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4 10:0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国家的拐点
【唯物史观】 概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拨乱反正、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理解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概述“一国两制”方针收回香港、澳门及处理两岸关系的实践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976年1月19日,邓小平的头像首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却显得黯淡、阴郁。封面左下角写着:“周恩来的继承人:邓小平”,右上角的标题则是:《中国:朋友还是敌人》。
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标题为《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内文:“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
导入新课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目 录
一、知识结构梳理
二、关键问题解析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进程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三、探究拓展巩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发展之困——两个凡是
破解困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伟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对内改革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香港、澳门回归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对外开放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知往鉴来和八二宪法
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一、知识结构梳理
时空坐标
二、关键问题解析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场
发展之困
经济体制 僵化
思想观念 僵化

国企发展 难
国家财政 难
百姓生活 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发展之困
材料1 地方政府、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统一供应、价格统一规定、人事统一安排、工资统一定级、财政统收统支等,都像绳索捆绑得企业无法动弹。以至于出现了“修个厕所都要打报告审批”、销售的火柴要涨价两分钱需要层层上报至省委常委会讨论决定。
——《激荡三十年》
困境之一:经济体制僵化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发展之困
材料2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两厂仅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的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
问题2:依据材料1-8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中国发展的困境。
文革结束之后,人们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但是,实践发展却步履维艰。
材料3 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执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遵循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胜利;什么时候。离开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失败,就受挫折。……让我们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更加自觉的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摘自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
、《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
困境之二:思想观念僵化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发展之困
揭批“四人帮”运动受到“两个凡是”方针的限制;平反冤假错案,一遇到毛泽东批准的、定了的案子,便不准触动;在科学、教育、文化领域进行拨乱反正,也有人拿出毛泽东批过的文件进行阻挠。在生产上,混乱状况有所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比较快的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又发生急于求成的冒进倾向,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困境之三:国企发展难
大量国企处于亏损状态,劳动生产率只有美日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的1/30-1/50。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发展之困
材料5 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看到两台正在使用的机器。他惊奇地发现这两台机器一台生产于1887年,一台生产于1905年。日本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标签的年代写错了,一打听才知道这两台机器是清末张之洞从英国引入汉阳兵工厂的。
材料4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很多年后,他回忆说“欢迎我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缺乏活力 技术落后
材料6 国营企业效益日趋下降也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困难。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一五”时期为11.0%,“二五”时期为0.2%,1963~1965年为14.7%,“三五”时期为7.0%,“四五”时期为4.2%。1974年、1976两年为负增长,出现了“大跃进”以来第二个财政困难时期。从财政角度看,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资支持国有企业发展的老模式已经到了它的极限。
----参见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3)》
困境之四:国家财政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发展之困
材料7 几年来,国民经济增长缓慢,工业生产1974年、1976年停滞不前,1976年只增长了0.6%,钢产量倒退5年,财政连续三年出现赤字。
——薛暮桥《对计划管理体制的一点意见》1979年
材料8 据当时的资料,至少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许多农民甚至处在赤贫状况。这种境况,令许多直接接触农民的官员深感愧疚和焦虑。如安徽省全省28万个生产队中,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25%的生产队在40元以下。这意味着,安徽省4000万农村人口中有3500万以上的人吃不饱肚子!
----李向前:《旧话新题:关于中国改革起源的几点研究》
困境之五:百姓生活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发展之困
材料9 城市居民的生活虽然有国家保障,但职工工资20年没有上涨,生活消费品凭票购买,住房严重紧缺,上千万知识青年、下放干部、知识分子和其他城市下放人员要求回城,全国城镇有两千万人等待就业,等等。
----《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9年4月5日)
邓小平在信中指出:在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的时候,我曾向中央用书面表达我内心的悲痛和深切的悼念。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高举和捍卫这面光辉伟大的旗帜,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2.破解困局
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致中共中央的信
问题3:概括邓小平这封信的核心观点。
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
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材料10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
1854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2.破解困局
问题4:邓小平的信与光明日报社论中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有何相同之处?
