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5分)
A.携(xié)带 峥嵘(zhēng) 挥斥方遒(qiú)
B.上阕(juè) 阻遏(è) 百舸(gě)争流
C.惆怅(chàng) 寥廓(guò) 慷慨(kǎi)激昂
D.百侣(lǔ) 橘(jú)子洲 沁(qìn)园春
解析 B项“阕”字应读“què”。C项“廓”应读“kuò”。D项“侣”应读“lǚ”。
答案 A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5分)
A.意气 义气 意趣 异趣
B.辟谷 避邪 避嫌 碧谢
C.寥落 辽廓 辽远 燎原
D.原形 原型 园形 元勋
解析 B项“碧谢”应为“璧谢”,是敬辞,退还原物,并表示感谢。C项“辽廓”应为“寥廓”或“辽阔”。D项“园形”应为“圆形”。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5分)
A.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B.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可是现在,双鬓已染秋霜。
C.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群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D.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一边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
解析 A项“求全责备”,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C项“下里巴人”,原指古代民间通俗歌曲,现多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D项“口传心授”,指先知者口头传授,后学者用心领悟。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5分)
A.医改方案是否公正,是否公平,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国人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制定方案时要尽可能地集思广益,要尽可能从不同的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B.经过艰苦工作,4月19日,邯郸农业银行金库盗窃案犯罪嫌疑人任晓峰在连云港市一出租房内被成功抓获,同时缴获部分赃款。
C.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D.即将从上海南站开出的D460次列车,成为中国首列正式开出时速200公里的旅客列车,正式揭开了中国铁路高速时代序幕。
解析 B项后一分句缺少主语,与前一分句陈述对象不一致。C项动宾搭配不当,可在“快乐”前添加“提供”。D项“即将……揭开了”前后矛盾。
答案 A
5.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长坂坡一战中,张飞曾经让二十多个骑兵在树林中敲锣打鼓,以为疑兵,为吓退曹操创造了条件。此计成功之后,张飞再接再厉,让士兵拆断长坂桥,曹操疑有埋伏,不敢追赶。(《三国演义》)
B.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晚上她去找觉慧。觉慧赶着写稿,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四处寻找鸣凤,但太迟了。鸣凤在绝望中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家》)
C.吴荪甫刚从匪患频仍的乡下接来了吴老太爷。没想到,在乡下清静惯了的老父,初来到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尤其受不了他的一对金童玉女那受到诱惑的样子。强刺激之下,竟一命呜呼了!(《子夜》)
D.堂吉诃德的朋友理发师和神甫,认为堂吉诃德的疯狂行为是受了骑士小说的毒害。他们在堂吉诃德的外甥女和女管家的协助下,搜查了堂吉诃德的藏书室,把其中大部分的骑士书都扔到院子里,放把火烧了。(《堂吉诃德》)
E.在狱中,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玛丝洛娃一下子就认出他。聂赫留朵夫跟她说起了以前对她犯下的罪,请求她饶恕,玛丝洛娃不动声色。聂赫留朵夫从她的神色中觉得她是个没有灵魂的女人,就不再坚持请求她饶恕了。(《复活》)
解析 A项①“在树林中敲锣打鼓”错,应是“砍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以便扬起尘土”;②“曹操疑有埋伏,不敢追赶”错,曹操识破计谋,让人架桥追赶。E项①“玛丝洛娃一下子就认出他”有误,玛丝洛娃没有一下子认出他,只从他的衣着看出他是个有钱人;②“就不再坚持请求她饶恕了”有误,聂赫留朵夫还是坚持请她饶恕。
答案 AE
阅读与鉴赏(35分)
一、课内精读
阅读全词,完成6~10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6.对词中“峥嵘、挥斥、粪土、击水”四个词语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4分)
A.对过去的岁月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此词原形容山势高峻,词中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
B.“挥斥”是指挥舞手臂,斥责社会弊政。以此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C.“粪土”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意为“视……为粪土”,意思生动丰富,给人以新鲜别致的感觉。
D.“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以此表达了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解析 B项“挥斥”意为“奔放”。
答案 B
7.下列词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3分)
A.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解析 B项“书生”是名词,“挥斥”是动词,不对称,构不成对偶。
答案 B
8.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表述,其语序应是( )(3分)
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
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
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
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
解析 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时间状语放在句前,然后按主、谓、宾的顺序构词成句。
答案 A
