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单元测试全优卷(B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八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单元测试全优卷(B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3 18:57:3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八单元测试全优卷(B卷)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 年山东泰安) 1945 年 9 月 , 毛泽东会客时说: “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 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 不过, 他愿意谈, 我就谈; 他愿意打, 我就打。 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 客随主便嘛!”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巴黎和会 B.西安事变 C.北平和谈 D.重庆谈判
2.(2022年江苏盐城)“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对敌人进行“中间突破”,加以各个就地歼灭”这一战略方针指导了(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2022年江苏南通)下图是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的示意图。请你研读地图判断此次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2022年湖北襄阳)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们用小车推出来的。”他表达的是淮海战役( )
A.战役的原因 B.战役的进程 C.战役的影响 D.胜利的原因
5.(2022年湖南张家界)淮海战役结束后,陈毅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下列所述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材料相符的是( )
A.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B.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D.正确的战略战术
6.(2022年辽宁沈阳)“到1948年秋,双方的力量对比已经完全颠倒过来了。…国内战争中最后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功是攻占南京一国民党统治中心的战斗…部队渡过长江,取得了最后胜利。”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美援朝 D.人民解放战争
7.(2022年辽宁盘锦)直接威胁南京、武汉,使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军事行动是( )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青化砭战役 D.平津战役
8.(2022年黑龙江绥化)1947年夏,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
A.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百团大战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解放南京
9.(2022年湖南常德)在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长卷中不难找到一座大山的名字,它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千里,直插入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它就是大别山。大山无言,却在1947年见证了( )
A.解放战争的打响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战略决战的开始 D.人民解放军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10.(2022年山东临沂)1950年6月9日,毛泽东说:“我们的胜利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靠这一万万六千万人打胜的。这一万万六千万人给了他们什么东西呢?他们为什么能够发动起来呢?为什么能够组织这么大(三百万)的军队呢?就是因为在这一万万六千万人中间进行了土改。”“要肯定这个伟大的胜利,有了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这个胜利。”其中“这个伟大的胜利”是指( )
A.国共对立时土地革命的开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解放区土改顺利完成
C.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区土改的完成
11.(2022年四川广安)1946年5月4日毛泽东指出,现在类似大革命时期,农民伸出手来要土地,共产党是否批准,今天必须表明态度。这反映了( )
A.国民革命运动发展迅猛 B.革命形势发展要求改变土地政策
C.地主减租减息土地政策必须实施 D.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12.(2022年河南)1947年年底,解放区各级党政机关组成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工作。此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 )
A.开展农村土地革命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落实《中国土地法大纲》 D.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3.(2022年广东)如图。下列历史图像记录的重大事件是( )
A.平型关大捷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14.(2022年四川达州)一名老兵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嘹亮的冲锋号角声中,我们登上总统府的顶楼……我换上了一面红旗。这时正是民国38年4月23日上午8时。”材料中的“总统府”是( )
A. 南京临时政府 B. 北洋军阀政府 C. 广州国民政府 D. 南京国民政府
15.(2022年湖南湘潭)在读书人普遍把“考取功名、步入仕途”作为人生目标的时代,张謇却弃官从商,践行“实业救国”的理想,创办了( )
A.安庆内军械所 B.开平煤矿 C.湖北织布局 D.大生纱厂
16.(2022年广西梧州)下图是1912—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国内因素是( )
A.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幼 B.官督商办企业得到发展
C.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D.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
17.(2022年四川成都)150年前,一份上海出版的中文报纸在其创刊号中写到:“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秉承这样的宗旨,该报被誉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它是( )
A.《时务报》 B.《解放日报》 C.《申报》 D.《大公报》
18.(2022年山东临沂)下图是一位初中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搜集的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判断出该探究学习的主题是( )
A.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B.近代中国新式报纸的发展
C.中国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 D.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19.(2022年新疆建设兵团)他认定了写实主义的艺术目标,一往无前为之呐喊、传播和奋斗;他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一大批艺术精品,表现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他是( )
A. 徐悲鸿 B. 齐白石 C. 冼星海 D. 聂耳
20.(2022年江苏南通)抓住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因素,有助于梳理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以下关联正确的是 ( )
①张謇兴办实业——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②《申报》——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③剪发辫、易服饰——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④重庆谈判——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⑤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20分,第22题25分,第23题15分,共6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年,一座全新、庄严的“风雨同舟”主题雕塑在重庆和大家见面。雕塑矗立在陈列馆的展厅中间,采用玻璃钢仿铸铜材质,以20世纪40年代重庆“特园”的史实为背景,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与各民主党派领袖、知名人士等聚会重庆,共商国是的情景。
