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案 写作提升:审题与立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案 写作提升:审题与立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4 14:4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
巧练笔·写作提升
慧眼观瞻,抓住关键——学习审题立意
写法导航:
审题,就是要抓住关键,弄清题旨。要善于抓住题干或给定材料中的关键字句,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推敲琢磨,提炼归纳,透过文字表象把握命题者的意图,不要仅仅凭直觉就轻率动笔。重点思考,题目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应该如何界定,可以从哪些方面立意。一般而言,“审”得清楚,往往也就知道该“立”什么“意”了。
立意,基本的要求是要“立”在题目或给定材料的范围之内,否则就是离题、偏题。在此前提下,立意应当具体、明确,不能大而化之,泛泛而论。比如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话题,如果简单地说“任何理想的实现,都必须从眼前的小事做起”,就不免空泛;而选定一个角度或划定某个范围(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当下具体的事情做起”),小切口,深挖掘,从特定的题材中体现主旨,才更容易谈得具体、深入。
立意还应该体现独特性,要设法写出一个独特的“我”——我的情感态度、我对问题的认识。总在文章中重复别人说滥了的观点,“立”的不是自己的“意”,缺少思考,只能流于俗套。确定独特的立意,需要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地分析事理,并善于从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或习焉不察的现象中,开掘出新的意义,从而形成独特见解。
高分策略
范文1
老杨小胡面店
清晨,老杨面店刚开门,一阵清香便从店里传了出来,这是胡“师傅”又在“训练”了。
胡“师傅”自然姓胡,“师傅”之称却透着客气;一个连油盐酱醋都调不好味的人,怎么能称得上“师傅”?大概是他这未来接班人的地位谁也动摇不了,故也勉强算得上“师傅”。
今天来吃面的客人挺多。“快快快!”老杨忙得四脚朝天,小胡便在一旁给他打下手。
“喂喂,油多了!”“这汤咸死了,你放了多少盐!”老杨的责怪声响彻厨房,小胡也只得在一旁任凭老杨数落。有老杨这个“老面匠”在,生意虽然不成问题,但徒弟终究成不了气候。老杨有些着急。这天顾客不如往常那么多。烧好了水,洗好了锅,老杨正准备给徒弟“上上课”,却瞥见小胡在一旁剪起了纸。老杨窝着一肚子火:“干吗呢!还不快来擀面,你这个样子,边都没摸到!”小胡颇有些郁闷,对着老杨撇撇嘴,似乎想说什么,但终究咽了下去。
然而,不知怎么回事,店里的顾客渐渐不如以前多了。老杨疑心是徒弟的表现坏了大事。他拉住客人,问:“面不好吃吗?”“没有,但吃起来总觉得怪怪的,有点不舒服。”客人回答道。“哪里不舒服?”老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小胡在一旁偷笑:“这条街改造了,最近焕然一新,只有我们店铺还是老样子。屋子漆成灰色,桌椅摆放得又那么挤,这么压抑,肯定让人不舒服呀!多增点色彩就行了。”他一边说,一边把自己的剪纸画贴在墙上,“还有厨房的窗户,正对着桌椅,烟气都冲到脸上来了,客人不呛才怪。”老杨看着小胡手里精巧的剪纸画,再看看厨房里的调料罐和大锅,若有所思:“行!就按你说的办吧。”
朴素的老面,配上青花瓷的碗,素净又优雅;店里的桌子减了三四张,既不拥挤又便于清扫;厨房换上了整面的玻璃墙,食客可以看到食材和烹饪过程。真别说,这屋子经小胡一改造,立马就有模有样了。这还不够,这天早上,老杨和面的时候冷不丁发现旁边多了一台摄像机,小胡说要把视频发到网上去。
没过多久,老杨发现来店里的小年轻多了。他们说是来“打卡”网红店的,吃完都说这小店其貌不扬却不负盛名。
老杨对小胡简直佩服得不行。这天,他对小胡说:“我原以为面只要做得好吃,客人就会喜欢。我还以为你小子整天不务正业。看来,我这个老脑筋、急性子的老杨需要你来调和调和了。”
“我也得你这个高标准、严要求的师傅来改造改造呀!”小胡摸摸头,也笑了。
“从今天起,这是一家全新的店铺了,‘老杨小胡面店’。”老杨捋了捋胡子,“得了!赶紧再烧盆水去!”
