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课件(共1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课件(共1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4 13:3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0张PPT)
学习活动一:补充论述隐性条件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③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1.筛选《《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中只提供结论,而没有论证过程的名句。
2.给上述论断补足隐性条件,使之成为一种具有逻辑性的推断,更具说服力。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③自胜者强。
④知足者富。
人的最大使命或价值是追求真理“道”(隐性前提),“闻道”即完成了人生使命,实现了人生价值,所以“朝闻道”而“夕死”可以无憾。
执公心者为君子,行私欲者为小人(隐性前提)。所以,君子可以以义晓谕,小人可以以利晓谕(君子懂得义,小人懂得利)。
真正的强大和坚强是不迷失自我,不断弥补自己的缺陷,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隐性前提),所以一个人能战胜自己的时候,他就是强者。
富足是现实水平高于欲望水平的一种心灵状态(隐性前提),欲望越小(知足),越容易感知富足。
学习活动二:分析选文论证瑕疵
《大学之道》——很多学习过程是可以并行不悖而非必然依次开展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泛化了推导结论,留下了被人批驳的空间。
《五石之瓠》——用寓言说理容易产生歧解
——“不龟手之药”故事并不能完美阐述“用”有“大用”和
“小用”之别的观点。
《兼爱》——论述繁琐、拖沓。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五石之瓠》《兼爱》论述风格各异,但都取从逻辑得了良好的论述效果。我们说四篇选文具有良好的论述效果,并不等于说它们 的严密性、有没有论述瑕疵。从论证逻辑角度分析各篇选文的缺陷。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生活和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海量信息,懂一点逻辑,可以更好地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真相;我们常常要对生活中的现象发表观点,作出论证,学习逻辑,可以使思维更缜密,论证更严谨,语言表达更准确;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也往往会基于事实进行推理,作出判断,掌握一些逻辑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合理思考,由已知探寻未知。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学习辨析逻辑错误,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且运用逻辑方法来构建并完善论证。从而达到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的目标。
单元导读
目 录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01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02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03
链接高考
04
第一部分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柏拉图曾给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给他找来了一只拔光羽毛的鸡,拿到柏拉图面前嘲讽他说:“这就是老师您说的‘人’呀。”
柏拉图的定义之所以显得可笑,是因为“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不是人的根本属性,虽然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柏拉图把“人”的外延扩大了,一些不属于人的事物都能归入其中,这才让学生抓住了把柄。
可见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建立一个概念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
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所以要学习逻辑,我们首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含义:心理学上认为,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一、何为“概念”
1.概念的内涵∶
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2.概念的外延∶
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
内涵: 含义 是什么 质
外延:适用范围 包括那些对象 量
我们正在使用的这本书,叫“课本”,不叫“杂志”,不叫“小说”;这本书用的文字是“汉字”,而不是“英文”,也不是“日文”。这些“课本”“杂志”“小说”“汉字”“英文”“日文”等,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叫“词语”,而从逻辑角度看,它们就又都是一些“概念”。
每一个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里要谈的概念间的关系,不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在事理上、空间上、时间上等方面的关系,而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在外延上的关系。
根据概念在外延上是否有重合,可以把概念间的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二、概念之间的关系
①全同关系
全同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叫同一关系。当a与b两个概念具有全同关系时,则所有的a是b,并且所有的b是a。例如,“中国的首都”和“北京”、“成年人”和“年满18周岁的人”。全同关系如下图所示:
(一)相容关系
②包含关系
包含关系是指某概念的部分外延和另一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也叫属种关系。当a与b两个概念具有真包含关系时,则所有的b都是a,并且有的a不是b。例如,“学生”和“大学生”、“科学”和“人文科学”。
包含关系如下图所示:
A
B
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这
种概念间的关系就是属种关系。具有属种关系的
概念叫属种概念。
如:工人与纺织工人;法律与刑法;信息与经济信息;笑与微笑;动物与熊猫等。
其中,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
外延小的概念叫种概念。
属种关系可分为两类: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
属种关系是相对的,一个概念相对某概念来说是属概念,
相对另一概念来说又可能是种概念。
最大的属概念: 范畴概念 如物质、意识
最小的种概念: 单独概念 如济南、黄河
注意: 属种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属种关系:反映的是类与分子(小类)之间的关系.
