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文档属性

名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7 10:5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词语解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田地。畎,田间小沟。
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筑墙用的夹板和木杵。
管夷吾举于士: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担子。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意愿)。
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方法。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人恒过:常。//犯过失。衡于虑:思虑堵塞。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
而后喻:明白,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有法度的世臣。//辅佐君主的贤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国恒亡:常。
二、通假字
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i,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三、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2、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3、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
4、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5、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四、中心意思:
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8)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9)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六、开放题。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3、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
九下《鱼我所欲也》结构及内容分析
(一)整体感知:
文章运用对比、举例方法,论述乐面对“生”与“义”的不同取舍,点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接着通过生与死的对比,强调乐义的重要性,然后又论述乐为利而舍义的忍,见利忘义,失去乐本心,深化了中心。
(二)内容结构:
全文共两节,两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节):提出中心论点并用道理论据来进行分析论证。
这一节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1~2句):作者提出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
1句:用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得出结论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即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2句:由上一句的设喻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3~7句):对论点进行进一步分析论证,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对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孟子从三方面进行了论证:
第1方面(3句):这是作者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这一句里作者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第2方面(4~5句):这是作者从反面申述观点。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作者认为若心中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心中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甚的,那么为了保全生命,为了躲避死亡祸患,又有什么手段不可以采用的呢?言外之意为: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第3方面(6~7句):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
这2句论证说:有人不去做(第2方面论证的反面行为)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不义。
第三层(8句):得出结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义”本来就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是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并非想不到,而是做不到。
这种重义之心不单是贤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
通过以上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第(二)部分(2句):运用举例论证来论证中心论点。
这一节也可以分为三小层。
第一层(9~10句):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在生死关头,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就连“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羞恶之心”,是对“义”的坚持。
第二层:(11~13句):又举例,从反面说明“万钟”亦不应受之。
优厚俸禄是指“华丽的住宅、大小老婆的侍奉、熟识穷朋友的感激,然而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先前宁肯死也不接受决定生死的“一箪食”、“一豆羹”,而现在却不顾廉耻地接受了所谓的“万钟”,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而无论哪个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于是两次举例论证的运用,是从正反两方面再次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第三层(14句):归纳本节,照应开头。本心是指“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是“义”,是“善”的本性。
(三)疑难探究:
《鱼我所欲也》一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本文的论点是舍生取义。稳重举鱼、熊掌面前取舍,行人,乞丐在生与义面前取舍,贪图享受者舍义取生等都是围绕这一观点论证的。在鱼和熊掌面前,舍鱼记即取生;而熊掌即取义,用比喻来论证观点。
得出论点以后,又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不苟且偷生,位取义而死,从正面论述。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们就会失去义而苟且偷生,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发人深省。贤者舍生取义,发于本心,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接着作者列举了行人,乞丐在一箪食,一豆羹与生死面前的取舍,舍生而取义,用普通人。乞丐论证了观点,然后作者又列举贪图享受者在万钟、妻妾面前舍义的表现,从反面论证舍生取义之人的羞恶无耻。
总之,作者从自身舍生取义议论开来,列举社会上种种人面对生与义的抉择,表明了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在于舍生取义。
五、中心思想:
本文论述了孟子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同时也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九年级上背诵默写重点句子
1、《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抒发征夫戍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白居易的《观刈麦》: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家田输税尽。 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劳作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戎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发尽无尽感叹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望江南》中描写盼望之切,思念之苦的句子是:肠断白濒洲。最传情的一句:斜晖脉脉水悠悠。
6、《武陵春》中李清照写出哀伤原因和程度的名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7、《卜算子·咏梅》(陆游)一词中写梅高洁、坚韧的句子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8、《醉花阴》中点明主人公愁绪难耐,揭示主旨的句子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山坡羊·骊山怀古》中表达作者对世事无常感悟的句子:“赢,都变作了土;输,都变作了土。”
九年级下第五单元重点段落阅读测试
一、阅读《公输》选段,回答1~8题。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为与此同类。”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请说之( )②不可谓知类( )③方五千里( ) ④为与此同类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宋何罪之有?
②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③胡不见我与王?
④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3.墨子抓住公输盘的哪句话进行批驳?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公输盘的虚伪性?
4.墨子用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
5.联系上下文说说“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一句中“此”指的是什么内容。

6.写出两句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句(不能出自同一首诗)。
7.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
8.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二、阅读《孟子二章》,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委而去之 ②亲戚畔之 ③而后作
④人恒过 ⑤降大任于是人也 ⑥池非不深也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⑶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生于忧患》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4、《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三、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乡为身死而不受。 (4)是亦不可以已乎?
(5)乞人不屑也 (6)此之谓失其本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4生活中有许多人将孟子在本文中的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5.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四、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固不知子矣 ④请循其本
2、翻译句子。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②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