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7. 《兼爱》名师教学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7. 《兼爱》名师教学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4 14:2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兼爱》
观看视频,走进墨子
自主学习,扫清障碍
导入
01
02
03
目录
小组讨论,披文入情
04
拓展延伸,内化完善
05
类文阅读,拓展训练
06
在文字层面,掌握文言词语词义推断方式。
教学目标
在文章层面,理解墨子“兼爱”的主张并感知墨子说理的严密逻辑。
在文化层面,思考墨子“兼爱”思想对当代的启示,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借鉴。
导入
本课的标题是“兼爱”,那么我们不妨先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爱”字的含义。
学过的“爱”字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疼爱
(《师说》)
通“薆”,隐蔽,隐藏
(《静女》)
吝惜,舍不得
(《六国论》)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其实这三种“爱”的含义,也基本上代表了古人对“爱”的理解,那么墨子笔下的“兼爱”中的“爱”又指的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名翟
鲁人,一说宋人
战国初期思想家
曾为宋国大夫
墨子
导入
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他的认识和观点是唯物的。
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
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微、诸侯争霸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
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
观看视频 走进墨子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四部,“儒墨之争”其三,“墨子的药方”
故事原文
墨子止战
战国时期,有一次,楚国要攻打宋国,公输班为楚国专门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作攻城之用。墨子得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去见楚王。墨子说:“打仗必须要有把握才能动手,您觉得有必胜的把握吗?”楚王说:“公输班已经造好攻城的云梯了,破城而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墨子说:“那么我制作守城的设备,让公输班试试看。”公输班多次使用不同的方法攻城,但每一次都被墨子制作的设备挡住了。
公输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的计策还绰绰有余。公输班不肯认输,对墨子说:“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楚王听不懂,问墨子是什么意思。墨子说:“公输班是想杀害我。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了。”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
墨子止战
即停止诸侯国间的相互攻伐
传递出了墨子的核心思想之一
非攻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并初步理解课文。
同桌相互听读课文,纠正读音。
读课文,读音、断句不出错。
自主学习 扫清障碍
读音纠偏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加点字
读音
yān




jiān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小组成员相互解决难懂的字、词、句。
通假字、古今异义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通假字
当,同“尝”,尝试
当察乱何自起
故不孝不慈亡
亡,同“无”
故盗贼有亡
有,同“又”
古今异义
起不相爱
古义:互相亲爱、友好。
今义:互相爱慕
一词多义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焉能治之
连词,于是
风雨兴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
焉、其、爱
焉用亡郑以陪邻
盗爱其室
其孰能讥之乎
诸侯各爱其国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疑问副词,为什么
代词,自己的
疑问副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动词,爱护
动词,吝惜
词类活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父之不慈子
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
形容词的活用
名词的活用
谁贼
名词用作动词,劫夺财物
特殊句式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者也,表示判断
此所谓乱也
……也,表示判断
倒装句
父自爱也
此所谓乱也
君自爱也
宾语前置句,即“父爱自也”
宾语前置句,即“兄爱自也”
宾语前置句,即“君爱自也”
文章主要内容
本课阐述了墨子“天下兼相爱则治”的思想主张。
文章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的症结
然后对症下药,从正面指出治乱的灵丹妙药是“兼相爱”,并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兼相爱”和实施“兼相爱”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的重要性
最后告诫人们“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小组讨论 披文入情
1.如何理解“兼相爱”?
“兼相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全体的、无差别的爱,与孔子所谓“爱人”的主张有所不同。
2.文章第一段是如何说理的?
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作者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以此来引起下文。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处,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
3.墨子说:“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那么他是
如何分析产生这种混乱的原因的?
墨子从彼此两方面进行分析
君自爱不爱臣,
臣自爱不爱君;
父自爱不爱子,
子自爱不爱父;
兄自爱不爱弟,
弟自爱不爱兄。
这种“利己”“亏他”的现象,都是因不相爱引起的。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即使是小偷、强盗也是这样的,偷盗别人的家来使自己家得利。
天下的混乱,全部都在这里了。损人利己是天下混乱的总根源。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以至于
4.既然墨子认为“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那么他提出了怎样的方法来解决“乱”?本文又是如何论证的?
他说:“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兼相爱”是治理社会混乱的良方。
如果让天下人都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顺的人吗?
用反问句来作肯定的回答。
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其身,就不会出现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的情况;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
也就不会出现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乱,甚至连小偷强盗也会没有了,像这样天下就能得到治理。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所以墨子说:不能不劝人彼此相爱,就是这个道理。
拓展延伸 内化完善
1.墨子的《兼爱》有哪些艺术特色?
在说理方面
逻辑严密,论辩一气呵成,富有说服力。
有很强的逻辑性。
层层推理,正反对比。
在语言方面
文风质朴,不重文采。就近取譬,至为浅近,重在以理服人。
2.孟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究竟有什么区别?