如:小说与《红楼梦》 工人与钢铁工人等。
“类”所具有的属性在每一个“分子(小类)”身上都具有,在称谓上可以互相称谓。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不具有整体的属性,不能互相称谓。
③交叉关系
交叉关系是指某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当a与b两个概念具有交叉关系时,则有一部分a是b,有一部分a不是b,并且有一部分b不是a。例如,“青年”和“作家”、“畅销商品”和“高档商品”。交叉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是指外延没有任何重合,并且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当a与b具有矛盾关系时,则所有a都不是b,并且a与b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c的外延。例如,“有彩色”和“无彩色”、“男人”和“女人”。矛盾关系如下图所示:
(二)不相容关系
C
a、b 全异
a+b=C
对立无中
②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是指外延没有任何重合,并且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的外延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大学生”和“小学生”、“红色”和“蓝色”。反对关系如下图所示:
注意:互为反义词的概念不一定是“矛盾关系”,但一定是“不相容关系”。比如“黑”与“白”互为反义词,但是它们两个概念是“反对关系”,因为除了“黑”“白”两种颜色外,我们还有其他很多种颜色。
a、b 全异
a+b对立有中
C
练习:
用欧拉图表示下列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1、中国人 小说家 巴金
2、学生 青年学生 青年
3、普遍概念 集合概念 单独概念
4、动产 不动产
5、亚洲 中国 北京 国家
6、研究生 留学生 人
7.工程师 青年人 上海人 老年人
8.城市 天津市 天津大学 南开大学
9.工人 德国人 英国人
10.欧洲 北美洲 美国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1、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
2、地球不是方的。
3、长江在黄河之南。
4、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会将地球撑起。
5、当机遇来临时,我们要么抓住它,要么和它擦肩而过。
! 判断的特征:有所断定
有真假
三、什么是判读
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判断?
雪是白的。
雪是黑的。
雪不是黑的。
雪既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
雪是什么颜色的?
我们体会了逻辑无处不在的力量,逻辑作为思维的规律,具有这四个基本规律:
四、逻辑的基本规律
同一律
不矛盾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任何真实的事物,必定在任何方面与它自身一致。”——亚里士多德
同一律
概念和命题必须保持一致性
概念同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一致。
命题同一:命题自身的意思和真假值必须保持同一。
A是A
文本示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同一律: 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马克思
公式: A是A A A
要求:概念必须保持同一
判断必须保持同一
二、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的逻辑错误
(一)混淆概念 (偷换概念 )
(二) 转移论题(偷换论题 )
数学老师在讲“概率论”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 在人口统计中,发现一个规律:在新生婴儿中,男婴的出生率总是摆动于22/43这个数字左右,而不是1/2。”
有个学生听了讲课以后,发表了不同意见。他说:“男婴出生率是22/43,那就是说,男婴出生率要比女婴出生率高。
可是,我看过许多材料,这些材料说明,许多国家和地区,例如苏联、日本、美国、西德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都是女人比男人多。可见,认为男婴出生率总是在22/43上下摆动,是不能成立的”
请问:这个学生的说法有什么逻辑错误?