真题再现:
(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参考立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共融相生”等。
本文亮点:
亮点一:切题,紧抓关键词。
本文非常切题,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切合了材料中的“物各有性”。老杨是老一辈人,性格急躁,思想保守;小胡是新一代人,性格沉静,思想新潮。两个人各有特性,差异明显。
二是切合了材料的关键词“调和”。“调和”意味着,优势互补,携手合作,师徒“调和调和”“改造改造”的对话透着融合;店因“调和”而出新,新店面环境宜人,旧的风味犹存,招牌从“老杨面店”改换成“老杨小胡面店”可作为佐证。
亮点二:扣题,化于无形。
扣题追求的是“化于无形”的效果。本文的主体情节是面店的经营,它是紧扣题意“调和”展开的,表现为两个层面:
一是表层物化的“调和”。在经营用具上有面质与餐具的调和,在经营环境上有底色与装饰的调和,在经营空间上有客容量与舒适度的调和,在经营场所上有通与透的调和,在经营模式上有线下与线上的调和。
二是深层认识的“调和”。在经营思想上有传统与现代的调和,在经营思路上有守成(旧)与创新的调和,在经营理念上有“以面为本”与“以人(食客)为本”的调和、“吃得可口”与“吃得舒服”的调和、“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享受”的调和。
亮点三:点题,意趣盎然。
记叙文的题意可以“点化”,但不宜“教化”。“点化”可以让人心有灵犀,会心额首,而“教化”常常使人大倒胃口,索然无味。本文的点题主要体现在结局部分的人物对话之中。从人物身份来看,两个人为一对师徒,均为当事草根,而非局外高人。从点化方式来看,是调侃式说笑,而非板着脸说教。师傅目睹面店变化,服气;徒弟耳闻做面真经,受教。全文散发着烟火气,飘荡着生活味。师傅的“需要你来调和调和了”是明点,可谓放下了身段;徒弟的“得……师傅来改造改造呀”是暗点,可谓给足了面子。一呼一应,意趣盎然。
技法点拨1
抓住关键词语
重视审题训练,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必须认真审读材料,对材料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推敲,分析材料的组成部分,理解各部分的意思,最后概括命题者要表达的意图,弄清题意。
第一,找准材料的关键词。任何材料都有命题者留下的“烙印”,不管如何隐蔽,只要你有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就能准确找出。
第二,审准中心语的内涵和外延,行文始终不离中心语的意思。
第三,根据材料,确定观点。一是根据材料的感情倾向确定观点,二是抓住材料的中心句、关键句确定观点,三是分析材料内容的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确定观点,四是联系现实社会中的相似点确定观点。
范文2
英雄之名,时代之幸
张舒羽
经此疫情,“英雄”这个本应端坐在教科书上慈悲地俯视着我们的词语,以一种平和的姿态拂过耳鬓,流进心房;以一种缓慢但坚定的节奏,和生活共振,与时代齐歌。我们不由得想去探寻,什么是英雄?
我说,以岁月作为答案,将工作写成一首诗的人,是英雄。凉山的救火烈士,我们不曾忘却;战“疫”中的逆行者们,我们永怀感恩。他们或毅然追求死的荣光,或不悔前往和平年代的战场。他们也都是普通人啊,在心底有着柔软的牵绊和记挂,但是当普通人穿上戎装,当普通人穿上白衣,肩上扛着的,就是一个天下。是担当,是信仰,让他们不惧生死,舍弃小我,从而成就大国与希望。英雄之名,他们自可承受。
我说,用坚强、正直、勇敢、仁慈融化平凡生活的人,是英雄。英雄不仅存在于生与死之间,也存在于寻常小事中。熙攘的小巷中那种追捕盗贼的速度,穿行的人群中那个扶起老人的身影,都诠释着英雄的含义。在艰辛的生活中不忘初心,记住为什么出发,做出于本心之事,申合于道德之义,就算不曾抵达,也是另一种无瑕。英雄之名,他们受之无愧。
我说,你我的萤烛之光,也能汇聚成朝阳。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民族。千禧一代,肩负振兴中华之责,成为英雄,理应成为你我的航向。不一定要有鸿鹄之志,我们只需将理想之锚与社会、国家、人类相连,怀着改变世界的愿望,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将从此与我有关。满怀一腔孤勇,我们能否拼出一个光芒万丈的未来?我们将以毕生热血、满腔豪情作为回答。展望未来,我们的生命,定能与伟大有关。英雄之名,我们志在必得。
英雄不是冷漠而高不可攀的雕像,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喜,有怒,有哀,有惧。作为英雄,他们只是在责任面前斩断私欲,他们只是在万马齐喑时挺身而出,他们只是在平凡生活中坚持初心。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符号。承时代之命,担复兴之责,我们也一定能在以后的时间中,定义我们的英雄之名。
(有删改)
例题再现: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习近平
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贝多芬
“如果英雄意味着个人主义,那么我认为不需要。如果英雄意味着觉醒,意味着伟大,那么我认为迫切需要。”网友在“知乎”上如是说。
读了以上三句话,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平凡人也可能是英雄”“国家需要英雄”等。
本文亮点:
亮点一:审题准确,立意深远。
英雄的再定义过程包含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也包含对个体处于社会、集体中所应寻觅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作者思想的深入,就体现在对“英雄”这一核心概念的诠释以及思维的深人。
本文以时代背景开篇,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进行思索——什么是英雄?继而,作者以三个“我说”句式来加以阐述,而这种阐述背后又有逐层深入之意:每一个以岁月作为答案,认真工作生活的人,每一个用坚强、正直、勇敢、仁慈融化平凡生活的人,每一个“你”“我”,都是英雄。
亮点二:语言老到,本色表达。