9.《沁园春 长沙》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体现了什么样的情调?与一般旧诗词里的“悲秋”情调相比,有何不同?(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能同学们对“悲秋”的诗词积累不多,可是,只要知道毛泽东的这首词是否有“悲秋”成分就可以答题了。
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机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的、美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性,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10.《沁园春 长沙》采用了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山红江碧的绚烂画面。在你所背诵过的古诗中能否找到类似的画面?请默写其中一首,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热爱。
(2)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发了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11~14题。
浪淘沙 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1.词中的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概括,也可以具体;可以描绘实景,也可以虚拟想像。词中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景?“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概括描写了壮阔的海景,倾注了对人民大众无限关切的思想情感。
12.联想与想像是诗歌的两只翅膀。作者由上阕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登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主要是由于都是望眼前的大海。
1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4.你觉得这首词和作者的《沁园春 雪》在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表现的内容看,上阕都描写了壮阔的景象,下阕都评古论今,而重在论今。两词都运用了评古论今的手法,但《沁园春 雪》具体描绘实景,而本词是概括描绘虚景。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第15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15.[对应考点链接]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忧的情态。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倩影(qiàn) 青荇(xìnɡ) 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
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 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
C.彳亍(chì chù) 颓圮(sǐ) 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
D.长篙(ɡāo) 斑斓(lán)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
解析 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圮”应读“pǐ”。
答案 D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陷井 哀怨 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B.破锭 凄婉 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C.回溯 太息 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D.沉淀 迷茫 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解析 A项“井”应为“阱”,B项“锭”应为“绽”,D项“生”应为“声”。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解析 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D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合。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宜居是城市发展的目标,也是城市最可贵的品质。几年来,合肥坚持打造山川秀美、环境幽雅、经济繁荣的和谐绿色家园,展现了街区整齐、色彩素雅、风格简洁、建筑精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B.伦敦作为第30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其规划中的奥运村就在船坞区,因该地土地价格低廉,所以吸引了福特汽车等国际财团前来开发船坞区的改造。
C.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京津两地居民上午11时前交寄中国邮政文件类快递件,搭乘京津城际列车,当天下午6时前就能送到收件人手上。
D.舟曲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得天独厚,主要为“一江两河”——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三条河流在县境内共有支流40多条。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宾语中心语残缺,可在最后加上“的新风貌”等。B项“开发“与“改造”搭配不当。C项“交寄”后要加上“的”。
答案 D
5.下列各项中,对《巴黎圣母院》故事情节的叙述正确的两项是
( )(3分)
A.甘果瓦是一位落魄诗人,愚人节演出的这出圣迹剧是他的得意之作。他本人以为这出圣迹剧能赚一些钱,好去还自己欠下的六个月的房租,可是这出圣迹剧演出极不顺利,观众也没有什么兴致。甘果瓦如意算盘落空。
B.节目表演完后,爱斯梅拉达用一面小鼓向观众收钱。当她转到甘果瓦面前时,他着急起来,把手伸进衣袋,却空空如也。甘果瓦尴尬不已,汗珠大颗大颗地流下来。这时,克洛德对爱斯梅拉达的诅咒,使她惊骇地转过身去,甘果瓦却紧紧地跟着她。
C.出身不明和相貌奇丑,使卡西莫多饱尝屈辱和蔑视。他对所有人怀着恶意和仇恨,却对克洛德感恩戴德,并唯命是从。卡西莫多的耳朵聋了之后,他和克洛德之间就建立了只有他俩才懂得的手语。这样,克洛德就成了卡西莫多唯一可以交谈的人了。
D.刑台上的卡西莫多发现克洛德骑着骡子经过广场,于是他狂怒的面孔变成了温和的笑容,他向克洛德要水喝。克洛德看清了犯人是卡西莫多时,心里非常想解救他,但迫于舆论的压力,犹豫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离开了。