“同一事物不能在同一时间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或者容许有其他类似的相反两端。”
——亚里士多德
不矛盾律
在相互矛盾的命题里,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A不是非A
矛盾律的要求:
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
(A和非A)。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自相矛盾”
矛盾律的作用
保证思维具有无矛盾性(首尾一贯性)
排中律
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A或者非A
排中律的要求 :
不能同时否定相互否定的思想(A和非A )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两不可” 、“模棱两可”
适用的范围不同
要求不同
逻辑错误不同
作用不同
排中律
矛盾律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
下反对关系(可以同真,不能同假)
不同真
不同假
自相矛盾
模棱两可(两不可)
无矛盾性
明确性
不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差异
金岳霖:
不矛盾律最直接地体现了“逻辑之所舍”。
排中律最直接地体现了“逻辑之所取”。
“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
——莱布尼茨
充足理由律
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
要点:
(1)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
(2)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
(3)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论点。
任务:合作探讨,发现逻辑错误,并交流。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鲁迅的作品”和“《孔乙己》”是“包含关系”,不是“全同关系”,违反“同一律”。
五、小组合作探究
②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惠子问的是“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是问原因,庄子回答“是在濠上这个地方知道的”,是答地点,答非所问,违反了“同一律”。
③“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顾客想表达的是提醒甚至抗议,关注的是他的饭菜的卫生问题;服务员却把问题转移成自己有没有被烫的问题。应该说服务员的答话颇为狡黠,但考虑到其做法确实有损顾客的权益,而又有逃避责任的意思,可以认定其答话是典型的“偷换论题”的谬误,同样违反了同一律。
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接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分析:一般来说,需要修门铃就是因为门铃坏了,又怎么能指望“每次按门铃”就“有人来开门”呢 说话人或是真的未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或是为自己的不守信而开脱,总之都犯矛盾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
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头骨小”和“小时候的头骨”不是同一个概念,耍戏法的人在转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再者,“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又违反了“不矛盾律”。
⑥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读”和“不读”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不能同为假,违反了“排中律”。
“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的说法错误,要么赞成读,要么赞成不读。
⑦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薄厚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白黑之间还有灰。说话人屏蔽了中间状态,只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形,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判断或选择。
这其实是在并非矛盾(有第三种可能存在)的情形下使用排中律,于排中律使用不当。
⑧《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分析:鲁迅的《祝福》中,鲁四老爷的这句话存在两个错误捆绑:一是把祥林嫂的死和祝福捆绑,二是把死和“谬种”捆绑。祥林嫂的死与年关的祝福活动,只是时间上接近的两件事,并无因果关系— —不是祥林嫂自主选择或命中注定。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 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分析:“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这个问题,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此前一直在毁谤说话人。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
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可以把这种错误叫作“不当预设”。
坡公(苏轼)在维阳,一日设客,十余人皆名士。米元章(米芾)亦在座。酒半,元章忽起自赞曰:“世人皆以芾为癫,愿质之子瞻。”
公笑曰:“吾从众。”(《调谑编》明 王世贞)
——模棱两可
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案例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思来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着头走路。”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周思来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一个西方记者问周思来:“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 ”周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吗 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违反“同一律”就会犯“偷换概念”“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划分不当”“发生歧义”“以偏概全”等;违反“不矛盾律”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排中律”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
所以,同学们平时还要多留心注意存在逻辑错误的话语,分析其错误的原因,明确病句除了语法性的错误外,还要注意“不合逻辑”的逻辑性病句。
【2008.江西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并列不当,这三个概念的范围有交叉。
【2008.湖北卷】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发动到各社区。
不合逻辑。“拼图”属于智力游戏,“卡拉OK”属于文娱活动,可将“体育”改成“文体”。
概念混乱
【2016.山东卷】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是劣势,而不是优势。

【2015.湖北卷】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既然“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那么“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明显与前文矛盾,应改为“选择后者”。
自相矛盾
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
只要有了水,作物就可以存活,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只要......就”是有条件就有结果,而这是不合生活事理的,作物存活还需要其他条件,应该用“只有......才”,有条件不一定有结果,但是这个条件是必要的。
背离事实或情理
【2015.全国乙卷】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引起深深的思索”的应该是“这类形象”,应改为“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主客颠倒
【2016.全国甲卷】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抗灾能力的强弱”与“经济实力的雄厚”两面对一面,可删除“的雄厚”。

【2015.山东卷】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之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汽车本身的状况”有好有坏,应把“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中的“保证”改为“影响”,或者将“汽车本身的状况”改为“汽车本身良好的状况”。
两面对一面
【2015.广东卷】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禁止”“不得”均表否定,双重否定变肯定,句意就成了允许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了,两个词保留一个。
否定失当
宋朝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寻味。
“文笔清新,耐人寻味”与“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强加关系
第二部分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示例:
如果道边的李子不苦,早被人摘光了。
道边的李子没有被摘。
所以,这些李子一定是苦的。
如果P(前件),那么q(后件)
并非q
并非P
②《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判断出石兽在上游。但有人认为老河兵即使没有相应的河道经验,也能够通过已知的情况推理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课文第1段交代了:“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如果这段话语序无误的话,说明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那石兽还能在哪儿呢?
