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7.《兼爱》名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7.《兼爱》名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4 14:1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兼爱》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礼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名句名篇默写 2.论述类文本阅读3.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翻译 4.作文审题立意,提炼观点 5.作文理性思辨与论证表达
第6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庄子》
第7课 兼爱/《墨子》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结构、内容
“兼爱”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脱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墨子寻求世乱的根源,将它归结为一种自私的爱,即自爱而不相爱。因而墨子对症下药,指出消除这些混乱的灵丹妙药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视人国若其国”“视人家若其家”“视人身若其身”。如果这样,就能出现墨子所向往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太平世界。
《兼爱》应该是墨子讲学的记录。就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层次而言,它不愧是当时的杰作。墨子力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因此,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不避絮叨。这种絮叨有时候令人生厌,可是在先素诸子中倒也自成一格,给读者一种别开生面的阅读体会。周作人曾引用钱振锽《名山小言》中的一段话,说:“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墨子》中有《兼爱》三篇,本课所选文章出自《兼爱上》,阐述了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墨子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必要性,然后对症下药,指出治乱的灵丹妙药是“兼相爱、交相利”,并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兼相爱、交相利”和实施“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重要性,呼吁圣人要以禁止互相仇恨而劝导相爱的方法来治理国家。
二、总体写作特色
1.平实质朴少文采,但其中流露出的伟大的智慧和崇高的救世精神,却震撼人心。
2.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
3.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
三、教学优势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儒墨两家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儒家文化属于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上层社会文化,而墨家文化属于为大众服务的下层平民文化。当我们今天倡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人民幸福”的时候,研究墨子“兼爱”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对提升学生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其重要的意义。
【学情整体分析】
《兼爱》突出展现了墨子的核心思想——兼爱,同时也是墨子社会伦理思想的集中展现,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引导高中生掌握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进一步了解墨子其人其事,进而探究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为当代所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鉴于高二的学生已经有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并且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言知识,所以在设计教学时紧紧抓住“兼爱”来解决,授课时设计三个问题贯穿全文:何谓兼爱、如何施行兼爱、实施兼爱后的意义。利用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而在处理难字词、特殊句式时,则采用分组讨论和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
最后通过学习此文,达到体悟先贤朴素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对现实进行思考,这才是教学的意义所在。最后设计的课堂活动,则是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运用课堂所学去思考身边的问题:为什么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什么偷猎行为屡禁不止?为什么国家纷争不断甚至大动干戈?为什么现代人与人之间会有隔膜……教育的意义就是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思想受到触动,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师生在课上都能有所思有所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名句或作者、背景导入。
2.整理字词,疏通文意——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
3.分析内容,体会思想——厘清思路,领悟作者思想。
二、教学目标设计
1.在文字层面,掌握文言词语词义推断方式。
2.在文章层面,理解墨子“兼爱”的主张并感知墨子说理的严密逻辑。
3.在文化层面,思考墨子“兼爱”思想对当代的启示,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借鉴。
三、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选择性必修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1.不能太过拘泥于字词的讲解应侧重整合意识,归纳意识,方法指导。
2.重视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
3.传承经典,联系现实运用,树立古为今用的思想。
四、教学方法建议
探究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讨论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墨子“兼爱”的主张并感知墨子说理的严密逻辑。
难点:
思考墨子“兼爱”思想的当代意义,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本课目标和核心素养落实
语文核心素养和本课目标对照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与语感 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
整合与语理 归纳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
交流与语境 掌握文言词语词义推断方式
思维发展与提升 直觉与灵感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阅读的语感
联想与想象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实证与推理 理解墨子“兼爱”的主张并感知墨子说理的逻辑严密
批判与发现 思考墨子“兼爱”思想对当代的启示,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借鉴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验与感悟 欣赏诸子散文的人生审美取向,欣赏诸子论说风格的精妙之处
欣赏与评价 墨子文章的写作特色
表现与创新 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意识与态度 了解墨子学说的思想内涵,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选择与继承 学习墨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
包容与借鉴 对个体人生的处境有所认知,融会贯通各家的思想,应对人生困境
