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社戏课件(共27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社戏课件(共27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5 13:5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少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伦,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
社戏
鲁迅
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词语的准确性,通过分析景物描写和人物
刻画,训练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劳动
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归省( ) 行家( ) 惮( ) 絮叨( ) 怠 慢( ) 撺掇( ) 兽脊( ) 凫 水( ) 潺潺( ) 吁气( ) 撮( ) 纠葛( ) 楫( ) 棹着船( )
装模作样( )
预习检测
xǐng
háng
dàn
dao
dài
duo


chán

cuō



zhào
回顾作者
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
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
代表作品:
小说:
散文诗集:
散文集:
杂文:
周树人
文学
思想
革命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野草》
《朝花夕拾》
《且介亭杂文》等
结合预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叙述了“我”少年时在水乡看“社戏”
的一段往事。
故 事
情 节
看戏前
1-4
看社戏
5-30
看戏后
31-40
随母归省
伙伴游玩
无船出行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
月夜归航
戏后余波
偷豆煮豆
跳读课文,感知文意
1.这段往事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
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戏真的好看?
——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
不见出来。
——最怕看“老旦”,她还是不停地唱着。
——男孩子的“喃喃的骂”、“不停的吁气”、
“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从侧面表现了
戏不好看。
“我”的心情+小伙伴的表现
戏不好看,那夜的豆真的特别好吃吗?
请说出依据。
很普通
好!?
为什么“我”却认为“戏好看”、“豆好吃”,以至于久久不能忘怀呢?
淳朴、善良的水乡人
双喜:聪明能干,考虑问题周到,办事果断,有
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个孩子王。
阿发:憨厚淳朴,待人真诚。
桂生:热情,机灵、勤快。
六一公公:朴实善良,热情厚道。
八公公:刀子嘴豆腐心、心细。

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迷人的景色和月色。
听觉、嗅觉、心理,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
清新优美的图景;
运用比喻,化静为动,把山写活了,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烘托了“我”急于
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的感情;
多感官角度+修辞
优美恬静的自然环境

自由、亲密和谐的生活环境
(1)“我”会受到优待;
(2)免念无用之经书;
(3)可以去钓虾、放牛、掘蚯蚓,亲近自然。

曲折的看戏经历

归纳主旨
通过叙述“我”少年时在水乡看“社戏”的
一段往事,表达了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留恋。

乐土
背景资料
1922年前后,作者看到了曾饱含热望的辛亥革命终遭夭折的悲惨结局,也目睹了仍处于军阀混战、封建割据下的种种黑暗、落后、冷酷、污浊的社会现状,本文便创作于这一时期。
《社戏》选自《呐喊》,同期的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 《故乡》

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清楚的看到了中国旧知识分子身上固有的弱点。那么,能够推动中国走向光明的力量究竟在哪儿呢?鲁迅先生认为在那一群生龙活虎的乡村少年身上。小说《社戏》中所展现的,恰是儿童理想的成长环境,是自己对中国社会的期望。
有人作过这样的统计:“《呐喊》、《彷徨》中共 25 篇小说,其中塑造的儿童形象有姓名者就达 38 人之多,成伙出现的孩子们有 6 伙,涉及的作品有 16 篇。”根据相似行为、性格和经历将儿童群像分为四类。
(一)手举苇叶喊“杀”的儿童形象
最小的一个正玩着一片干芦叶,这时便向空中一挥,仿佛一柄钢刀,大声道:“杀!” ——《颓败线的颤动》
儿童的仇恨意识意味着整个社会中冷漠、保守的观念无孔不入,彻底的绝望将吞噬着孤独的弱者与反抗者。纯真儿童已难幸免,在黑暗环境中挣扎沉浮的成人更是毫无希望可言。
“想起来真觉得有些奇怪。我到你这里来时,街上看见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我道:杀!他还不很能走路……。” ——《孤独者》
(二)成人世界的缩影:儿童看客
《孔乙己》中的小伙计,看着酒店里的看客以孔乙己寻开心,他也可以随之“附和着笑”。对于孔乙己的热心攀谈,小伙计亦是极不耐烦,摆出爱理不理的态度。
《孤独者》中的孩子大良、二良在魏连殳落魄的时候,他们从不吃其东西,唯恐避之不及;而当魏连殳社会地位变高的时候,他们也甘于被戏弄、趋炎附势。
生活在成人庸众与看客世界里,无动于衷地鉴赏他人的悲欢离合,年幼的孩童同样会沾染上社会趋炎附势等的恶习。
(三)等级制度下受压迫的对象和工具
儿童本应该是受到关心呵护的对象,鲁迅却有意安排了儿童忍受等级制度下被家长随意打骂出气的遭遇,甚至成了封建制度利用的工具。
六斤刚吃完了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 ——《风波》
长幼尊卑的等级无时不刻不在扼杀着儿童的快乐。正如鲁迅所感慨的:“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但她们却不敢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
对于后代,鲁迅作为长辈的心愿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