这是一个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石兽要么在上游,要么在原地,要么在下游;不在原地,也不在下游;所以,石兽在上游。
③《红楼梦》第64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演绎推理,叫二难推理,它的推理形式如下:如果我去林妹妹处,足以致疾;如果我不去林妹妹处,足以致疾;我要么去,要么不去,总之,皆足以致疾。
据《世说新语》载:有一次,汉成帝的爱妃赵飞燕在汉成帝面前告已失宠的妃子班婕妤的状,诬陷她曾向鬼神诅咒过成帝。
成帝听后非常气恼,立即命令传讯班婕妤,眼看她将要面临场杀身之祸。但来到成帝面前的班婕妤却面无惧色,面对汉成帝的喝斥,她从容不迫地回答说:
“妾闻‘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且不能得福,做坏事还能得到什么呢?
假使鬼神无知,向他们诅咒又有什么好处呢?假若鬼神有知,他们就不会接受坏人的诉说。因此,我是不会做那样的傻事的呀。
④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鲁迅《藤野先生》)
这是个简单枚举的归纳推理:结论是“物以稀为贵”,前提是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就美其名曰“龙舌兰”。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由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如④中的“大概是物以希为贵吧”,鲁迅用“大概”加以修饰,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又如“红牵牛花、红大理花、一品红等红花都不香。所以,一切红花都不香”。这一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前提概括的事例过少,也没有注意搜集反例,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明确 这是一个不完全的类比推理:前提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结论“皆以美于徐公”类比“王之蔽甚矣”。
1.根据思维进程方向,可分为: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一般到个别)(个别到一般)(个别到个别)
2.根据前提数量,可分为:
直接推理、 间接推理
(一个前提) (两个或两个以上前提)
3.根据前提和结论的联结方式,可分为:
必然性推理、 或然性推理
(前提蕴含结论) (前提不蕴含结论)
二、推理的种类
直接推理
                  
   
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必然性推理
关系判断推理
或然性推理
简单判断推理
性质判断推理
三段论 
复合判断推理
演绎推理
联言推理
选言推理
假言推理
二难推理
(一)演绎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关于演绎推理,还存在以下几种定义:
①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②它是前提蕴涵结论的推理;
③它是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推理。
④演绎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充分条件或充分必要条件联系的必然性推理。
三、常见的三种推理形式
示例
鲸是哺乳动物,
鲸也是水生动物,
所以,有些水生动物是哺乳动物。
演绎推理的形式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
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演绎推理。
凡金属是导体,
铝是金属,  
所以,铝是导体。
M A P
S A M
S A P
S
P
M
1.三段论
练习:指出下列三段论的大项、小项和中项以及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1.客观规律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 ,所以,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2.中子是基本粒子,中子不带电,所以,有些基本粒子不带电。
3.鲸不是鱼,因为,鱼是用鳃呼吸的,而鲸不是用鳃呼吸的。
演绎推理一般的模式是“三段论”的形式,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大前提、小前提和推理形式都正确的情况下,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
如果要证明一个结论是正确的,我们要经过严密的论证,但要证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往往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因此,我们在进行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时,一定要注意对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以一个假言判断为大前提,一个性质判断为小前提,推出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
只有熟悉会计业务,才是一个好会计; 他不熟悉会计业务;
所以,他不是一个好会计。
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推演
2.假言推理
什么是假言判断?