关注与参与 关注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参与文化生活
八、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师:本课的标题是“兼爱”,那么我们不妨先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爱”字的含义。
此时老师呈现PPT课件
【多媒体展示】
学过的“爱”字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疼爱 (《师说》)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通“薆”,隐蔽,隐藏 (《静女》)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吝惜,舍不得 (《六国论》)
师:其实这三种“爱”的含义,也基本上代表了古人对“爱”的理解,那么墨子笔下的“兼爱”中的“爱”又指的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教学策略:比较新颖的导入方式是从题目“兼爱”中的“爱”字出发,另外两个相对常规的导入方式分别是从墨子的简介和“兼爱”思想产生的背景出发。这里要强调两个点,一是墨家思想与儒家是对立的,二是墨子的“八字主张”。介绍写作背景,挖掘“兼爱”思想生发的历史土壤。
导入语二:
墨子,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他的认识和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导入语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微、诸侯争霸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
设计意图:导入语一很新颖,以“爱”为线索将旧知与新知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对“爱”的理解,进而引发对“兼爱”中“爱”的思考。导入语二和三比较常规,三种导入语都是为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
二、教学精讲
步骤一、观看视频,走进墨子
教师放映易中天在《百家讲坛》栏目做的节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四部,“儒墨之争”其三,“墨子的药方”。
观看后,教师为大家呈现一个关于墨子的小故事,故事文本印发全体同学,随机抽取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读这个小故事。
故事原文如下:
墨子止战
战国时期,有一次,楚国要攻打宋国,公输班为楚国专门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作攻城之用。墨子得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去见楚王。墨子说:“打仗必须要有把握才能动手,您觉得有必胜的把握吗?”楚王说:“公输班已经造好攻城的云梯了,破城而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墨子说:“那么我制作守城的设备,让公输班试试看。”公输班多次使用不同的方法攻城,但每一次都被墨子制作的设备挡住了。公输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的计策还绰绰有余。公输班不肯认输,对墨子说:“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楚王听不懂,问墨子是什么意思。墨子说:“公输班是想杀害我。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了。”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
老师引导:墨子止战,即停止诸侯国间的相互攻伐,传递出了墨子的核心思想之一——非攻。
教学策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在步骤一就插入一段视频和一则故事,以别样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墨子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告别以往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方式,以别样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墨子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对墨子思想的探索动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想要学习这篇课文,提升学生实证与推理、意识与态度的学科素养,培育领会理解、内化完善的学科能力。
步骤二、自主学习,扫清障碍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并初步理解课文。
同桌相互听读课文,纠正读音。
点名读课文,要求读音、断句不出错。
【多媒体展示】
读音纠偏
加点字 读音
焉 yān
兼 jiān
譬 pì
恶 wū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小组成员相互解决难懂的字、词、句。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点拨学生不能解决的词、句的翻译,强调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策略:
先是让学生以相互帮助的形式解决读音、断句和翻译问题,老师只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加以指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
通假字、古今异义
通假字:
1.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
2.故不孝不慈亡(亡,同“无”)
3.故盗贼有亡(有,同“又”)
古今异义:
起不相爱(古义:互相亲爱、友好。今义:互相爱慕)
【多媒体展示】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焉、其、爱
焉能治之(连词,于是)
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盗爱其室(代词,自己的)
其孰能讥之乎(疑问副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诸侯各爱其国(动词,爱护)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
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清理阅读障碍,初步领会文意,这项任务的完成大部分要靠学生自己,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2.解决问题能力。读音的纠正、断句、翻译课文,搞懂某些字、词、句,都交由学生自己解决或者与同学合作解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
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1.形容词的活用
父之不慈子(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
名词的活用
谁贼(名词用作动词,劫夺财物)
2.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此所谓乱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父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父爱自也”)
兄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兄爱自也”)
君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君爱自也”)
老师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本课阐述了墨子“天下兼相爱则治”的思想主张。文章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从正面指出治乱的灵丹妙药是“兼相爱”,并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兼相爱”和实施“兼相爱”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的重要性,最后告诫人们“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设计,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注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以提升学生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的素养,增强其信息提取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步骤三、小组讨论,披文入情
教师提出四个问题,分别安排给四个小组,同学们充分讨论以后,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回答情况做适当的点拨。
1.如何理解“兼相爱”?
