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百家争鸣》单元群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百家争鸣》单元群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4 14:4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百家争鸣》单元群文阅读
文本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幾,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宝贵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讲:“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境界。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观。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和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抗疫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B.“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
C.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成就了勇士,使得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
D.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和挑战的硬核力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B.真正的勇者要心系道义,坚守道义,并把困境当作机遇,在困境中修炼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
C.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了“勇者不惧”的大勇。
D.材料三第三段借用名言,论证了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3.下列表述分别与材料一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相符的一项是(3分)( )
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民族精神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6分)
文本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
荆培运
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但无论“仁”“和”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内核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对理论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
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遗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清单。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世。
对己对人对社会“尽责任”这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不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那些“先王”“先贤”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是“责任意识”的绝佳体现。尧舜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被孔子视为不可超越的标杆。大禹治水,非常辛苦,其实他完全可以弄条“方舟”,只给自己喜欢的人发船票,一走了之。孔子对大禹也“无间然”,没什么可批评的了,因为他尽了作为君主的那份责任。
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思想,是“责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不爱家的人,很难说他能爱国。长期以来,自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解放”,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家庭观念。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被抛弃,信仰大厦崩塌,导致了三百年战乱。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围绕它形成的责任文化与家国情怀,依然是现实社会重要的支点和动能。
(有删改)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于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仁”“和”或“中庸”的说法均有失片面,其真正内核应为“责任”。
B.儒家看重“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与此高定位匹配的是儒家对待“人生”设计的严肃态度。
C.就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作用而言,儒家认为“礼”的教化作用是对刑法等硬性制度的有效辅助、有益补充。
D.现存的能供我们研究儒家“礼”的典籍并不多,《礼记》一书至少能让我们知晓“礼”的底线。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基于人性具有复杂性这一前提,文章探讨了儒家的“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B.文章指出需从社会性和动物性两个角度理解人,并就二者的价值取向进行论述。
C.文章以“尧舜”“大禹”为例,使用例证法对儒家思想本质的来源进行了揭示。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逐层深入地阐述了对儒家思想本质的深刻见解。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思想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于它具有其他思想所没有的人性化特征。
B.儒家“礼”的规矩十分详备,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
C.文中以一个“家”字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实则是对“责任”的进一步补充说明。
D.无论对个人修养还是对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都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文本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15分)
庄子,会飞翔的人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落光绿叶的枝条。看到挂在树权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儿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识别这个古文人和另一个古文人的差异,有时一些很小的差异也别想遮掩。在有了一段时间研读之后,诸家的语言特征就展示出来了。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笑后颇耐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那些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⑤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⑥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解的。那个时代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⑦我在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戴着镣铐在飞,他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那么的水天相接、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⑧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
⑨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
(有删改)
9.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作者眼中,庄子是“一只鸟”“一首诗”,因为庄子身上呈现的超乎常人的灵气深深吸引和打动了同样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作者。
B.文中大量列举庄子和屈原作品中的意象,既体现了作者对二人的熟悉和热爱,也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C.文中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写屈原及他的心灵飞翔,能够更好地衬托庄子精神上的自由境界,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本文充满意趣,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表及里的联想使人们对庄子的认识逐步深入,文章的主旨也得以深化。
10.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庄子和远行的鸟儿一样,善于飞翔。
(2)他的心灵戴着镣铐在飞。
11这篇散文的结尾段令人回味,请欣赏它的妙处。(6分)
文本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2分)
墨子,向帝国挑战的剑侠
鲍鹏山
终于,在大路的尽头,我们看到了一个独行的身影踟蹰而来。我们欣慰之余又不禁黯然神伤。再不是孔子那样的车辚辚马萧萧的浪漫之旅了,来者是一个独行客:他光着头,赤着脚,穿着粗短布的衣衫,面目黧黑,焦虑急切。他腰中的短剑与眼神中的坚毅,使我们心中一惊:这是一个侠客!
这就是墨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剑侠,最伟大的剑侠!
《淮南子》记载,墨子最初乃是儒家门徒,学孔子的思想。但越学越不对胃口,越学越觉得儒学不是那么回事。儒者的礼那么烦琐而不切用,儒者提倡的厚葬浪费财富而使人民贫穷,长期服丧伤害生命而妨碍正事,所以他背弃儒家了!他当了儒门的叛徒了!这一叛,非同小可,这不仅仅是叛出师门,而且是政治上的背叛。我们知道,儒家是热烈礼赞周王朝,维护周王朝的文化的,他既叛儒,当然也就背叛了周王朝,成了周王朝的叛臣逆子了!