断定一种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 的判断。(或有条件的地断定某事物情况存在的判断。)
如果1+1≠2,那么2+3≠5。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那么)我会将地球撑起。
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
大前提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并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2.1.假言推理的种类
充分条件:
充足的、足够的条件(但不是唯一的) 。
特点:“有之必然” ; “无之未必不然”。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P,那么q
有前件,必有后件;
无前件,未必无后件。
条件 结果
有 → 有
无 ← 无
适当的温度 种子发芽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
1、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2、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如果有公民权,就必须尽公民的义务,你有公民权,
所以,你必须尽公民的义务。
如果一首诗是律诗,那么它中间四句一定是两两对偶的,
这首诗中间四句不是两两对偶的,
所以,这首诗不是律诗。
如果狗咬死了孩子,那么它的嘴边有血,
这只狗的嘴边有血,
所以,它咬死了孩子。
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 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2、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
大前提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并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
他不满18岁,__________
所以,他没有选举权。
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 18岁← 有选举权
无前件, 必无后件;
有前件,未必有后件。
无 → 无
有 ← 有
有 → 未必有
未必无 ← 无
必要条件: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特点: “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
3、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
大前提是充要条件假言判断,并根据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当且仅当有商品存在,价值规律才起作用;
现在有商品存在;
所以,现在价值规律仍起作用。
充要条件:
既是充足的,又是必不可少的
“有之必然” ;“无之必不然”。
充要条件假言判断:当且仅当p,才q
有前件p,必有后件q;
无前件p,必无后件q。
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
1、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 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2、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正确式:4个
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否定前件式、 肯定后件式、
三、假言推理的作用
反证法
证明:p
设:非p
如果非p,那么q
非q
我国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所以,非非p
所以,p
1、根据事物之间的条件联系,判定事物情况。
2、论证
练习:下列语句表达何种假言判断?是否正确?
1、如果一个数能被2除尽,就能被4除尽。
2、一个数只有能被2除尽,才能被4除尽。
3、哪里有他,哪里就有歌声。
4、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是以选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两种。
(1)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大前提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小前提否定了其中一个(或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要肯定剩下的一个选言支。
例如:这个三段论的错误,或者是前提不正确,或者是推理不符合规则;这个三段论的前提是正确的,所以,这个三段论的错误是推理不符合规则。
3.选言推理
(2)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大前提是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小前提肯定其中的一个选言支,结论则否定其它选言支;小前提否定除其中一个以外的选言支,结论则肯定剩下的那个选言支。例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①一个词,要么是褒义的、要么是贬义的,要么是中性的。“结果”是个中性词,所以,“结果”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
②一个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不是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所以,它是个钝角三角形。
从个别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性只是结论的推理。
动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微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动物、植物、微生物是生物的全部;
所以,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归纳推理
特点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一) 区别
前提数量 确定 不确定
思维进程的方向 一般—个别 个别—一般
前提与结论的联系 必然性 或然性
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二) 联系
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演绎之中有归纳,归纳之中有演绎。
1、演绎推理离不开归纳推理
2、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
三、归纳推理的种类
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亦称“类推”,推理的一种形式。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
(三)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由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如“老鼠是高级哺乳动物,对这种新药的反应很灵敏;人是高级哺乳动物,对这种新药的反应肯定也很灵敏”。这一推断是正确的。又如“地球既自转又绕太阳公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既自转也绕太阳公转,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也有生命存在”。这一推断就是不正确的。
【以练代讲】
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通过观察分析,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题型一(2007国考)阳光:紫外线
A.电脑:辐射 B.海水:氯化钠 C.混合物:单质 D.微波炉:微波
根据阳光与紫外线、海水与氯化钠的关系都是整体与组成部分的关系,故选出答案为B。
(三)类比推理
题型二(2008陕西)考试:学生:成绩
A.往来:网民:电子邮件 B.汽车:司机:驾驶执照
C.工作:职员:工资待遇 D.饭菜:厨师:色鲜味美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学生通过考试获得成绩”,因此类比可得“职工通过工作获得工资待遇”,进而得出正确答案C。
任务:合作探讨,探析推理形式,及其正确与否。
①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这是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只有出使狗国,才会从狗门入;我是出使到楚国来(非出使狗国);所以,我不从狗门入。
二、小组合作探究
第三部分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规范的论证总是包含由多个判断构成的逻辑链条。恰当运用逻辑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评估论证的合理性,提高论证的水平。