明确
“兼相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全体的、无差别的爱,与孔子所谓“爱人”的主张有所不同。
2.文章第一段是如何说理的?
明确
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作者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以此来引起下文。
【多媒体展示】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处,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
3.墨子说:“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那么他是如何分析产生这种混乱的原因的?
明确
墨子从彼此两方面进行分析,君自爱不爱臣,臣自爱不爱君;父自爱不爱子,子自爱不爱父;兄自爱不爱弟,弟自爱不爱兄。这种“利己”“亏他”的现象,都是因不相爱引起的。“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即使是小偷、强盗也是这样的,偷盗别人的家来使自己家得利。以至于“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天下的混乱,全部都在这里了。损人利己是天下混乱的总根源。
4.既然墨子认为“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那么他提出了怎样的方法来解决“乱”?本文又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
“兼相爱”是治理社会混乱的良方。
他说:“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如果让天下人都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顺的人吗?用反问句来作肯定的回答。“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臣子对君王父兄孝顺,君王父兄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其身,就不会出现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乱,甚至连小偷强盗也会没有了,像这样天下就能得到治理。“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所以墨子说:不能不劝人彼此相爱,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策略:
1.设活动、深探究。教师准备好问题,抛给同学们,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分析概括、领会理解的能力,培育交流与语境、实证与推理的素养。
2.活动学习。运用问题设疑激趣,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活动形式来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内容理解的重点;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领会理解能力。教师精心准备好的问题,可以更高效率地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提升学生信息提取、分析概括和领会理解的能力。
设计意图:以小组探究的方式疏通文意、厘清思路,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墨子的思想学说,培养其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励其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其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的素养。
步骤四、拓展延伸,内化完善
相比步骤三,步骤四的问题更加深入,依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
1.墨子的《兼爱》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
【多媒体展示】
赏析艺术特色
1.在说理方面,逻辑严密,论辩一气呵成,富有说服力。
(1)有很强的逻辑性。
(2)层层推理,正反对比。
2.在语言方面,文风质朴,不重文采。就近取譬,至为浅近,重在以理服人。
2.孟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究竟有什么区别?
明确
(1)儒家“仁”的核心价值——强调“忠孝”,人与人之间要有贵贱尊卑之分。《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说,对于万物,只需要爱惜,但不需要用仁德对待。对于老百姓呢,只需要仁德,但不需要亲爱。所以孟子的仁爱是有等级的,有先后次序的,并不是平等无差别的爱。
(2)墨家“兼爱”的核心价值——倡导博爱,人与人之间没有贵贱尊卑之分。墨子直接把别人的国家看成自己的国家,把别人的亲人看成自己的亲人,把别人看成自己。爱自己多少,就要爱别人多少;爱自己父母多少,就要爱别人父母多少,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分毫不差。这就是“兼爱”。墨子的兼爱实际上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相互关爱,团结互助,没有怨恨,没有矛盾,没有战争,这也正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3.“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灵丹妙药,它对当时的社会有效吗?
明确
由于墨家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所以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社会难以施行,且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而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4.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初步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那么继承墨子“兼爱”思想,对于我们现今社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明确
虽然墨子把“天下之人皆相爱”这种超阶级的兼爱主张当作普遍的社会法则,这在阶级社会里是脱离现实、无从实现的天真幻想。但是他提倡的兼相爱交相利、互助共赢的兼爱精神,是现今社会所急需的。