材料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1947年)
材料三
(1)材料一中“聚会重庆,共商国是”是指哪一事件?毛泽东去重庆的目的是什么?“共商国是”的结果怎样?(6分)
(2)下列符合材料二中“基本任务”的军事行动是( )(2分)
A.挺进大别山 B.发动辽沈战役 C.解放北平 D.解放南京
(3)材料三中的四幅图片各代表哪场战役?前三场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4分)
(4)材料三中的“解放北平”和“渡江作战”分别发生于何时?(4分)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的胜利说明了什么。(4分)
22.(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
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
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1)结合材料指出,“挖蒋根”是指什么?该措施的核心法律文件是什么?它为“打倒蒋介石”起到怎样的作用?(6分)
【战略反攻】
材料二 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2)材料二中的“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指的是什么军事行动?为什么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4分)
【战略决战】
材料三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3)三大战役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哪一战役?材料三中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4分)
【走向胜利】
材料四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坐个政权”分别指什么?(6分)
【总结反思】
材料五:1948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5)结合材料分析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5分)
23.(15分)中国近代涌现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思想表达了赤诚的爱国之心。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工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下面是其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
(1)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史上什么事件客观上减小了F2。如果为图中汽车选拔位“司机”,你认为19世纪末的谁最应当选?(4分)
[社会生活]
(2)图1政治变革在政治制度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图2与图3反映了清末民初的什么变化?(6分)
[音乐先驱]
(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编排了历史剧《抗日风云》。小刚和小强同学应邀分别扮演了剧中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请帮助他们把下面的剧本补充完整。(4分)
情景一:小刚奋笔疾书,谱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情景二:小强面对黄河,谱写了时代最强音——__________________ 。
(4)近代的民族企业家、音乐家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1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八单元测试全优卷(B卷)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 年山东泰安) 1945 年 9 月 , 毛泽东会客时说: “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 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 不过, 他愿意谈, 我就谈; 他愿意打, 我就打。 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 客随主便嘛!”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巴黎和会 B.西安事变 C.北平和谈 D.重庆谈判
【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 抗日战争胜利后, 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 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 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也为了欺骗人民, 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1945年 8 月 , 毛泽东偕周恩来、 王若飞前往重庆, 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经过 40 多天的艰苦谈判, 10 月 10 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 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故与题干相关的历史事件是重庆谈判, D 正确; 巴黎和会发生在 1919 年, 排除 A;西安事变发生在 1936 年, 排除 B; 北平和谈发生在 1949 年, 排除 C。 故选 D。
2.(2022年江苏盐城)“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对敌人进行“中间突破”,加以各个就地歼灭”这一战略方针指导了(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可知此次战役发生在长江以北淮河一带,由此可知该战役是淮海战役。B项正确;辽沈战役是在东北地区,平津战役是在平津地区,都与“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描述不符,排除AC项;渡江战役是指渡过长江,也和“胡瑷和长江以北”的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2年江苏南通)下图是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的示意图。请你研读地图判断此次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解放战争”“北平、天津、张家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C项正确;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排除A项;淮海战役的中心是“徐州”,排除B项;渡江战役发生在长江流域,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2年湖北襄阳)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们用小车推出来的。”他表达的是淮海战役( )
A.战役的原因 B.战役的进程 C.战役的影响 D.胜利的原因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整个淮海战役中,解放区发动群众总计543万人,他们使用小推车这种原始的运输工具,克服千难万险,共向淮海战役前线运送粮食9.6亿斤,大大满足了战争的需要。因此,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们用小车推出来的。”这说明淮海战役能够取得胜利原因,D项正确;战役的原因、进程、影响与题干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5.(2022年湖南张家界)淮海战役结束后,陈毅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下列所述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材料相符的是( )
A.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B.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D.正确的战略战术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结合所学知识,在淮海战役中调动了民工达500多万人,大小车88万辆等,从粮食弹药的接济、医疗救护等方面为作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深厚的兵源,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了后方,人民群众的大力支前,这就是保证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A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正确的战略战术的信息,排除BCD项。故选A项。