墨子否定周王朝,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周文化的否定上。他的“兼爱”是反对“礼”的等级尊卑制度,“尚贤”是反对“亲亲”的贵族封建世袭制度。这两点实际上是周王朝政治运作与社会整合的主要环节。他的“节用”“节葬”“非乐”又是反对周王朝的文饰,这正是孔子所倾心向往的“郁郁乎文哉”的王朝风范。墨子认定:“俯仰周旋,威仪之礼,圣王弗为。”显然,制礼作乐的周公在墨子这里绝不是圣王了,以礼乐文化为特色的周王朝当然也就不是什么圣朝了。
墨子文章中,以“非”这种否定式为题的就有四个:《非儒》《非命》《非乐》《非攻》。除《非攻》是对一种社会现象进行否定外,其他三种都是对现存文化传统的否定。我们可以说,墨子是在对前代文化进行清理。他在对一个大帝国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大声说“不”!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撄虎须,犯众怒,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他的思想观点,既是批判的武器,也是武器的批判。通过对周王朝的文化批判以及对周王朝的文化进行批判,他建立了他的批判的文化——在这个意义上,他不愧是一个向帝国挑战的大剑侠。梁启超说:“古今中外哲人中,同情心之厚,义务观念之强,牺牲精神之富……墨子而已!”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墨子否定周王朝不仅表现在他对周文化的否定,更表现在他对传统王道观念的否定。
B.“向帝国挑战的剑侠”不仅说明了墨子敢于挑战权威,还表达了作者对墨子成为“周王朝的叛臣逆子”的肯定,暗含赞美之情。
C.“既是批判的武器,也是武器的批判”是说墨子的思想观点是对周王朝进行文化批判的武器,同时又对周王朝穷兵黩武、大肆攻伐进行了批判。
D.文章引用梁启超的话,目的是说明墨子富有同情心,富有牺牲精神,进一步深化了“剑侠”的内涵。结构上则照应了前文,收束全篇。
13.请简要阐释文章第一段中“我们欣慰之余又不禁黯然神伤”的含意。(4分)
14.文章第二段称墨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剑侠”,“最伟大”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群文探究
15.有人说,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无处不可寻觅到儒道这两种类型的影子。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
16.儒家与墨家在思想方面主要有哪些不同?联系以上材料并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17.高一时我们读过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他认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不是法治的社会,“克己复礼”是人最高的行为准则。而当下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信息互联互通,法治深入人心。于是,有些青年人就认为,只要不违犯法律,自己就可以率性而为,既无须“克己”,也无须“复礼”。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论述性文字。
答案
1.B “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的表述是“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
2.A 强加因果,材料二所举的孔子的事例表现了他面对危机的镇定和勇者无惧的品格,但并不能因为他有这种品格,而推导出“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这个结论,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3.B 解答本题,要紧扣材料一中所阐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内涵。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强调的是处于“穷”和“达”时的不同立场。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强调的是自强不息,老当益壮:“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的是包容。这两种观点分别与材料一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相符合。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强调的是要有远大抱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表现的是旷达乐观的情怀。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强调的是读书要持之以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推己及人
4.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②结构上,总体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从概念内涵、行为特点和培养方式三个层面对“勇者不惧”进行论证。③论证方法上,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④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刻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论点的提出方式、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等方面来思考。从论点的提出方式来看,材料二开篇提出“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的观点,开门见山。从论证结构来看,材料二首段提出总论点后,第2、3、4、5段分别以‘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为分论点进行论述,其中,第2段侧重于阐述“勇者不惧”的内涵,第3、4段侧重于阐述“勇者不惧”的行为特点,第5段侧重于阐述“勇者不惧”的培养方式。分论点之间层层深入,呈递进式结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材料二举孔子沉着冷静面对军队围困并以此遭遇为幸的事例,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材料二还引用了《礼记》《周易》中的言论,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最后一段将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以及“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进行类比,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这些论证方法的使用也使材料二的语言形象贴切,易于理解,深刻有力,令人信服。
5.(1)材料一: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
(2)材料二:主要论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尚勇精神。
(3)材料三:以抗疫为例,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及对当今中国发展的意义
解析:解答本题,要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每则材料的中心句、关键句进行归纳概括。第一则材料摘编自张岱年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主要论述的是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加以提炼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第二则材料的标题是“也说‘勇者不惧’”,从中可以看出该则材料重点是论述中华民族的“尚勇”精神的。第三则材料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抗疫力量》,主要是以抗疫为例,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弘扬和发展。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6.C “‘礼’的教化作用是对刑法等硬性制度的有效辅助、有益补充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可知,就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作用而言,“刑法等硬性制度”和“礼”同等重要,并无主次之分。