E.卡西莫多得知爱斯梅拉达爱弗比斯,便把一切痛苦藏在心里,主动提出帮她找弗比斯。卡西莫多找到弗比斯,求他去见爱斯梅拉达。弗比斯虽然想见到她,可是实在脱不开身,卡西莫多无功而还。爱斯梅拉达虽然很失望,但并没有责怪他。
解析 B项是罗兰塔小屋里那个隐修女对她凶恶的威胁,使她惊骇地转过身去;甘果瓦趁机悄悄溜开了。D项卡西莫多没有向克洛德要水喝;克洛德并不想解救他,而是急忙走开了。E项弗比斯根本不想见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无功而还,被爱斯梅拉达责怪。
答案 AC
阅读与鉴赏(45分)
一、课内精读
阅读《雨巷》,完成6~9题。
6.下列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解析 C项“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
答案 C
7.从诗中来看,“丁香姑娘”有什么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选文中的第一节诗,抓住对“丁香姑娘”描写的诗句,即可把握“丁香姑娘”的特点。
答案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又惆怅。是美丽、高洁、愁怨的三位一体。
8.应该如何理解“丁香姑娘”这个意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只要理解了丁香的文化内涵,结合本诗具体的语境,即可体味出作者选用“丁香姑娘”这一意象的用意,一方面象征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惆怅。
答案 这首诗是用雨中丁香作为人们愁思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古典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但是,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又不雷同于古人,她是诗人理想和追求的化身。
9.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彩。
阅读《再别康桥》,完成10~13题。
10.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解析 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
答案 B
1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意象”即“诗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诗歌所绘景物。
答案 三个。即金柳、青荇、潭水。
1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答案 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
13.《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把景物描绘的内容写出来,同时把寄寓的情感写出来。
答案 (示例)“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被人称道。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7题。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14.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从节奏、旋律等方面分析。
答案 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
15.通读全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人的情绪可以从“依洄”“迷醉”“甜美”“伤悲”“心碎”“黯淡”诸词中体现出来。
答案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既甜美又忧伤的情绪。
16.“甜美是梦里的光辉”“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这两句与《再别康桥》中的哪个句式比较相像?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给的诗句是比喻手法,从《再别康桥》中比较容易看出。
答案 这两句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比较相像。这四个语句都采用了比喻中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都是抽象的情绪,“甜美”“黯淡”“悄悄”“沉默”;喻体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梦里的光辉”“别离的笙箫”“今晚的康桥”。
17.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人们说法不同,有人说是写爱情的,有人说是写理想的,也有人认为二者都对。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只要能结合诗的内容作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即可。
答案 从徐志摩的相关文章中,我们应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徐志摩说:“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源泉,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哪一天。”(《“新月”的态度》)
18.[对应考点链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著
韩 偓①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 ①韩偓:晚唐诗人。
(1)韩偓常常有意识地以画景入诗,他曾说“景状入诗兼入画”,“入意云山输画匠”。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两幅画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诗句简析此诗的表现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练的语言,用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山水传神写照。
(2)象征手法,作者借渔翁形象表达心志。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表现作者身处晚唐乱世而渴望超脱的心态。(也可答为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平易,但景物鲜明,画意很浓。文字虽然很短,却高度凝炼,寓意深长。)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0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2分)
