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
记
主要即在食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及人来书法作者的感情或间接,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1、台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小石潭记》
3、书画杂物记《核舟记》
4、人事类杂记等
景观记(山水游记散文)
1、背景、时间、目的
2、情感(变化)
3、游览顺序、游览视角
4、所见之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5、艺术特点(顺序结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等)
题型与课文问题举隅
1、游记线索题(p59一 p62一)
2、情感(变化)赏析题(p59二)
3、文章风格赏析题(P59五)
4、重点文言词的意义考察题(P59四)
徜徉于自然山水—小石潭记
二、根据译文推原文
文言实词识记:课文+ 万维P128第16课1-18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伐竹取道 (3)佁然不动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6)乃记之而去 (7)窥谷忘反
2、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遂许先帝以驱驰 B全石以为底 自以为不如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D皆若空游无所依 貌若甚戚者
3、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A.日光下彻 B.腰白玉之环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尉果笞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 (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 (其: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 (乃:于是,就)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三、重点词释义 与 练习
词类活用:空、斗、蛇、犬牙、乐
四、《永州八记》
——向柳师学写游记
1、寄情,胸襟气度诗意显
2、取景,细致观察找特点
3、顺序,作画描摹如在前
4、角度,光影声色动静与虚实
5、分段,移步换景层次清
6、语言,精炼优美动词丰
螺狮壳里做道场—核舟记
一、课文解析:
本文井井有条、细致准确、韵味十足地介绍了“工艺品—核舟”。核舟虽小,但是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
作者总分总写。先总的介绍雕刻者情况和核舟由来;再从船篷写起,到船头、三位游览者、船尾、两位舟子;接下来介绍雕刻者的提名与篆章;还计算了整个核舟中的人和物,最后发出赞美与感叹。
二、根据译文推原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高可二黍许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 ③诎右臂支船 ④珠可历历数也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其两膝相比者 7、其人视端容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苏、黄共阅一手卷。
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珠可历历数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C.居右者椎髻仰面 不可久居
D.若听茶声然 门庭若市
三、重点词释义 与 练习
文言实词识记:课文+ 万维P129第18课1-26
通假字:诎、衡、
古今异义:属、曾
志怪小说(魏晋南北朝)
鲁迅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社会动荡,战乱频,宗教迷信胜,士族、劳动人民意志追求希望寄托。
1、故事内容 ---(p56一)
2、神奇处、曲折处、---(p57六)
3、作者寄托的情感与希望 --- (p57六)
4、所见之景,情景交融;所讲之人,借人说志;所遇之事,借事说理的手法。
5、艺术特点(顺序结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等)
《桃花源记》——志怪小说 陶渊明《搜神后记》——《桃花源》
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桃花源记
一、课文解析
作品创作于东晋时期,当时战乱频仍,税赋日多,民不聊生。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男耕女织,老幼皆安,邻里欢愉,待客如家人,借此来阐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根据译文推原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屋舍俨然 ②阡陌交通 ③豁然开朗 ④便扶向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大道之行也 长跪而谢之
三、重点词释义 与 练习
文言实词识记:课文+ 万维P128第16课1-33
词类活用:前、志、异
通假字:要
古今异义: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
、
四、说说陶渊明的“桃花源”
五、说说你的“桃花源”
中考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