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大战中的插曲
目录
01 情景导入
02 初步感知
03 深层把握
04 思考探究
目录
01 情景导入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百团大战
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了解作者——聂荣臻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
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
《聂荣臻回忆录》
本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之一。该书以口述的形式,全面回顾了作者聂荣臻的人生历程,其中内容主要集中于革命这一段。
本书是作者作为军队领导、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的回忆录。全书以口述的形式撰写,通过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让今天的我们重新感受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
回忆录
分类
(1)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如凯撒的《高卢战争回忆录》
(2)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回忆录——写法特点
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
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目录
02 初步感知
初读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找到逻辑线索
明确:以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顺序为线索。
初读课文
(2)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交代会议的故事,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2-5)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
第三部分(6-10)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
第四部分(11-14)孤女谢恩
第五部分(15)“插曲”成佳话。
初读课文
(3)有感情的朗读文本,感受文章的情感。
目录
03 深层把握
思考
1、文章开头说“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插曲”?为什么说这个“插曲”“很有意义”?
(1)“插曲”:八路军在战斗中救治两个日本小女孩,拯救了两条鲜活的生命。
思考
(2)“很有意义”:
①救了两条生命,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②以送还日本小女孩为契机,向日本侵略者展示、宣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践行的革命人道主义,针对日本军队开展了一次有效的政治工作;
③战争结束后,拯救日本小女孩的事情在中日两国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日本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认识,也促进了日本旧军人对侵华战争的反省和认识,对中日友好产生了积极影响。
思考
本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先说现在,对于战时生活的总结和感受,然后引出“插曲”,开始讲述故事,交代原委和心情。
思考
3、既然是写“我”及其他八路军救治了两个小女孩,只描述我军之事即可,为何还要引述“我”写给日军的信?若将这封信删除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①给日本军写信是“大战中得插曲”这一故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删除,就损害的了故事的完整性。
②这封信是聂荣臻主张在战争中重视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的体现,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现聂荣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军事思想和主张。
思考
③信中提到的“国际主义之精神”是对文中所说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补充与佐证,保留信件原文有利于宣扬和展示八路军奉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④后文有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日军表示“很感谢”的“回信”,这一内容与下文写战后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形成有机关联。删除信件后,没有前文的这些铺垫,后文的叙述就会显得比较突兀。
分析形象
找出文中描写聂荣臻的句子,加以分析,体会人物形象。
①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明确:“立刻”表明聂荣臻对这件事情的关心和重视,体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和大爱之心。
分析形象
②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这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
明确:两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聂荣臻对孩子的关爱,给了孩子安全感,让孩子对他产生了依赖感,这为下文写孩子从日本来中国探亲谢恩做了铺垫。
分析形象
③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
明确:在这里“决不”写出了聂荣臻的坚定,将中国战士正义的形象和人道主义光辉展现的淋漓尽致。
分析形象
④今天的美穗子,纯朴善良,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明确: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情感充沛。一方面,聂帅对美穗子几十年后来探望自己的行为表示欣慰;另一方面,这句话也蕴含着“言外之意”,美穗子实际是爱好和平的日本人士的缩影,聂帅对美穗子的赞美,反映出他对中日两国和平相处的希望,对中日友情的珍惜。
分析形象
从中你体会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的形象?
①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儿,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儿。
②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分析形象
③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④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分析形象
⑤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
⑥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
深层探究
本文是如何体现中国军队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
明确:
①救日本小姑娘。孩子是无罪的,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对日本人民尽最大力量进行爱护和关心。
②通过一封写给日本官兵的信,表达去齐心合力共谋和平的愿望。
③通过聂荣臻元帅的讲述。
目录
04 思考探究
艺术特色
本文的艺术特色?
①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方式,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叙述,更有趣味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可感,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我考虑,或是有我把她们养起来。
艺术特色
③夹叙夹议。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有对落难百姓的同情,对小女孩的关爱,还有对日军暴行的披露和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内容更加丰富,主旨更加深刻。
④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语言浅白,口语化,更真实,情感更充沛。聂帅的回忆录语言浅白,用口语的形式进行叙述,娓娓道来。使读者仿佛在聆听一位长者在叙述往日的故事,阅读起来几乎没有障碍。同时在文中,聂帅充满了感情,表现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慨和谴责,同时又表现对和平的向往。
明晰主旨
聂荣臻用回忆的方式,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即聂将军关心和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这一事件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作业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你赞同“以德报怨”“以怨报怨”还是“以直报怨”?
谈谈你的看法。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