7.B “需从社会性和动物性两个角度理解人……”错误,根据原文“《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可知,文章强调的是从社会性的角度理解人。
8.D A.根据原文“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对理论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可知,选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另外,文中只是强调人性化是儒家思想最显著的特征,并没有说这种“人性化特征”是“其他思想所没有的”。B.“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表述绝对,根据原文“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世”可知,一般人如果能承担起了与自己的角色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世,也可以达到“礼”的要求。C.“是对‘责任’的进一步补充说明”错误,应为“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儒家思想本质的概括”,而非“补充说明”。
9.C “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能够更好地衬托庄子精神上的自由境界”理解错误,作者把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同庄子的作品进行比较,是为了衬托出庄子的作品语言和内容的诙谐幽默、洒脱自然的独特魅力,而不是为了“衬托庄子精神上的自由境界”。
10.(1)本句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摹了庄子的文章语言文采飞扬、想象丰富奇特的特点,也表现了庄子的人格精神:不受现实生活羁绊,充满浪漫情怀,自由不羁。
(2)本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屈原所描摹的自由瑰丽而梦幻的理想世界中附着其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沉重的现实压力的不自由的色彩。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句子所用的手法,然后要分析这种手法表达的内容,结合关键词语(如“飞翔”“镣铐”)的含义,从表层到深层把握句子内容,还要结合上下文中作者的解读来分析其深层含意。
11.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古人和今人的不同状态。表达了对以庄子、屈原为代表的古文人的浪漫的情调、张扬的个性、充满梦想的状态的景仰与缅怀,也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中人们思想情感浮躁的状态的叹惋和忧虑。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关键语段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题时,可以从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方面思考。从表达技巧上看,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如“现代的潮水”“遥远的梦影”等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将今人牵绊太多、难以飞翔的生活状态与古文人不受现实生活羁绊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从思想情感上看,“瑰丽诱人”“遥远的梦影”等表达了作者对以庄子、屈原为代表的古文人的浪漫的情调、张扬的个性、充满梦想的状态的景仰与缅怀,也流露出作者对现代社会中人们受现实牵绊太多的生活状态的惋惜和忧虑。
12.A “更表现在他对传统王道观念的否定”于文无据,原文强调的是“墨子否定周王朝,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周文化的否定上”。
13.此句是作者对墨子的出现发出的感喟。作者“欣慰”的是中国又出现了一位思想家,一位旧时代的反叛者;作者“黯然神伤”的是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墨子将要面临比孔子更为艰难的处境。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分析“欣慰”和“黯然神伤”的原因,墨子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否定周王朝的文化,时代需要这样的人,作者对墨子的出现感到“欣慰”:结合后文“再不是孔子那样的车辚辚马萧萧的浪漫之旅了,来者是一个独行客:他光着头,赤着脚,穿着粗短布的衣衫,面目黧黑,焦虑急切”可知,作者之所以又“黯然神伤”,是因为墨子是一个“独行客”,他的学说不能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他将面临艰难的处境
14.①背弃儒家;②成了周王朝的叛臣逆子:③对前代的文化进行清理。
解析:阅读文本可知,第二段“这就是墨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剑侠,最伟大的剑侠”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是墨子”承接上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剑侠,最伟大的剑侠”引出下文,所以本题答题区间在第3、4、5段,结合“所以他背弃儒家了”“我们知道,儒家是热烈礼赞周王朝,维护周王朝的文化的,他既叛儒,当然也就背叛了周王朝,成了周王朝的叛臣逆子了”可得出答案第①点和第②点;结合“墨子否定周王朝,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周文化的否定上”“我们可以说,墨子是在对前代文化进行清理”可得出答案第③点。
15.(示例)同意。如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他的诗歌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其沉郁顿挫的格调中饱含着忧患意识,在他身上便体现了儒家的入世思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名山大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在他身上便体现了道家的出世思想。
解析:解答此题,学生首先需要对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儒家的“入世”思想和道家的“出世”思想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座右铭。士子们若能谋得一官半职,则入世干政,致力于实现其“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为天下人谋福祉;一旦仕途失意,则往往去道家那里找安慰,回归自然,寻求内心的自由。结合以上分析,从自己熟悉的古代知识分子中选取相对应的人来答题即可。
16.(提示)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①“仁爱”与“兼爱”:②重礼与“非乐”:③对王道的态度;④对战争的态度;等等。
17.(提示)“克己复礼”指严格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返回到“礼”上。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礼”主要是指一些传统的道德规范,如孝、悌、忠、信等。写作时,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论证,要有理有据,可以尝试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14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