语言的老到和熟练则体现在大量整句句式的运用上,还体现在诗词歌赋、典故人物、时事史实的选用、化用中。思想的成熟性、深邃性则表现为不唱假大空的赞歌,认识到英雄也是平凡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同时回归对英雄本质的探寻:“他们只是在责任面前斩断私欲,他们只是在万马齐喑时挺身而出,他们只是在平凡生活中坚持初心。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符号。”
技法点拨2
三性四清
三性
(1)整体性: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2)多向性: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观点要遵循以下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尽可能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四清
(1)厘清对象:材料涉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材料的几个对象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材料涉及几个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意:有些材料蕴含深刻的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含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范文3
伯乐之益
—读书会发言稿
湖北考生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了解了齐桓公称霸的历史故事,大家或对齐桓公不计前嫌、宽宏大量的胸襟心生敬佩,或为管仲贤能为政、忠君报国的赤诚所感动,但最令我倾慕的是慧眼识才、不慕名利的鲍叔。
《马说》有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敬佩鲍叔善识英才,助力管仲成为一代贤相。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中华民族正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无数仁人志士以舍我其谁的勇气投身时代洪流,渴望成就自我,扬名一时,而在作为诸侯大国的齐国,经过激烈的王位之争,最终公子小白成为国君。当时,鲍叔辅佐齐桓公,他没有像后世的庞涓一般陷害有才之人,而是选择做一个举荐千里马的伯乐。鲍叔对桓公直言:“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他让出相位,甘居其下,尽心效命。
试想,如果鲍叔争名夺利,像当今之世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一样行事,那么管仲还能施展才干,辅佐君王成就伟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是因为鲍叔识才让贤的高尚行为,才让管仲这样的千里马不至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从而为后世留下一桩美谈。
俗语有言:居高善下真君子,将有视无大丈夫。我赞叹鲍叔为国尽心尽力,淡泊名利,助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业的壮举。
回首历史,纵览古今,我们方知鲍叔不仅有识人之能,而且不慕名利,唯愿国家强盛。是他苦口婆心地劝谏,让齐桓公放下之前险些被射杀的怨恨,唯才是用;是他真心对待有才之人,让管仲忠于齐国,辅佐新君;更是他甘愿放弃自身的名利荣耀,让齐国民心安定,走向强盛。大度与奉献,从来不是一纸空文,而是无数如鲍叔一般的人用行动践行的标杆,他们不仅值得世人称赞,更值得后世每一个人学习。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机遇与挑战,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在人人奋进的新时代,发扬伯乐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君不见,快递小哥李庆恒获评杭州高层次人才。弘扬伯乐精神,重视人才、褒奖人才,才能让各行各业的人才不断涌现,才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之基更加坚固。“前浪”壮心不已,“后浪”不断追随,才能成就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明天!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真题再现:
(2020·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君子当不计前嫌”“真能力方成硬实力”“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等。
本文亮点:
亮点一:见解深刻,材料丰富。
作者在论述鲍叔“慧眼识才”这一层面时,结合时代背景,运用对比论证、假设论证和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展开论述,认识颇有深度。论述鲍叔“不慕名利”这一层面时,一组排比句充分展现出鲍叔举荐管仲的重要意义,议论实在具体;最后结合现实展开论述,用例鲜活,充分体现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亮点二:结构严谨,论述严密。
开篇以题目材料为依据对相关人物特质进行概括和点评,亮出观点。展开论述时,先引用名言点题,然后从慧眼识才和不慕名利两个方面论述鲍叔作为伯乐推荐管仲的价值和意义,最后联系现实阐述在新时代发扬伯乐精神的重要性。
技法点拨3
由果溯因,由物及人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或现象就是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注意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原因。
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会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8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