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陶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建立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西周建立宗法制度的初衷是
A.巩固统治秩序.
B.安抚商代贵族阶级
C.确保分封实施
D.强化血缘亲疏关系
2.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3.《后汉书》记载:东汉初年的会暨郡,“多刀耕火种,百姓财产以之困匾,(庐江郡)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材料反映出当时
A.农业处在刀耕火种阶段
B.江南地区生产技术的落后
C.铁犁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D.广大农村自然资源的匿乏
4.先秦时期一位思想家始终坚持“君君臣臣”,处处维护等级名分。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
5.后代诗人对古代政府修建的水利工程时有赞赏。其中“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碓”、“凿开五岭引湘波,上去昭回不较多”描述的是
A.都江堰、灵渠
B.郑国渠、灵渠
C.都江堰、郑国渠
D.灵渠、坎儿井
6.有学者说,(诗经》中所说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士“只是法理上的存在,它需要“率土之滨的“王臣”来实现。而秦始皇以郡县制的方式实现了“薄天之下,其非王土”的政治理想。该论述旨在说明
A.西周分封制无任何益处 B.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朝流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君主的权位越来越显赫
7.刘邦建立西汉之初,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一、社会秩序混乱;二、社会经济凋敝;三、政治形势动荡。面临以上三个问题,刘邦虽基本上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他也采取了一些权宜政策,其中在政治上的权宜政策是
A.改革三省六部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颁布推恩令削藩 D.打击豪强势力
8.先秦以来,“周公辅政”的典故流传甚广。东汉时,周公“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被人们轻易提起。这一变化反映出
A.君权神授思想影响增强
B.儒学因王莽篡汉受到冲击
C.儒家纲常伦理得到强化
D.东汉后儒学重新成为正统
9.“于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诸郡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从材料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①元朝行省的管理区域时有变动
②路和府是元朝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
③元朝在全国共分设了十个行省,江浙行省是其中之一
④元朝的行省设置和调整由中央政府决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史记》记载:汉武帝即位后,“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技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这一做法旨在
A.统一思想独尊儒术 B.削弱相权强化君权
C.网罗人才维护统治 D.积极有为推行察举
11.东汉章帝建初元年诏令:“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长吏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这说明当时( )
A.地方政府的勤政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B.最高统治者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问题
C.王朝采取措施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D.自然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12.汉寅帝时,涿郡有大姓西高氏、东高氏,横行乡里,“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咸曰:‘宁负二千石(指郡守),无负豪大家(指地方豪强)’”。据此推断,汉宣帝会重视
A.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B.强化郡守权力以稳定地方秩序
C.打击不法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设置州刺史监察地方豪强势力
13.“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历史上满朝贵族纷纷改姓,该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北魏 C.唐朝 D.元朝
14.北朝时流行“财婚”,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治家》中曾记述:“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锚铢质多还少,市井无异。”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央集权削弱 B.传统伦理道德受到冲击
C.市民阶层壮大 D.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昌盛
15.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
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可能性条件
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
16.元代行省官员所属政务以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行省军权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粮、财赋也由朝廷指定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干预。这表明
A.地方官员掌握很大的权力
B.行省制是地方制度的变革
C.行省官员受中央严格控制
D.行省长官无权处理地方事务
17.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百姓)非国家所有。”由此可知唐太宗
A.以农为本,重视发展生产 B.戒奢从简,减轻赋税
C.以民为本,成就称霸伟业 D.以民为本,建章立制
18.白居易《策林·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一文中说,“君之命行于左右,左右颁于方镇,方镇布于州牧,州牧达于县宰,县宰下于乡吏,乡吏传于村青,然后至于人”,材料体现了唐朝
A.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 B.社会控制不断强化
C.基层治理的制度创新 D.政令贯彻的有效性
19.783年,唐德宗批准推行了房屋税——税屋间架法和交易税——算除陌钱之法。此后,“月进”、“日进”等所谓“羡余”征收成为新的名目。这反映了
A.安史之乱加剧了财政危机 B.租庸调制得到恢复
C.征税标准从财产转为人头 D.两税法遭到了破坏
20.《旧唐书·崔植传》记载,唐宪宗元和年间,宰相奏请减内外官俸禄,但敕书在审议时被给事中崔植驳回。据此判断,崔植任职的机构是
A.尚书省 B.门下省 C.礼部 D.内阁
21.隋朝的丹元子按照晋人陈卓所定的星座,把周天各星的步位,编成一篇七字长歌《步天歌》,文句非常浅显。元代王祯的《农书》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组成。其中《农器图谱》对各种农具、水利机械、手工业工具等均有详细的图解。上述举措
A.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理论水平 B.利于相关科学技术在民间的传播
C.改变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D.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22.宋高宗曾下诏“将诸州所收经制钱专委通判”。后来,由于通判不能很好地管理经总制钱,朝廷又下诏由知州、通判同掌。1146年,朝廷又下令“专委通判拘收”。这些举措( )
A.健全了地方行政管理 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C.调整了中央行政机构 D.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2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
A.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 B.减轻了人民负担
C.造成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D.实现了富国强兵
24.下列哪几项措施有利于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
①西周行分封制②元朝推行行省制度③明清时期八股取士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5.唐代中叶以前,人们讲地理、论食货必首推关中地区的情况;明末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在篇幅上华北、江南地区居多,浙江、广东、四川、湖广次之。这种变化集中反映了( )
A.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B.关中地区经济的衰落
C.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 D.进步思潮影响力扩大
26.生活在北宋时期东京的居民除用木柴做燃料外,还可能用
A.焦炭 B.木炭 C.煤炭 D.石油气
27.《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时期 战国 西汉 唐 南宋 清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7%