都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实事求是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一、真理是客观的,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二、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新的理论概括是否正确,只能用实践来检验。
三、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无例外地、永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人们的认识可能犯错误,凡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不符合实际的东西,就应当改变,不应再坚持。
四、凡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一、文章是错误的,新华社不应该转播,《人民日报》也不应该刊载;
二、文章割裂了毛主席《实践论》的思想,只强调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受实践检验,而没有充分说明理论是实践的概括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而观点是片面的,理论上是错误的;
三、文章实际上是提倡怀疑一切,是严重的理论错误;
四、文章的基本倾向是要修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干部和群众引向争论毛泽东思想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要修改上去。
作用: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左”的错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先导。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2.破解困局
材料11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他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12 综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大发展都伴随着思想的解放,每一次的思想解放都促进和推动了发展。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变和飞跃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
——李丹凤《1978年解放思想对新世纪继续解放思想的启示》摘要
问题5:联系1978年前后的事实说明“思想解放”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两个凡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
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3.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18)
主要内容
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工作
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组织路线: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以邓小平
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伟大决策: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人民日报》刊载《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
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问题6:依据教材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4.平反冤假错案、拨乱反正
材料13 中国改革的真正起点,恰恰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一是人的政治解放,就是全面平反历史错案,解决各领域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是人的思想解放,就是对历史的全面反思和总结。 ——萧冬连《探路之役》
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表现:
①“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
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
②受到打击、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
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③纠正错划右派的案件,摘掉地主
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
投诚人员落实政策;
④将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
⑤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
(1)内容: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
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5.知往鉴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
材料14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
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6.1982年宪法
材料15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16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问题7:1982年《宪法》在结构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有何意义?思考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参考答案: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放在“国家机构” 之前;体现了国家机构是根据人民的授权;表明了我国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吸取了文化的革命的教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议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关键问题解析
(二)改革开放进程
二、改革开放进程
材料17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使每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对内改革
问题6:依据教材及所学概括
对内改革的历程。
第一阶段:1978—1984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第二阶段:1984—1992年,
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城乡要素流动;
第三阶段:1992年以来,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推进深化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材料19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而现行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恰恰集中表现为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10)
材料18 “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
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对内改革
问题7:依据材料及所学,概括农村、城市改革共同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并推测
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简政放权,增强活力
农村: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
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城市: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了企
业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进程
2.对外开放
1978年3月,邓小平又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3月18日)
问题8:依据材料20及所学知识,
概括对外开放的历程。
第一阶段:1978至1991年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
探索开放阶段;
第二阶段:1992-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
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
第三阶段:2001年12月11日,我国的对外开放……
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材料20 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91年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
……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1980年5月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到80年代末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
第二阶段:1992-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思想……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
第三阶段: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从此,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市场,转变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市场;……这些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是全面的、深远的。
——摘编自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对外开放三十年的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2008年12月18日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基本路线
1992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二、改革开放进程
3.理论不断创新
1978年—201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单位:亿元)
二、改革开放进程
4.数据看沧桑
二、关键问题解析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香港:
①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香港岛;
②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
③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2)澳门:1557年后,葡萄牙殖民者开始长期占据。
1.问题由来
(3)台湾问题由来
??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形成过程: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
式统一祖国;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内涵:前提是“一个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
本主义制度。
2.理论形成
3.实践检验①1997年7月香港回归; ②1999年12月澳门回归;
③两岸关系的发展
A.从内战状态到和平状态:1979年,大陆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开
创两岸关系新局面。 B.从长期隔绝到互相交往:1987年,台湾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进行经济文
化交流。 C.从民间交往到半民半官交往: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
基金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D.1993年4月,新加坡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E.2005年3月,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F.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
人的首次会面。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王毅外长谈台湾问题
三、探究拓展巩固
画面说明:
画面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左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右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
1985年9月23日美国《时代》周刊
探究一:《时代》周刊说“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21
材料22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南方讲话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
探究二: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标准是什么?他认为下一步
应该如何去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一国两制”
与祖国统一大业
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
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扩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内
改革
对外
开放
理论突破(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
设立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000年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一国两制”的提出 ——伟大的构想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光明的前景
香港、澳门的回归 ——成功的实践
课堂小结
1.(2021·全国甲卷高考·31)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2.(2020·全国Ⅱ卷高考·31)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高考试题练兵
B
B
3.(2020·全国Ⅲ卷高考·31)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4.(2021·山东高考·9)《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
A.中国人民 侵略 中国 美帝国主义
B.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先进
C.技术 现代化 先进 科学
D.开放 稳定 企业 改革
A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