6.(2022年辽宁沈阳)“到1948年秋,双方的力量对比已经完全颠倒过来了。…国内战争中最后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功是攻占南京一国民党统治中心的战斗…部队渡过长江,取得了最后胜利。”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美援朝 D.人民解放战争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1948年秋”“攻占南京”“渡过长江”可知与人民解放战争有关,1948年秋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攻占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D项正确;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42年签署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排除B项;1950年10月,新中国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于1953年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2年辽宁盘锦)直接威胁南京、武汉,使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军事行动是( )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青化砭战役 D.平津战役
【答案】A
【解析】1947 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A项正确;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排除B项;青化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兵团在陕西省延安县青化砭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伏击战,排除C项;平津战役胜利促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2年黑龙江绥化)1947年夏,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
A.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百团大战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解放南京
【答案】A
【解析】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A项正确;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排除B项;1947年春,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属于人民解放军战略防御的事件,排除C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2年湖南常德)在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长卷中不难找到一座大山的名字,它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千里,直插入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它就是大别山。大山无言,却在1947年见证了( )
A.解放战争的打响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战略决战的开始 D.人民解放军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处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的大别山在中国解放战争中有重要的意义,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敌人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标志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B项正确;解放战争打响从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开始,排除A项;战略决战是三大战役的开始,排除C项;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不是彻底,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2年山东临沂)1950年6月9日,毛泽东说:“我们的胜利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靠这一万万六千万人打胜的。这一万万六千万人给了他们什么东西呢?他们为什么能够发动起来呢?为什么能够组织这么大(三百万)的军队呢?就是因为在这一万万六千万人中间进行了土改。”“要肯定这个伟大的胜利,有了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这个胜利。”其中“这个伟大的胜利”是指( )
A.国共对立时土地革命的开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解放区土改顺利完成
C.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区土改的完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中毛泽东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所以“这个伟大的胜利”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解放区土改顺利完成,B项正确;国共对立时土地革命的开展,没有打倒蒋介石,排除A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排除C项;建国后新解放区的土改时,已经打倒了蒋介石,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2年四川广安)1946年5月4日毛泽东指出,现在类似大革命时期,农民伸出手来要土地,共产党是否批准,今天必须表明态度。这反映了( )
A.国民革命运动发展迅猛 B.革命形势发展要求改变土地政策
C.地主减租减息土地政策必须实施 D.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46年5月解放战争即将爆发,国共两党矛盾尖锐。当时的革命形势要求中共改变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政策,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争取农民对解放战争的支持,以推翻南京国民政府,B项正确。此时并非国民大革命时期,A项排除;减租减息政策是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生产关系急需调整而非已经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2年河南)1947年年底,解放区各级党政机关组成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工作。此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 )
A.开展农村土地革命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落实《中国土地法大纲》 D.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土地法大纲》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公开颁布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各解放区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从各级党、政、军机关抽调大批人员组成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工作,C项正确;抗日战争胜利后,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调整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而开展农村土地革命,排除A项;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是抗日战争时期政策,排除B项;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颁布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2年广东)如图。下列历史图像记录的重大事件是( )
A.平型关大捷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解放军冲向锦州城,是锦州会战,是辽沈战役的第一阶段;用小推车运送物资场景是淮海战役;解放军向天津发起猛攻是天津战役,天津战役是平津战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是三大战役,C项正确;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中的战斗之一,排除A项;挺进大别山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B项;渡江战役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规模巨大的强渡江河战役,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2年四川达州)一名老兵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嘹亮的冲锋号角声中,我们登上总统府的顶楼……我换上了一面红旗。这时正是民国38年4月23日上午8时。”材料中的“总统府”是( )