请指出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 ④商业发展的推动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8.出身氐族的前秦皇帝苻坚宣称:“朕方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光大明朝“大一统”局面的明成祖也称:“华夷本一家,朕奉天命为天子,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者,皆朕赤子,岂有彼此。”二人思想的共同出发点是
A.宣扬君权神授 B.加强中央集权
C.规范等级秩序 D.维护政权稳定
29.顾炎武说:“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这表明顾炎武主张
A.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B.注重实学,经世致用
C.托古改制,变革社会
D.抨击圣人,另立标准
30.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记载: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板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大量刻书。宋明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以此可知这一时期
A.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B.活字印刷出现并取代了刻版印刷
C.宰相冯道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D.刻印书籍中儒家经典占十之八九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诸侯国中,能够将新的治理体系很好贯彻执行的,往往会在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秦楚两国与晋国对县的不同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秦楚设县,由国君委派官员管理;晋国设县,后来多用作赏赐卿大夫。经过春秋时期的发展,进入到公元前5世纪时,秦楚仍然为强国,而晋国则被国内的卿大夫势力所瓜分,经过国内的激烈斗争,最后分裂成韩、赵、魏三国。
——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材料二 秦国法律规定,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一次守卫首都一年,称为“正卒”;一次戍守边疆一年,称为“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役一月,称为“更卒”。服兵役兼有徭役的性质。……秦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中央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致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鐻、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
——摘编自史仲文等《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晋国与秦楚两国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所进行的制度创新。
(3)上述材料中最具创新性和深远影响力的是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意义。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雕版印刷始兴,长安、洛阳、江南、四川等地成为印刷业活跃的中心。除了寺院刻印佛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印卖历书、诗文为业的手工业者。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其他印刷品有称为“交子”、“会子”的大量纸币,作为运销交易凭证的“茶盐引”及民间的印契、版画等。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明清时期官、私印刷活动兴盛,仍以雕版印刷为主,雕版套印技术不断成熟,刻书的种类和数量更加多种多样。
——摘编自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一上台便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形成了大一统的社会政治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地主经济机制,这就势必要求科学技术来适应其各种各样的需要。著名的“三大发明”,就是为宋代在广阔地域上组成强大、统一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宋代农民和工匠所受封建国家赋税剥削虽较前加重,但他们获得了比以前要安定得多的生产环境,这种环境极有利于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从而使宋代科技的发展获得了较稳固的社会基础。宋朝不仅有意识地扶持并大力发展诸如制图、医药、军械及火药制造等科技项目,而且常常集中财力、物力和科技人才攻克重要的科技项目。如苏颂领导的水运仪象台的研制,掌禹锡领导的医书的编纂,都是典型的例子。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科技史求索》
材料三 历史总是向前进步的,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都在继承前朝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步。唐宋之间的变化之所以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就是因为变化的幅度比较大,变化的层面比较多,但这些变化和差别都不是质的变化而只是量的差别。严格地说,这种变化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阶段性变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而不是什么“近世”的变革。
——李建《唐宋时期科技发展与唐宋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加以概括,与唐代相比,宋代印刷业有何发展?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科技成就的特点,分析宋代科技发展的因素。
(3)提炼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具体史实说明宋朝相比唐朝发生的显著变化。
33.制度是强制执行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外国观察家们都被中华文明的久远性与稳定性所深深震撼。19世纪中期在中国任职的英国领事官员T.T.Meadows根据他所获得的第一手观察资料对这些做出了以下解释。……其真正原因可归结为三个原则和一种制度……这三个原则是:1.以德治国优于凭武力治国。2.选拔最有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实现国家的政治清明必不可少的条件。3.如果君主道德败坏、醉生梦死,并由此导致高压的暴政,那么人民有权力处置这样的君主。一种机制是:公开选拔文官的科举考试制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自秦汉开始,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其主要职责是监察。从汉武帝开始,监察与行政相分离,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原则,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开创我国巡视监察制度之先河。自曹魏开始,监察向组织机构化方向发展,其标志是中央御史台的设立。
——卜宪群《重视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经验》
材料三 封建君主对官员的道德要求首先是“忠”,其次才是“廉”,而人治下的反腐倡廉难免具有主观随意性。皇帝口含天宪、出言即法,随意性极大。
——于永军《封建社会反腐败最终“败”在哪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治国中选官制度的演变有何规律?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参考答案
A 2.B 3.B 4.B 5.A 6.C 7.B 8.C 9.C 10.C 11.C 12.C 13.B 14.B 15.C 16.C 17.A 18.A 19.D 20.B 21.B 22.B 23.A 24.B 25.C 26.C 27.D 28.D 29.B 30.A
31.(1)主要原因:秦、楚两国设县后,国君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了国君的权力;晋国设县后,却把县赏赐给了卿大夫,这与之前的分封制没有很大的区别。
(2)措施:实行兵役制度采用多种类型的服兵役方式以维护国家安全;迁豪强令旧氏族贵族搬迁故土以削弱其实动;实行毁兵器政策,收缴兵器并销毁以防止民众和旧贵族造反。
(3)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维护了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
32.(1)发展:官方印刷规模扩大;民间印刷更加活跃;印刷品种类丰富,适用范围广;印刷技艺、质量更为精良。
(2)特点:科技成就领先、实用性强。因素:社会相对安定;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及应用;政府的政策激励;社会经济发展等。
(3)观点:唐宋之变是同质的沿续,不是突破性变革。变化:政治上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发展也可)。经济上商品经济、海外贸易高度发展;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思想上理学的产生。科技上三大发明及其广泛应用。
33.(1)规律: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选拔标准由家世、贤能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
(2)特点:监察官员专职化;监察权独立(与行政分离);对地方巡视监察制度化;组织机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