教学策略:老师的教学智慧在于引导,在于“搭梯子,找支点”,本步骤中教师只是在课前为同学们准备更加深入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任务全权交给学生,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细致入微地梳理文章思路之后,再从整体上提出问题,指导探究。旨在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艺术价值,提升学生思辨力,更加深入地理解墨子的学说,提高分析概括、领会理解的能力,培育交流与语境、实证与推理的素养。
步骤五、类文阅读,拓展训练
类文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梅执礼,字和胜。大司成强渊明贤其人,为宰相言,相以未尝识面为慊。执礼闻之曰:“以人言而得,必以人言而失,吾求在我者而已。”卒不往谒。历军器、鸿胪丞,比部员外郎。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孟昌龄居郓质人屋,当赎不肯与,而请中旨夺之;内侍张佑董葺太庙,僭求赏:皆驳奏弗行。迁礼部侍郎。素与王黼善,黼尝置酒其第,夸示园池妓妾之盛,有骄色。执礼曰:“公为宰相,当与天下同忧乐。今方腊流毒吴地,疮痍未息,是岂歌舞宴乐时乎?”退又戒之以诗。黼愧怒。明年,徙滁州,时赋盐亏额,滁亦苦抑配。执礼曰:“郡不能当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请于朝,诏损二十万,滁人德之。钦宗立,改户部。方军兴,调度不足,执礼请以禁内钱隶有司,凡六宫黄门持中批诣部取钱,而封识不用玺,既悟其失,复取之。执礼奏审,诏责典宝夫人而杖黄门。金人围京都,执礼劝帝亲征,而请太上帝后、皇后、太子皆出避,用事者沮之。洎失守,金人质天子,邀金帛以数百千万计,曰:“和议已定,但所需满数,则奉天子还阙。”执礼与同列哀民力已困,相与谋曰:“金人所欲无艺极,虽铜铁亦不能给。”而宦者挟宿怨语金帅曰:“城中七百万户,所取未百一,但许民持金银换粟麦,当有出者。”已而果然。酋怒,责之,对曰:“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顾比屋枵空,亡以塞命耳。”酋益怒,先取其副,各杖之百。执礼等犹为之请,俄遣还,将及门,呼下马挝杀之,而枭其首,时靖康二年二月也。是日,天宇昼冥,士庶皆陨涕愤叹。死时,年四十九。
(选自《宋史·梅执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B.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C.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D.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明确
首先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大体理解所断语句的意思;然后再抓住一些标志逐项排除。“有……者”为定语后置句,是“苑吏”的定语,其间不能断开,应在“者”后停顿,排除A、C两项;“长贰”在文中意为“比部长官副长官”,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项。故选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土地、赋税及户籍等事宜。
B.禁内,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宫禁,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作此称。
C.六宫,本义是指古代皇后的寝宫,所以后世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
D.士庶,士人和庶民。泛指百姓。古时将人的社会地位简单可分为四种:公、卿、士、庶。
明确
“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故选C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执礼不媚权贵,守正不阿。有人把他推荐给宰相,但他不去拜谒;在任中书舍人、给事中时,他驳回了孟昌龄、张佑等人的不合理请求。
B.梅执礼与天下同忧乐,关心百姓。在王黼摆设酒宴向人炫耀自己的园池妓妾时,他认为国家有难,不应歌舞宴乐;他因滁州盐赋过重请示朝廷,朝廷下诏命减少了滁州盐赋,滁州人民很感激他。
C.梅执礼忠于职守,精于治理。他主张宫内财务由相关部门管理,有个小黄门取钱用的加标记的封缄上没有盖玺印,他上奏审查,诏命责罚了主管夫人和黄门。
D.梅执礼不畏金人,舍生取义。帝都失守,金人以天子为人质勒索金帛,他为百姓考虑没有答应,最后被恼羞成怒的金人杀害。
明确
C项,根据文意可知,诏命责罚了管理印玺的夫人,而杖打了那位黄门。故选C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不能当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
(2)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
明确
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第一句的关键词及翻译:“当”,比;“乃”,但;“堪”,承受。第二句的关键词及翻译:“蒙尘”,蒙受诟辱;“致死”,竭尽全力效死;“不计”,在所不辞。故(1)应译为:这里还比不上苏、杭一个县,但食盐赋税却比粟粮赋税多数倍,百姓怎么能承受?故(2)应译为:天子蒙受诟辱,臣民都甘愿竭尽全力效死(相救),就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可是哪里有金帛啊?
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分步落实。通过高考真题的训练,加强学生对文言的积累。命题从断句、文化常识、内容理解到句子翻译,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分步落实。
2.领会理解能力。类文阅读综合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考查内容由浅入深,提升学生观察记忆、分析概括和领会理解的能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立足高考,从信息提取、分析概括几个方面考查、训练实用性阅读能力。这个过程可以提升学生整合与语理、批判与发现的学科素养。
三、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通过合理严谨的板书设计,展示本课的重,点知识体系,把握内在的逻辑关系,清晰地展示了墨子“兼爱”学说的产生思路,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感知记忆。
1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