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你知道中国目前总共有人口吗?
14亿1178万!
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么确切的人口数的?
人口普查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十七课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一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01
02
03
目
录
在古代基层治理的首要任务就是统计人口并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以保障赋役征发。如何做到这一点依赖于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之基石 ——“计丁保赋”的户籍制度
◎古代腰牌
户籍制度: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
户籍制度为何如此重要?
传统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对人口的占有与支配。户籍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二是管理制度。它是统治者征调赋役、落实行政管理、执行法律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
学习聚焦
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1.目的
政治方面:维护社会安定(历代王朝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是统治阶级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手段)
经济方面:征收赋税徭役(历代王朝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是统治
阶级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提高政府经济收入的保证)
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根本目的: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2.萌芽阶段:
我们从甲骨文的记载可以得知,早在商代,就已进行了人口登记。当时以人丁为基本登记单位,目的是为了征集士兵,目的比较单一。这种户籍登记制度被称为“登人”制度,是户籍制度的最初来源。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3.演变
(1)战国时期——起源
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开始制定户籍
①秦献公时期:“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②商鞅变法时期: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周礼·秋官·司民》)
常以秋岁末之时,阅其民,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数,别男女大小,……并行以定甲士当被兵之数,上其都。(《管子·度地》)
收众人乎从古王事。(《殷虚书契前编》)
勿登人四千。(《铁云藏龟》)
为户籍相伍。(秦献公)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
商
周
春秋
战国
历史悠久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2)秦朝——分类登记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史记·七十列传·蒙恬列传》
异时算轺车贾人缗钱皆有差,请算如故。诸贾人末作贳贷卖买,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
——《史记·八书·平准书》
◎里耶秦简·户籍簿
东成,为里名 。
户人,指户主。
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
女子,即女性。
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
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3.演变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3)汉朝——户籍严管与散乱
◇西汉——编户齐民
①管理: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登记: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③维护: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编户齐民: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东汉——户籍散乱
原因: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编户齐民制度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由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的编户制度。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是谓“编户”。同时废除过去封建体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统统是国君的臣民,是谓“齐民”,总称“编户齐民”。
西汉政府“编户齐民” 制度(1)被西汉政府正式编入户藉的地主、自耕农、佣工、雇农等。 (2)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编户齐民对国家的义务:①田租:三十税一; ②人头税:A.算赋:15-56岁120钱;B.口赋:7-14岁20钱; ③徭役:每年一个月,并戍边三日,戍边三日不去则交更赋(300钱)代役; ④兵役:一生服役2年。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3.演变
(4)两晋和南朝——黄籍、白籍和土断
◆“黄籍”:西晋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
◆“白籍”:东晋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魏晋时期连年战争,产生大量流民。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分别用黄籍和白籍登记户籍加以区分。
历史纵横
东晋的黄籍和白籍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那、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3.演变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思考:东晋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西晋永嘉之乱,大量北方人口涌入南方,为与本地土著居民相区别故用“白籍”,后政府为了增加赋税进行“土断”
(5)隋唐——严格核实
1)隋朝——大索貌阅: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2)唐朝——户籍三年一造,刮户: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大索貌阅
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目的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
材料一:“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 ——《隋书·食货志》
材料二: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材料三: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口,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
3.演变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张斌《宋代的户口管理探究》
乡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 ——(宋)石介《徂徕石先生全集》
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提示:宋代“不立田制”,土地兼并严重,按人头纳税易致赋税不均,故纳税根据土地来算,相应的户籍制度与土地融合,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发展要求;赋税制度的变革;政府灵活调整户籍政策;商品经济发展。客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思考: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宋朝:
王安石: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3.演变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①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②增加了财政收入。
99页思考点:宋朝户籍管理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①宋代城市化与商品经济发展迅猛,商业税比重增加;
②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征收赋税渐以田亩为主;
③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强。
原因:
影响: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6)宋朝:
3.演变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7)元朝——诸色户计(职业定籍)
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蒙古主从之,于是颁条画五章。如出军不得妄杀;刑狱惟重罪处死,其馀杂犯,量情笞决;军户,蒙古、色目人每丁起一军,汉人有田四顷、人三丁者签一军,年十五以上成丁,六十破老,站户与军户同;民匠限地一顷。——《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五十九》
▲ 元朝亦集乃路户籍文书
3.演变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8)明朝——职业定籍 黄册(户籍管理松弛)
户籍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作用逐渐下降
保证徭役的征发
保证田赋的收入
①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②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③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鱼鳞图册
3.演变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9)清朝前期——固定人丁 永停编审
①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②康熙帝实行固定人丁(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③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食货一明末,苛政纷起,筹捐增饷,民穷财困。有清入主中国,概予蠲除,与民更始。逮康、乾之世,国富民殷。凡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又普免天下租税,至再至三。呜呼,古未有也。
——《清史稿·志·卷九十五》
3.演变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知识链接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
“摊丁入亩”: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亩中,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材料 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
(9)清朝前期——固定人丁 永停编审
3.演变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思考】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是什么?该措施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原因: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意义: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功能。
人头税、田赋、徭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丁税为主
地税为主
赋役制度
户籍制度
备受重视的传统户籍制度为何走向消亡?试结合史实解释。
两晋
南朝
秦
汉
战国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大索貌阅
三年一造
诸色户计
传统户籍制度的重要功能是赋役征发。唐中期以前,赋役主要以人丁为依据,赋役与户籍紧密结合;唐中期两税法推行后,赋役逐渐以资产(土地)为主,户籍与赋役逐渐分离,直至“摊丁入亩”完全脱离,人头税废除,户籍制度失去财政功能,仅保有人口管理功能……
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分类登记
编户齐民
黄籍
↓
白籍
↓
土断
主户客户
户帖
黄册
管理松弛
↓
永停编审
中国古代户籍与赋役制度的演变
①地域性: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流动。
②等级性:有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
③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世袭。如军户、匠户和杂户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世袭性。
④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会治安功能。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演变原因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弛;
③政府的改革,如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
特点:
演变原因:
④财政危机。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原因:经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
政治: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
文化:封建的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等.