仁爱
兼爱
(1)儒家“仁”的核心价值——强调“忠孝”,人与人之间要有贵贱尊卑之分。
《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说,对于万物,只需要爱惜,但不需要用仁德对待。对于老百姓呢,只需要仁德,但不需要亲爱。所以孟子的仁爱是有等级的,有先后次序的,并不是平等无差别的爱。
(2)墨家“兼爱”的核心价值——倡导博爱,人与人之间没有贵贱尊卑之分。
墨子直接把别人的国家看成自己的国家,把别人的亲人看成自己的亲人,把别人看成自己。爱自己多少,就要爱别人多少;爱自己父母多少,就要爱别人父母多少,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分毫不差。这就是“兼爱”。墨子的兼爱实际上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相互关爱,团结互助,没有怨恨,没有矛盾,没有战争,这也正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3.“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灵丹妙药,它对当时的社会有效吗?
由于墨家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所以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社会难以施行,且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而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4.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初步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那么继承墨子“兼爱”思想,对于我们现今社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虽然墨子把“天下之人皆相爱”这种超阶级的兼爱主张当作普遍的社会法则,这在阶级社会里是脱离现实、无从实现的天真幻想。但是他提倡的兼相爱交相利、互助共赢的兼爱精神,是现今社会所急需的。
类文阅读 拓展训练
类文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梅执礼,字和胜。大司成强渊明贤其人,为宰相言,相以未尝识面为慊。执礼闻之曰:“以人言而得,必以人言而失,吾求在我者而已。”卒不往谒。历军器、鸿胪丞,比部员外郎。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煮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孟昌龄居郓质人屋,当赎不肯与,而请中旨夺之;内侍张佑董葺太庙,僭求赏:皆驳奏弗行。迁礼部侍郎。素与王黼善,黼尝置酒其第,夸示园池妓妾之盛,有骄色。执礼曰:“公为宰相,当与天下同忧乐。今方腊流毒吴地,疮痍未息,是岂歌舞宴乐时乎?”退又
戒之以诗。黼愧怒。明年,徙滁州,时赋盐亏额,滁亦苦抑配。执礼曰:“郡不能当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请于朝,诏损二十万,滁人德之。钦宗立,改户部。方军兴,调度不足,执礼请以禁内钱隶有司,凡六宫黄门持中批诣部取钱,而封识不用玺,既悟其失,复取之。执礼奏审,诏责典宝夫人而杖黄门。金人围京都,执礼劝帝亲征,而请太上帝后、皇后、太子皆出避,用事者沮之。洎失守,金人质天子,邀金帛以数百千万计,曰:“和议已定,但所需满数,则奉天子还阙。”执礼与同列哀民力已困,相与谋曰:“金人所欲无艺极,虽铜铁亦不能给。”而宦者挟
宿怨语金帅曰:“城中七百万户,所取未百一,但许民持金银换粟麦,当有出者。”已而果然。酋怒,责之,对曰:“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顾比屋枵空,亡以塞命耳。”酋益怒,先取其副,各杖之百。执礼等犹为之请,俄遣还,将及门,呼下马挝杀之,而枭其首,时靖康二年二月也。是日,天宇昼冥,士庶皆陨涕愤叹。死时,年四十九。
(选自《宋史·梅执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B.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C.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D.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首先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大体理解所断语句的意思;然后再抓住一些标志逐项排除。“有……者”为定语后置句,是“苑吏”的定语,其间不能断开,应在“者”后停顿,排除A、C两项;“长贰”在文中意为“比部长官副长官”,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解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土地、赋税及户籍等事宜。
B.禁内,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宫禁,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作此称。
C.六宫,本义是指古代皇后的寝宫,所以后世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
D.士庶,士人和庶民。泛指百姓。古时将人的社会地位简单可分为四种:公、卿、士、庶。
“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故选C项。
答案解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执礼不媚权贵,守正不阿。有人把他推荐给宰相,但他不去拜谒;在任中书舍人、给事中时,他驳回了孟昌龄、张佑等人的不合理请求。
B.梅执礼与天下同忧乐,关心百姓。在王黼摆设酒宴向人炫耀自己的园池妓妾时,他认为国家有难,不应歌舞宴乐;他因滁州盐赋过重请示朝廷,朝廷下诏命减少了滁州盐赋,滁州人民很感激他。
C.梅执礼忠于职守,精于治理。他主张宫内财务由相关部门管理,有个小黄门取钱用的加标记的封缄上没有盖玺印,他上奏审查,诏命责罚了主管夫人和黄门。
D.梅执礼不畏金人,舍生取义。帝都失守,金人以天子为人质勒索金帛,他为百姓考虑没有答应,最后被恼羞成怒的金人杀害。
C项,根据文意可知,诏命责罚了管理印玺的夫人,而杖打了那位黄门。故选C项。
答案解析:
(1)郡不能当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
(2)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解析:
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第一句的关键词及翻译:“当”,比;“乃”,但;“堪”,承受。第二句的关键词及
翻译:“蒙尘”,蒙受诟辱;“致死”,竭尽全力效死;“不计”,在所不辞。故(1)应译为:这里还比不上苏、杭一个县,但食盐赋税却比粟粮赋税多数倍,百姓怎么能承受?故(2)应译为:天子蒙受诟辱,臣民都甘愿竭尽全力效死(相救),就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可是哪里有金帛啊?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