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名师单元教学评价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八佾(yì) 文质彬彬(bīn) 功亏一篑(guì) 遐迩闻名(ěr)
B.庶人(shù) 恻隐之心(cè) 矜功自伐(jīn) 起于累土(lěi)
C.掊击(pǒu) 瓠落难容(hù) 卖官鬻爵(yù) 父慈子孝(cí)
D.户牖(yǒu) 弄巧成拙(zhuó) 毂击肩摩(gǔ) 车船辐辏(còu)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要感受先秦诸子或庯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茁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方法的差异,领悟其妙处。
B.《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擅长借助寓言,婉曲达意C.本文阐述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繁,精僻隽永,要在诵读中加强对观点的理解。
D.审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字句,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推敲酌磨,提练归纳,把握命题者的意图。
3.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及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B.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C.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5.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B.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写出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例句 意义 用法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7.写出四个出自《〈论语〉十二章》的四字成语。
8.填写名句
(1)《论语》中强调君子内在修养和外在修饰不能偏废的名句“ , ”,也往往被用以阐释文艺学上“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礼记·大学》开宗明义,在开篇即提出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 , ”,这就是儒家所谓《大学》的“三纲”。
(3)《老子》“ , ; , ; , ; ”阐明了“大”由“小”积的道理,说明了要实现远大目标须重视细微。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3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墨子·兼爱上》)
9.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B.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亏:吃亏
C.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 家:家庭
D.犹有盜贼乎 贼:小偷
10.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见贤思齐焉
B.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人而不仁,如礼何
C.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
D.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1.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1)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12.缩写选文第一段内容。要求①表述简洁;②保留原意。③限100字。
13.简要概括选文的表达特点,联系相关背景,分析墨子这样表达的原因。
三、作文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论语》:“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俗语说:“智者有惑,学无止境。”范仲淹说,仁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孔子在《论语》中又说他反对暴虎冯河的无惧无畏之勇,而认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针对上面近乎矛盾的观点,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受?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
1.C(A.功亏一篑kuì;B.起于累土léi;D.弄巧成拙zhuō)
2.B(A.雍容,朴拙;C.要言不烦,精辟;D.琢磨,提炼)
3.A(A.项为名词,事务、事情。其余各项为动词,从事、侍奉。)
4.A(B.“内”通“纳”,“要”通“邀”;C.“然”通“燃”;D.“有”通“又”,“亡”通“无”)
5.D(D.项意为“认为”。其余各项均为“把……当作”)
6.
例句 意义 用法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它 第三人称代词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的 结构助词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无义 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无义 助词,用于调整音节
7.见贤思齐、文质彬彬、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功亏一篑、克己复礼、非礼勿言、兴观群怨等(任选四个)。
8.(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A(B.使受损害;C.卿大夫的封地;D.劫夺财物的人)
10.C(连词,来,表目的。A.连词,于是/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B.连词,来,表目的/连词,如果,表假设;D.句末语气助词,吗,表反问/介词,于)
11.(1)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2)所以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圣人,怎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兼爱呢?
1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13.特点:(1)多釆用反复修辞,同一观点从正反角度进行反复申说,表达呈现一种特有的繁琐风格。(2)多用设问、反问句式,表达如同当面解说交流,平易亲和。(3)善用排比修辞及句式,表达富有气势和感染力,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原因:墨家代表的是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诉求,他们“传道”的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样的表达有利于读者群体的有效接受。
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