功能:(1)统计人口,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
(2)限制人口流动;
(3)维护社会治安。
【史料实证】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史料实证】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 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
—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明朝严格规定路引制度,允许农民在百里之内自由通行,但超出百里范围必须检验路引。清承袭明制,严密的保甲制不仅使百姓噤若寒蝉,也充分加强了邻里之间的互相监督,遏制了人口的流动。
— —威阳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
积极
经济:①便于征发赋役,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②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治:强化户籍管理,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
政治: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经济:①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②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上,易形成保守的社会心理
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必须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基层。
——习近平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特点:
(2)任务:
(3)演变:
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史记 高祖本纪》
三老:掌教化
啬夫:掌狱讼、赋税
游缴:掌捕盗
里正
亭长:负责传递政令
和维护治安。
乡
里
亭
皇帝
三公
九卿
郡
县
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1里=100户)
⊙秦汉时期——乡里制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唐朝时期—乡里制
(3)演变:
县
乡
里
保
邻
=4户
=20户
=100户
=500户
五里为乡,设类似于秦朝的组织(三老、啬夫、游缴)
百户为里,设里正
城内设坊,设坊正
郊外设村,设村正
(坊)
唐朝“坊村”
1.基层组织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明朝时期——里甲制
(3)演变:
县
乡
里
甲
=10户
=110户
府
承宣布政使司(省)
明朝里甲制结构图
甲首
里长
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
——《明史·志·卷五十三》
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也是明朝政府推行黄册制度的基础之一。明初,里甲的编制方法,每110户编为1里,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则称为甲首。这是为了便于黄册制度的推行及完善地方机构等。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清朝时期—保甲制
(3)演变:
县
保
甲
牌
=10户
=100户
府
省
牌长
甲长
保长
……
=1000户
清朝保甲制结构图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推行严密的保甲制:
10户为1牌,设牌长;
10牌为1甲,设甲长;
10甲为1保,设保长。
保甲制度在清初就已经实施,“顺治元年即议力行保甲”。保甲组织的模式:每一保由一千户组成,其中每十家立一牌长,每十牌立一甲长,十甲即一千户立一保长。每户发给一张印牌,上面写明本户丁口、从业状况,户内有人外出或者有客来访都要注明行踪,牌头、甲长等平日对这些情况进行稽查,如有可疑之人立即上报保长、地方官处理。各户之间联名作保,一家犯罪,其他各户依律连坐。通过推行保甲制度,以保甲为目,以牌头、甲长、保长乃至各级地方官吏为纲,就可以把全国百姓组织起来,使之互相监督,防患于未然。
1.基层组织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2.基层社会治理
(1)目的:
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2)演变历程:
秦汉——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七十列传·商君列传》
又应出使之辈,未识大体,所由殊 不知陛下爱人至深,务以勾剥为计。州县惧罪,据牒即征。逃亡之家,邻保代出; 邻保不济,又便更输。 ——《旧唐书·列传·卷五十五》
乃立保甲。其法,十家为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大保,选主户物产最高者一伙人为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主户有行止材勇为众所伏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人为之副。应主客户两丁以上选一人为保丁,授之弓弩,教之战阵。 ——《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六十八》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2)演变历程:
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清朝——里甲制→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又以保甲为庶政之纲,天下非一人所能理,於是有乡、有保、有甲。自明王守仁立十家牌之法,后世踵行,为弭盗设,此未知其本也。
——《清史稿·列传·卷二百六十五》
2.基层社会治理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清朝实行保甲法的原因和作用
材料:(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一》
原因:
作用:
①推行保甲制,既可以清查户口,又可维护社会治安,一举多得;
②通过保、甲两级建制实现皇权专制对乡里社会的渗透。
维护稳定、征发赋役、乡里制保甲制合一
【小结】中国历代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演变
基层组织 基层社会治理
秦汉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邻保制度
什伍组织
保甲制
十家牌法
里甲制→保甲制
乡
里
制
里甲制
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王安石推行保甲制,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
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
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趋势: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②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③宗族组织逐步发挥重大作用
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
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历史解释】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和原因
材料: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绅自治”。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需干既是社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便家意识形态的教化。
——任杰、郁建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特点:①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联保连坐);
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探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意义:①有效治理基层地方,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②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皇权不下县
县下惟宗族
宗族皆自治
自治靠伦理
伦理造乡绅
