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诗是诗人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所写的一首题壁诗,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所看到的庐山各不相同,由此发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叹。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题、侧、峰、庐、缘”等生字,会正确书写“题”;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能正确背诵诗歌;
3.能理解诗中所揭示的哲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理解诗中所揭示的哲理。
【教 法】以读促思法 启发点拨法 创设情境法
【学 法】读悟结合法 想象体会法 联系生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意导入,引出课题
1.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读诗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加我们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题西林壁》。板书,生书空。教学书写“题”。
2.理解诗题: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设计意图】以读诗的感悟导入,唤起学生的阅读经验,让学生带着原有的体验走进课堂,理解诗题的意思,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二、初读诗歌,理解诗意
1.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七言一般是“二二三”的节奏)
2.请学生展示朗读,师相机强调字音。
3.学生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方法指导:你平时采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意?
预设:借助注释、查工具书、请教他人、结合生活……
(2)学生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由读到理解的过程中,教师予以方法指导,让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经验的辅助下自主学习,为下一个想象感悟环节做准备。
三、再读诗歌,想象感悟
1.学习前两句。
(1)这两句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交流。)
(2)诗人从哪些角度看庐山的?(横、侧、远、近、高、低)
A.结合学生交流,师讲解:庐山师南北走向,“横看”指的是从东、西方向看;“侧”指的是从南北两面看。
B.在你的心中,什么样的叫做“峰”?什么样的叫做“岭”?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板画理解“岭”“峰”。
(3)引导想象:诗人从远处看,庐山若隐若现/重峦叠嶂;从近处看,庐山 犹如巨人/危崖险岩;从高处看庐山,庐山宛如仙境/深沟幽壑;从低处看庐山,庐山直插云霄/危峰兀立。
(4)指导朗读。读到“岭”的时候声音稍微拉长,体现连绵之感;读到“峰”的时候,语调上扬,读出高耸之感。
2.学习后两句。
(1)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交流。)
(2)为什么身在庐山之中,就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
预设:身在此山中。师相机教学“缘”。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引导:我们坐在教室里,能看到教学楼的全貌吗?(指名学生交流。)
这真是:不识教学楼真面目,只缘身在——(教室中)。
(4)诗人认为怎样才能看出真面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A. 诗人恍然大悟:只有身在庐山之外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啊!
B. 我从中明白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5)朗读指导。
A. 读出“恍然大悟”的心情;
B. 师引导: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朗读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从而逐步理解诗歌的哲理。
四、搭建支架,引导背诵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基础作业:抄写本课字词,背诵并默写古诗;
2.拓展作业:搜集有关庐山的诗歌,读一读,喜欢的可以积累下来。
【设计意图】基础作业和拓展作业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夯实基础的同时,将课堂有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