A. 南京临时政府 B. 北洋军阀政府 C. 广州国民政府 D. 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D
【解析】根据“我换上了一面红旗。这时正是民国38年4月23日上午8时”可得出是1949年的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D项正确;A项是1912年,排除A项;北洋军阀政府在北伐战争时期基本被推翻,排除B项;广州国民政府时间是1925-1926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22年湖南湘潭)在读书人普遍把“考取功名、步入仕途”作为人生目标的时代,张謇却弃官从商,践行“实业救国”的理想,创办了( )
A.安庆内军械所 B.开平煤矿 C.湖北织布局 D.大生纱厂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D项正确;安庆内军械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都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企业,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2022年广西梧州)下图是1912—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国内因素是( )
A.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幼 B.官督商办企业得到发展
C.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D.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12—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的变化下降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比重上升,再结合所学,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实业发展的热潮,A项正确;官督商办企业发展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企业,排除B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侵略是外部原因,排除C项;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17.(2022年四川成都)150年前,一份上海出版的中文报纸在其创刊号中写到:“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秉承这样的宗旨,该报被誉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它是( )
A.《时务报》 B.《解放日报》 C.《申报》 D.《大公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50年前”“上海”“该报被誉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结合所学可知是《申报》。根据所学可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报纸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 等,内容量大,通俗易懂,被誉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C项正确;《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的报纸,不符题意,排除A项;《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办,排除B项;《大公报》在天津创办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8.(2022年山东临沂)下图是一位初中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搜集的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判断出该探究学习的主题是( )
A.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B.近代中国新式报纸的发展
C.中国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 D.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答案】B
【解析】这位学生搜集的资料都与中国近代的报纸有关,说明主题应该是近代中国新式报纸的发展,B项正确;仅根据报纸一项内容并不能体现新式教育的发展和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排除A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影响较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2年新疆建设兵团)他认定了写实主义的艺术目标,一往无前为之呐喊、传播和奋斗;他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一大批艺术精品,表现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他是( )
A. 徐悲鸿 B. 齐白石 C. 冼星海 D. 聂耳
【答案】A
【解析】徐悲鸿在1930年完成油画《田横五百士》,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A项正确;齐白石代表作《虾》,排除B项;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排除C项;聂耳为《义勇军进行曲》作曲,排除D项。故选A项。
20.(2022年江苏南通)抓住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因素,有助于梳理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以下关联正确的是 ( )
①张謇兴办实业——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②《申报》——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③剪发辫、易服饰——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④重庆谈判——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⑤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张謇兴办实业,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B项正确。剪发辫、易服饰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20分,第22题25分,第23题15分,共6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年,一座全新、庄严的“风雨同舟”主题雕塑在重庆和大家见面。雕塑矗立在陈列馆的展厅中间,采用玻璃钢仿铸铜材质,以20世纪40年代重庆“特园”的史实为背景,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与各民主党派领袖、知名人士等聚会重庆,共商国是的情景。
材料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1947年)
材料三
(1)材料一中“聚会重庆,共商国是”是指哪一事件?毛泽东去重庆的目的是什么?“共商国是”的结果怎样?(6分)
(2)下列符合材料二中“基本任务”的军事行动是( )(2分)
A.挺进大别山 B.发动辽沈战役 C.解放北平 D.解放南京
(3)材料三中的四幅图片各代表哪场战役?前三场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4分)
(4)材料三中的“解放北平”和“渡江作战”分别发生于何时?(4分)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的胜利说明了什么。(4分)
【答案】(1)重庆谈判。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2)A(3)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4)1949年初;1949年4月。(5)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依据材料及所学回答即可。重庆谈判。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2)1947年夏,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3)1948年9月-11月,林彪、罗荣桓指挥辽沈战役,辽沈战役中攻克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对于解放东北全境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辽沈战役,基本解放了东北全境,使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优势.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展开,解放军的主要歼敌地点碾庄、双堆集、陈官庄.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4)材料三中的“解放北平”和“渡江作战”分别发生于1949年初;1949年4月。(5)开放型试题,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言之有理即可)