在直接论证中,往往不会巨细无遗地呈现逻辑推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会出现部分前提的省略,这些省略的前提却往往又隐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
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有这样一段话: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一)关注隐含前提
这段话是一一个论证,思考其表述出来的论据在逻辑上是否足够证明论点,如不能,说明存在隐含前提,试在方框内补写隐含前提。
隐含前提2:
论据2:草料棚的人没有惊醒
论据1:狗没有吠
论点:牵走马的人是够熟悉的
隐含前提1:
狗叫了,就会惊醒草料棚的人
看到熟悉的人,狗不会叫
值得注意的是,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往往不止一个两个, 如果深入追问福尔摩斯的论证,会发现还有其他隐含前提。
例如:那只狗当时必须在马厩,而且它没有睡着或处于其他非正常状态;
当时确实有两个人在草棚栏,他们听觉正常、意识清醒或容易唤醒,并且一定会如实反映相关的情况;
草棚栏在狗叫声的有效传播范围内………
这些前提只要有一个不成立,论点就值得怀疑。
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捕捉隐含前提,能够推断出许多话语背后的基本假定,由此可以进人文本深层,探究其深层意蕴。这是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
当直接论证有困难或者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采用间接论证,主要运用“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
(二)学会间接论证
①排除法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只要找出证据否定其他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种方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排除法”。排除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鲁迅在《拿来主义》中阐述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的时候,就采用了排除法,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进行一一排除,最后推出唯一的正确做法就是“拿来主义”,这样的论证让人无可辩驳。
(二)学会间接论证
②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排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其根据的是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
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提出:
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如果不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就不可能有“旧历”的说法,
可是课文头一句就说“旧历的年底毕竞最像年底”。
所以,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这就运用了反证法。
③归谬法
归谬法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
有人认为“君子慎其独”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我们今天还使用它,会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会去。果真如此,那我们今天所说的话,大多来自古代社会,山水草木、日月风雨且不必说,就连“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史为鉴”等也来自古代社会,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
照这些人的逻辑,这类语言也不能说了,那我们今天只好做半个哑巴了。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些攻击。
(三)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例如,苏洵《六国论》开头,就通过“或曰”,引入了虚拟论敌,提出“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这一质疑,再通过反驳这质疑, 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论证。我们在构思、写作议论性文章时,也可以通过引入虚拟论敌,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来完善自己的构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为了应对质疑、驳斥攻击、解释反例,写作者就得对“兼听”的内涵作出阐述,对现有的例子进行分析,甚至还要主动对论点的适川范围进行限定。由此,改进论证提纲如下:
①提出论点:兼听则明。
②阐述论点:
“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
“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
例如:要求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
常规模式:
①论点:兼听则明
②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
③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
分析: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的模式,即使材料再丰富,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
引入“假想敌(虚拟论敌)”:
①“兼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
②“偏信则暗”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
③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
有了质疑,就要应对、驳斥、解释,也就需要对“兼听”的内涵做进一步的解释,对例子做进一步的分析。
改进后:
①提出论点:兼听则明
②阐述论点:
“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
“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
③举例分析:
正:“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
反:“晁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
④进行限定
主动引入反例“父子骑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
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①因果分析法
例: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分析: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四)写作中的论证方法
修改: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练一练】
1.唐太宗视民如子,垂拱而治,那是因为 ①
2.岳武穆统帅“岳家军”,屡战金兵,频频告捷,那是因为②
明确 ①他对百司之职了如指掌,胸中有安民治国平天下的策略,于是百姓安居乐业。
②他有严明的军纪,旅进旅退,赏罚分明,于是金人喟然而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四)写作中的论证方法
②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很有说服力。
例:“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达·芬奇老师的谆谆教导,说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由于达·芬奇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分析:这一语段陈述了达·芬奇的奋斗结果并且作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应该说有“叙”也有“议”。但说理应该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
③正反对比法
正反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摆出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同时还要对它们作进一步分析。一是只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
