重点难点
老子观察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两个对立面,世间万物有阴阳、刚柔、强弱、兴废等不同。他还发现对立的事物能够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为了防止物极必反,老子主张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举动,始终保持着像“道”那样冲虚而不盈满的状态。
老子的“道”的本性是自然的,他认为天地的运行是自然而然、不假外力的。人也应该和万物一样,是自然的,人生必须消除主观的和外在的干涉,使其自然发展。
写作特色
2.语言精练而寓意深远,富有哲理性。
1.善用对比方法,辩证阐明事理。
3.文句骈散结合,用韵疏密相间,堪称古代的散文诗。
观点争鸣
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
观点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
相 同
观点二
两者的思想有某种继承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部分观点。但荀子与老子的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
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