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学习目标
1. 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学习方法与媒体:讨论、归纳、小组合作探究 学案
学习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将下列语言与其主要使用地区对应连线。(3分)
A.英语 ①中国、东南亚地区
B.西班牙语 ②欧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
C.阿拉伯语 ③拉丁美洲
D.汉语 ④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中画“∨”号,错误的画“×”号。(3分)
(1)联合国工作语言包括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和阿拉伯语。( )
(2)东南亚地区的中南半岛各国主要信奉伊斯兰教。( )
(3)佛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地区,清真寺是其代表性建筑。( )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聚落与环境
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
什么叫聚落”?
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
归纳:
人们的集中居住地—— 和 统称为聚落。
学生活动2: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回答
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
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归纳总结:
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 的两种主要形式。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 、 、 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 、 等工作。
学生活动3:通过仔细观察图4.12,说出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包括房屋的密集度、高度,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等。)
房屋的密集程度,高度 道路多少、宽窄 有无农田、鱼塘 人口密度大小 商店/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多少 自然环境保留情况
乡村
城市
学生活动4:认识聚落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
阅读P82课文第一自然段和读图4.13,结合自己所知道的人们生产和生活实际,讨论:
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作为聚居地?
归纳: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学生活动5:阅读P82课文第二自然段和读图4.14和4.15,结合所学过的世界人口的分布,讨论: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学生活动6:仔细观察图4.16、图4.17,讨论各图所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讨论,填写下表。
当地的气候特点 民居的建筑特点
西亚的民居
东南亚的民居
学习活动二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学生活动1: 阅读P84第一自然段,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想一想: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
学生活动2:阅读P84第二、第三自然段,读图4.18和图4.19,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讨论:
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举例(2------3)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学生活动3:完成P85活动
三、质疑问难
四、整体建构:
聚落分类: 聚落和 聚落。
(
聚
落
与
环
境
) 乡村聚落有 、 、 等不同类型
人们一般从事 、 、 等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 、 等工作。
聚落分布: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 ,聚落分布较密集。
、 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聚落形成与发展有利条件:① ② 、③ ;④ ;⑤ 等。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聚落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 、 、
和 等信息。因此应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五、当堂测试:(一)单项选择题
1、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
A.水源充足 B.山地崎岖 C.资源丰富 D.交通便利
2傣族竹楼和窑洞是我国哪两个地区的特色民居( )
A.西双版纳和黄土高原 B.云南丽江和黄土高原
C.江南水乡和北方地区 D.西双版纳和北方地区
3、右图中的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 )
A.炎热干旱的沙漠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炎热多雨的气候 D.地势高峻的高原
4、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 B.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D.遗址没有实用价值,应拆旧盖新
5、下列属于乡村聚落主要从事工作的有( )。
A.纺织工业 B.饮食服务业 C.耕作业 D.邮电业
6、下列属于城市聚落景观的有( )。
A.农田 B.牧场 C.池塘 D.高楼
(二)读图题
分析右图中的A、B、C三个聚落,最有可能
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填字母)。
为什么? 。
六、课后达标题:学检
七、背诵整体建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