1.原因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礼记.王制》论国家备荒的必要性时说:
国无九年之蓄,日不足: 无六年之蓄,日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周礼.地官 遗人》 中有各级机构储蓄和备荒的设计:遣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患: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都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2.表现
汉朝——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置仓积谷、自置义仓:
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粮。
后世:社仓、义仓的设置较为普遍。
(1)储粮赈灾
材料:隋文帝于开皇三年“以仓库尚虚,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委输,漕关东之粟以给京师。” ――《唐六典》卷20《常平署》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2.表现
秦汉时期——鸠杖:皇帝有 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一鸠杖, 以示尊重。
从唐朝开始——设收容专门机构: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明初——优抚老人: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2)优抚弱势群体
鸠杖
福田院
《风俗通》曰:俗说高祖与项羽战于京、索,遁于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止鸣其上,追之者以为必无人,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鸠,故作鸠杖以扶老。 ——《水经注·卷七》
京师旧置东、西福田院,以廪老疾孤穷丐者,其后给钱粟者才二十四人。英宗命增置南、北福田院,并东、西各广官舍,日廪三百人。
——《宋史·志·卷一百三十一》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2.表现
(3)宗族救助
宋朝以后——宗族内部救助: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时吏治日弛,家楣自初莅即奏增经费,劾污吏,练捕盗营,亲决狱讼,设通州、良乡官车局、近畿教养义塾、善堂、留养局,增贡院号舍,扩金台书院,制孔庙祭器、乐器。
——《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二十九》
吴人谢家福等倡义赈,集四十馀万金,推福曾董其事。四年秋,至河南分赈洛阳等十二州县。新安、渑池灾尤重,福曾创立善堂,恤嫠掩骼,收赎子女,购车马若干辆,代疲民应役。
——《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三十八》
潮汕善堂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宋代〕钱公辅 《义田记》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3.特点
4.意义
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维护统治。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汉朝
宋朝
隋唐
明清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社会力量的救济
常平仓制度
既重视官方储备
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宗族内部救助兴起
慈善组织开始兴起
政府占主体地位,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小结】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汉朝
唐
明
清
优抚高年平民
优抚高龄老人:“鸠杖”
设有专门收容机构
3.特点:
①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予以实施;
②国家救济和民间救济相结合;(宗族救助、慈善组织)
③虽涵盖面较广,但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
4.作用:
①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②有利于保障赋役征收,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5.不足之处:
①具有宗教色彩。
②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单一。
③缺少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
1.原因:
①经济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②政治原因:历代统治者为了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
③文化因素: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的影响;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的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思想。
④自然原因:自然灾害频发,恶化人民的生活处境。
2.具体措施:
①仓储制度:如官仓(常平仓)、义仓
②灾荒赈济:如疏导安置流民、赈谷、赈工
③赋税蠲免
④医药卫生
⑤养济制度(抚恤鳏寡孤独废疾):如尊老养老(鸠杖)、养病坊、福田院、众济院、养济院
全面认识我国古代的社会救济
【史料实证】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影响
秦始皇四年七月,
立长平仓,
丰则籴,
歉则粜,
以利民也
《太平御览》
①经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②政治: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③思想:弘扬了尊老爱幼、扶困济贫的优良传统
不足之处:
1、具有宗教色彩
2、各自为政,缺少合作
3、缺少较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
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们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行稳致远;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家国情怀】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对当今的启示?
①“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②促进阶层流动,扩大中间阶层——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③强调教化——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救助与教育相结合,扶贫先扶志;
④一定的基层自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⑤“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严相济”——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
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秦 分类登记制度 乡、里、亭 什伍组织
汉 丞相主管,编户齐民
东汉末 户籍散乱
东晋 黄籍和白籍、土断
隋 大索貌阅
唐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乡、(坊)村、里 邻保制度
宋 主户与客户 保甲制
元 诸色户计
明 黄册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清 永停编审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征发赋役
稳定秩序
维护统治
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逐渐分离
政府对基层控制和干预加强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鸩杖
常平仓制度
官方储备 民间积储 社仓义田 养病坊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福田院
众济院
慈善组织兴起 养济院
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本课小结
感谢聆听
扣扣交流群:5976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