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走月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吴然,云南宣威人。本文主要写了“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展现了月光下洱海边小村庄独特的美丽景象,体现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月光下洱海边村寨美景的无比喜爱与赞美之情。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初生时月光下美丽的苍山、洱海,感受到潺潺溪流里的无限乐趣,体会到田野、果园里一派丰收的景象,以及在月光和星光照耀下“我”和阿妈有说有笑的温馨场面。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在小学阶段从中段过渡到高段的关键时期,孩子们接触抒情散文的机会很少,有的同学甚至对抒情散文完全没有了解,因此课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和散文的有关知识,再通过反复诵读,自主体会,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促使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学。让学生在想象之中感受文字描述所带来的的美好,感受到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可以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建议:
学习本文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利用多种读书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结合文字描述想象画面,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哪儿美,怎么美”。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品味语言,体会月色下的静谧、祥和、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识“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字,会写“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描写的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引导学生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我”与母亲“走月亮”的幸福与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
品读感悟文章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笔下那些在月光照耀下美丽的景象。
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我”和阿妈走月亮的快乐以及我们之间浓浓的亲情。
2、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下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境。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一些关于作者,关于走月亮的课外知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识记本课要求会读、会写的生字和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背诵关于月亮的诗句,请同学谈谈自己对月亮的认识。
2.指名学生交流自己课前预习所得。(作者简介、关于“走月亮”的习俗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等)
3.板书课题:走月亮。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文字障碍。
2.小组自学,互纠字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词,点名认读。
4. 开火车读生字。
5.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课件出示大理洱海美景,让学生初步感受云南美景。
2. 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勾画出与问题相关的语句。
(1)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4)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说说理由。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1)课文是以“走”为线索,按空间变换的顺序来描写课文的。
(2)本文描写了月亮升起时,“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的洱海旁边小村庄周围的美丽景色。
(3)“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月亮初升时村庄的全景,在月光照耀下的溪边美景,以及月夜田园里一派丰收的景象。
(4)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了月亮升起,“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4-5)写了“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6-7)写了“我”和阿妈在村道、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8-9)总结全文,借月亮牵星抒写“我”和阿妈之间的浓浓亲情。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
2. 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景象?(月亮刚刚升起,月光洒在村庄里,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晰,那么静谧。)
3. 请给你看到的画面命个名。(月亮初升图)
4. 再次练习朗读,读出月光下山村的静谧。
五、课堂小结
1. 请同学们谈谈这堂课的收获。
2. 提出自己的问题。
六、作业布置
1. 抄写本课生字。
2. 思考同学们提出来的问题,尝试解决。
板书设计:
2 走月亮
“我” 和 “阿妈”
“走月亮”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
3.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我”获得的无限乐趣。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本课生字词。
2. 指名学生说一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感受美好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①“我”和阿妈走了哪里?用“——”标记出来。
②作者分别写溪边的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汇报:
①指名学生汇报思考结果。
溪边 溪水 鹅卵石 小水塘 月亮的倒影
(3)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体会。(引:听!溪水在唱歌,老师仿佛看见一位阿妈牵着孩子的手,来到了小溪边。同学们轻闭你的双眼,放飞你的想象,赶快到小溪边去看一看,闻一闻,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4)学生交流。
重点引导:
①你闻到了什么?画出描写小溪流香的句子。
②你看到了什么?(重点体会“抱”的温暖)
③此时此刻,文中的“我”想到了什么?
④假如是你是文中的孩子,此刻和妈妈在一起,你会做些什么?(结合生活经验感悟)
(5)小结:是呀!其实,只要我们和阿妈在一起,不管做什么游戏,都会感到快乐!都会感到幸福!
(6)把这种快乐和幸福传递给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7)请给你看到的画面命个名。(月下溪边图)
2. 学习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
(1)默读课文。要求: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标记下来,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
①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田埂 村道 果园 稻田
②此时此刻“我”想到了什么?
(4)小结:是呀,“我”和阿妈走在这样柔和的月光下,伴着虫鸣、飞鸟、小鱼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甜香,边走边聊,多么甜美,多么幸福呀!
(5)练习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给自己看到的画面命个名。(月下田园图)
5.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
明确:课文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幸福和喜悦之情。
即使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走,温情也始终互相感染着,多美的意境呀!
三、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1. 自读课文8、9自然段,勾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说一说原因。
2.引导学生理解“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3.解析:这句话是作者的想象,作者把阿妈想象成天上的月亮,“我”就像那小星星,天上“月亮牵星”,地上“阿妈牵我”,这是一幅多么美妙而温馨的画面呀!
4.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我”和阿妈之间的浓浓亲情。)
5.请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次练习朗读这部分课文,读出我的“深情”以及对阿妈的爱。
6.请给你想到的画面命名。(月亮牵星图)
四、找到线索,升华感情
1.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你找到了吗?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2.这样反复出现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强调)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强调了是“我”和阿妈走月亮。说明了“我”是因为跟阿妈在一起走月亮,才会如此幸福,如此美妙,如此令人难忘。)
五、课堂回顾
《走月亮》这篇散文用优美的文字,跟随作者脚步走过溪边、田埂、果园、稻田,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欣赏了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母子间浓浓的亲情——温馨、快乐、甜美、幸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板书设计:
2 走月亮
“我” 阿妈
月亮升起
月下溪边
月下田园
月亮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