22.(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
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
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1)结合材料指出,“挖蒋根”是指什么?该措施的核心法律文件是什么?它为“打倒蒋介石”起到怎样的作用?(6分)
【战略反攻】
材料二 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2)材料二中的“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指的是什么军事行动?为什么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4分)
【战略决战】
材料三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3)三大战役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哪一战役?材料三中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4分)
【走向胜利】
材料四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坐个政权”分别指什么?(6分)
【总结反思】
材料五:1948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5)结合材料分析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5分)
【答案】(1)“挖蒋根”: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法律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作用: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2)军事行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原因: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3)战役:平津战役。原因: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4)战役:渡江战役。“一个城市”:南京。“一个政权”:南京国民政府。(5)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大力支持,是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
【解析】
【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得,后方挖荐根”可知,“挖蒋根“指解放区土地改革;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核心法律文件是《中国土地法大纲》;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甜身后的农民霸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的”指的是刘邓大军斑进大别山;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蒋介的“二十年”是指从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到1947年;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一百多年以来”是指从1840年8片战争开始;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48年9月---11月的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优势;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人民解放军强度长江可知,这是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5)依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大力支持,是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以此确定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及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首先读懂材料信息,其次看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考查的意图是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及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教材中相关的历史事件有机联系起来,以此确定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大战役的相关史实及历史意义,以此确定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渡江战役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渡江战役的结果及意义,以此确定答案。
(5)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解放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以此确定答案。
23.(15分)中国近代涌现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思想表达了赤诚的爱国之心。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工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下面是其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
(1)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史上什么事件客观上减小了F2。如果为图中汽车选拔位“司机”,你认为19世纪末的谁最应当选?(4分)
[社会生活]
(2)图1政治变革在政治制度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图2与图3反映了清末民初的什么变化?(6分)
[音乐先驱]
(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编排了历史剧《抗日风云》。小刚和小强同学应邀分别扮演了剧中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请帮助他们把下面的剧本补充完整。(4分)
情景一:小刚奋笔疾书,谱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情景二:小强面对黄河,谱写了时代最强音——__________________ 。
(4)近代的民族企业家、音乐家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1分)
【答案】(1)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张謇。(2)影响:宣告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言之有理即可);图2:发式由长辩变成短发(答出“剪发解”也可)图3:称呼由“老爷”“大人”变成“先生”,(答出“改称呼“也可)。(3)《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
(4)积极进取,刻苦钻研,热爱祖国,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辛亥革命冲击和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马关条约》后,清政府被迫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激发了民间兴办实业的热潮。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民族企业,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最美司机”应是张誉。
(2)依据图1中一把斧头辟向帝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图2反映了清末民初人们在“剪发辫”,图3反映了清末民初人们在称呼方面由“老爷”“大人”变成“先生”。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激发了各行各业人民的爱国热情,人民音乐家聂耳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都为抗战做出了贡献。(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企业家还是音乐家,他们都通过不同的途径为国效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积极进取,刻苦钻研,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