例如: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当时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然而,又出现“而”了,又转向另一面了。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④比较分析法
将所举两个事例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分析,能够透过表象,指出实质。
示例:
论点:看待问题要全面客观,更不可以己之长攻人之短。
论据:有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乘渔夫的船过河,他嘲笑渔夫不懂数学失去三分之一的生命,不懂哲学又失去一半的生命。风浪来,船即将沉没,渔夫说,你不会游泳,全部的生命将没有了。
在这故事中,哲学家确实知识渊博,他懂数学又精通哲学,这是他的长处。而渔夫呢,这类知识贫乏,对数学、哲学一窍不通,这是他的短处。但是,哲学家虽有长处,也有短处,而且他的短处恰恰是渔夫的长处。哲学家没有全面地看问题,片面地用自已的长处来攻击他人的短处,其结果自然被渔夫反唇相讥。
逻辑是议论性文章的重要元素之一。行文的思路,或者说论点被逐步证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文章内在逻辑链条的推展过程。读者只有梳理出这一过程,才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的论证。小组合作,先分头搜集典型的议论性文章,再共同剖析文章的论证过程,理清其中包含的逻辑链条,推敲其论证的逻辑性,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任务二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
(1)观点分析
以下哪些是正方观点 哪些是反方观点 哪些都不是
没有温饱免谈道德
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
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
温饱之人都谈道德
(2)概念界定
以下对“温饱”概念的界定,哪些对正方有利 哪些对反方有利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
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
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温饱就是既温且饱
(3)论证思路
以下的论证思路是正方的还是反方的 分析这样设计论证思路的理由。
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
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4)攻防策略
以下哪些属于正方的策略 哪些属于反方的策略
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
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
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
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
第四部分
链接高考
(一)(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_______的门类。篆刻是从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印章最初用在制陶工艺方面,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到春秋战国时期,刻有官职名或人名的文字印章得到普遍使用,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印章也就超越实用功能,成为文人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独特方式。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明清时期,众多_______的艺木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上他们对印面布局的精心设计,对各种刀法的熟练掌握,篆刻艺术迅速走向成熟并孕育出_______的流派风格。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_______的组成部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B. 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C. 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D. 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真题试炼
【答案详解】画横线的句子“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由于……使”,因为介词误用造成主语缺失,首先排除选项A;选项B,句子简化后是“技艺,增加了意味”,主语有问题,排除B;选项C和D句式相同,此时需要考生只需甄别“承揽”和“传承”哪一个更合适一些,“承揽”指当事人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传承”侧重于传授和继承,而句中更强调印章艺术是工匠代代相传的,所以使用“传承”更合适一些,排除C。故选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______________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 “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___________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___________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 ),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___________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B. 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C. 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D. 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答案详解】原句语病有:“对于文字本身来说”句式杂糅,应当改成“对于文字本身”或“就文字本身来说”,排除BC项;“在甲骨文”一句成分残缺,应在后面加上“中”,即“在甲骨文中”,排除AC项;“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中“已经”语序不当,放到“它”后面,排除AB项。 故选D。
(三)(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 ,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_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 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 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C. 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D. 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答案详解】原句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不是……而是”,“不仅……而且”,据此排除CD;文段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因此,应为“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C项“因素”赘余,排除C。 故选B。
(四)新高考全国卷(山东)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近年来,①我国的电子书阅读率发生了快速增长,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③根据统计数据显示,④2000年国内网上的阅读率仅为3.9%,⑤2012年上升到41.7%,⑥电子书的阅读人数更是达到了2.95亿。⑦截止目前,⑧我国已经有接近20%的网民养成了通过互联网阅读时事新闻的习惯,⑨16%的人群养成了电子阅读的习惯,⑩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电子书上。
答案解析:
(1)语句:①;修改为: “我国的电子书阅读率快速增长”;
(2)语句:③;修改为: “统计数据显示”或者“根据统计数据”;
(3)语句:⑦;修改为: “截至目前”或者“截止到目前”;
(4)语句:⑨;修改为:“16%的人养成了电子阅读的习惯”。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