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一年级联合考试
引入种植。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的分布
B.水稻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
历
史
C,北方居民饮食结构多元化
D.粟、麦、黍的产量远高于水稻
7.“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这首诗描述了一个
悲剧故事,与这一故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考生注意: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1.本试卷分第选择题和第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C.隋末农民起义
D.陈胜吴广起义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8.《通典》评论说:“我开元、天宝之中,一岁贡举,凡有数千,而门资、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四单元。
百户千途,人为仕者,又不可胜纪。”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缩小了选官的范围
B.延续了九品中正制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C,导致政府机构臃肿
D.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9.魏晋书法受人推崇,因为魏晋书法的技法表现手段高超、完美,更因为魏晋
1.以下三幅图是出土于三个不同地区的花纹彩陶盆。这些器物均产生于
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图5所示为王羲之的《得示帖》,这一作品
的特点是
A,左右舒展、整齐均匀
看青
公众号高中试卷资料下载
B.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C.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图5
图1甘肃素安大地湾
图2河南省三门峡市庙底沟
图3江苏邳州大墩子遗址
D.行云流水、雄秀皆备
10.北宋建立后,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但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三所禁军统领机构)分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后期
C.新石器时代中后期
D.早期国家时期
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能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这一设置的目的是
B.结束分裂局面
2.秦赵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因秦国离间,让赵括代替老将廉颇为主将,赵母劝谏未果,最后赵
A.防范武将势力膨胀
C.大力提高文官地位
D,提高军队实力
国战败。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B,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11.著名学者张帆曾对某位封建帝王有如下评价:“在位29年,勤于政事,作风简朴,拔擢人材,
A.主将决定了战争进程
整顿吏治,减轻赋役,尊崇儒学,政治清明,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并趋于繁荣,颇有盛世景象,
C.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
D.各国调整了战争形式
3州
3.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其中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
史称大定之治。”这位皇帝是
A.后周世宗
B.金世宗
下列对睡虎地秦简理解正确的是
g
D.元世祖
A.大多为抄录,主观色彩浓厚
B.为一手史料,可补充传世文献
C.宋太祖
C.远离秦故地,史料价值有限
D.为二手史料,展现了秦律全貌
12.美国学者哈特威尔认为:北宋生铁年产量已经达到7.5万到15万吨,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
国本土生铁产量的两倍半至五倍。据此可知,北宋
潮
4.图4所示是出土于古大宛国(今中亚地区的塔什千)的仿中国式铜镜。此镜
A.工业领域出现变革
B.治铁业的兴盛
最有可能是
D.自然经济瓦解
A.汉朝通西域的见证
C.民用煤炭需求量大
13.据史料记载,宋真宗有次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官员邢昺答:“国初不及四千,今
B.匈奴向西迁徙的遗存
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当时国子监所刻书籍,不仅“定价出售”,还“例许士人纳纸墨钱自
C.宋朝给西夏的岁赐
印”,且“工价低廉”。这反映出当时
D.吐蕃向唐朝进献的贡品
5.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庶族的阶级划分森严。《文苑英华》记载:“今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
A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知识传播
B.商业发展促进文学繁荣
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为之伍。”《宋书》中又载:“士庶之际,实自天隔。”与之
C.活字印刷已取代了雕版印刷
D.雕版印刷限于官方书籍
14.曾任明朝内阁首辅的徐溥称:“国家设文渊阁,命学士居之,诚欲其漠谋政事,讲论经史,培养
相关的是,当时
本原,匡弼阙失,非欲其阿谀顺旨,惟言莫违也。”这反映出当时
A.阶级矛盾不断被激化
B.统治阶级内部严重分化
D.皇权受士族支持而强化
A.君主专制日益削弱
B.内阁大臣掌国家实权
C.政权长期被门阀把持
6。隋唐以前,黄河中下游水稻种植面积较广。隋唐以来,为应对干旱化趋势,黄河中下游水稻
C.阁臣职责的多样性
D.皇帝与内阁矛盾尖锐
种植面积减少,农作物中粟、麦、黍种植面积位居前列,扁桃、无花果、黄肉桃、绵苹果等也被
15.清康熙帝曾自恃道:“听政有年,稍有暖昧之处,皆洞悉之…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密奏
之事,惟朕能行之耳。”下列与之相关的事件是
.23-104A·
【高一历史第2页(共4页)】
.23-104A·
【高一历史第1页(共4页)】贵州省高一年级联合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C2.C3.B4.A5.C6.A7.B8.D9.D10.A11.B12.B13.A14.C15.D16.D
17.(1)特征:《萨堹那太子本生图》悲剧性场面突出;色调灰冷;气氛阴暗凝重。(2分,答出两点即可)《西方净
土变》构图宏伟:气魄庞大;技法高深;穿插生活场景,简练真实。(2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传播广泛;(2分)唐朝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开放;民族政策开明。
(2分,答出两点即可)
(2)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犍陀罗艺术风格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可用于研究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用
于研究西域的风土人情: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等艺术。(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
理亦可)
18.(1)类型:手工业型城市;对外贸易型城市;商业型城市。(6分)
(2)原因:经济环境相对宽松,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农业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增强;手工业发展;区域经济
的差异:统治者的支持:民族交往交融加强;纸币的使用得到推广;一些实用科学的发展。(8分,答出四点
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举措:设置行省,加强对边疆的控制;迁移汉民、组织各族民众屯田开荒,发展农耕;传播内地先进生产技
术、生产经验。(4分,答出两点即可)
(2)背景:皇帝专制权威得到加强;改土归流基本完成;国家进行赋税制度改革;商品经济发展,内地与边疆
经济联系增强。(6分,答出三点即可)
影响:减轻了西南地区百姓的赋税负担;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促
进了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西南边疆的稳固。(4分,
答出两点即可)
20.示例
信息:务耕织。(1分)
史实:“务耕织”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一系列经济的措施。(2分)
阐述:战国时期,随着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的进步,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逐渐解体。出于富国强兵
的需要,商鞅变法采取了废井田、开阡陌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对于生产粮食、布帛
多的百姓予以奖励,这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强素国经济实力和素国封建制的确立起到了积极作用。从
另一方面来看,虽然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但该政策及其思想仍被后世沿用,影响深远。
(9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1页)】
·23-10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