A.艾青(ài) 自怨自艾(yì) 贝壳(ké) 金蝉脱壳(qiào)
B.火钵(bō) 冰屑悉索(xiāo) 团箕(jī) 关云长(chánɡ)
C.炖肉(dùn) 忸怩不安(niè) 凄苦(qī) 碾了三番(niǎn)
D.晒好(shài) 天伦叙乐(lún) 欺侮(fù) 大堰河(yàn)
解析 B项“屑”读“xiè”,C项“怩”读“ní”,D项“侮”读“wǔ”。
答案 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2分)
A.讴歌 愤懑 忸怩不安 神彩飞扬
B.绯红 土匪 敞开心扉 妄自菲薄
C.飘泊 剽悍 剑拔驽张 咄咄逼人
D.隽永 荆棘 肺脯之言 娓娓动听
解析 A项神采飞扬,C项剑拔弩张,D项肺腑之言 。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2分)
A.今年夏天的文坛热闹非凡,文学出版界沸沸扬扬,名家小将的作品纷纷出手。
B.中国电信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C.两人本来就有意见,经他一挑拨,就更成掎角之势,互不往来了。
D.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机关主动简化手续,取消了一些繁文缛节,得到群众的好评。
解析 A项“沸沸扬扬”多形容议论纷纷,不是用于形容热闹的场面;B项“亦步亦趋”是个贬义词,比喻每件事都顺从别人,自己没有主见;C项“掎角之势”比喻作战时分兵牵制或合兵夹击的形势。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分)
A.为亿万炎黄子孙和海外同胞所瞩目的桥山黄帝陵公祭活动,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盛典。
B.中国能否快速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不仅关系到中国企业能否渡过金融危机,还关系到中国抓住机遇缩小与世界经济的差距。
C.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它格调朴素、高雅,蕴含着国人独特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味,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D.“地球一小时”活动虽然只有60分钟,但传递给地球人的节能环保作用却不可低估,它提醒人们:只要时时关注节能,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解析 A项炎黄子孙包含海外同胞,两者不能并列;B项“能否”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与最后一句“关系到中国抓住机遇缩小与世界经济的差距”意思不对应;D项“传递”与“作用”搭配不当。
答案 C
5.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贾府的“四春”分别是:精明的贾元春、孤僻的贾迎春、孤独的贾探春、懦弱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B.宝玉将元妃所赐之糖蒸酪留给喜吃此物之袭人。李嬷嬷赌气吃酥酪。袭人推说爱吃栗子,使宝玉把酥酪丢开,宝玉给袭人剥栗子。袭人以赎身之说试探宝玉,流露出对此“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的地方的留恋。
C.“史大妹妹”心直口快不拘小节,很有男儿气概。她心无城府,曾在大家对长得像林黛玉的戏子“笑而不言”时脱口而出“是像林姐姐的样儿”。
D.妙玉爱“洁”。贾母带领刘姥姥等人来栊翠庵喝茶。妙玉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刘姥姥用过的)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E.薛宝琴是个非常有才气的姑娘。芦雪庵联句,宝琴与湘云、黛玉争胜,三人联句最多;众人称赏红梅,邢岫烟、李纹及宝琴三人最先成诗,三人中又以宝琴的最好;宝琴作怀古诗十首,咏古迹,怀往事,又暗隐十件俗物,让众人“都称奇道妙”,不过黛玉认为后两首怀古诗史鉴无考,要求另作,宝钗、李纨反对。
解析 A项应为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E项是宝钗认为后两首作得不好。
答案 AE
阅读与鉴赏(50分)
一、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6~10题。
①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②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③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6.诗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 )(5分)
A.①说明其卑微。②进一步说明其身份。③倾注了对她的感情。
B.①交代“我”与她的关系。②表明“我”以她为骄傲。③倾注“我”对她的深厚感情。
C.①说明“我”与她的关系。②进一步说明其身份。③表明“我”的深厚感情。
D.①点明身份。②突出对她的热爱。③倾注对她的深情厚谊。
答案 B
7.“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句坦诚的话告诉我们 ( )(5分)
A.“我”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却是农民的儿子。
B.“我”是地主的儿子,和大堰河只不过是养育关系。
C.“我”不忘养育之恩。
D.“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密切。
解析 ABC三项理解错误或过于简单。
答案 D
8.“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这里前一个“养育”的意思是________;后一个“养育”的意思是________。(4分)
答案 抚养、喂养 养活、供养
9.根据诗节的内容分析选段第一、二节在全诗中有何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交代了“我”与大堰河的关系。大堰河是个卑微得连名字都没有的农妇,“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这一点暗示了她与村庄、土地的联系。“我”与她虽然有着不同的出身,但因为她“养育我”的缘故,“我”便与她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我”是她的儿子。由此“我”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地主的儿子,又是农民(土地)的儿子。对“我”而言,后一种身份较前一种身份有更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反复的咏叹“大堰河……”,则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10.诗人在选段第二节中写道:“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诗句中对大堰河的称代,由“她”而改换为“你”,这种称代上的变化,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是一首回忆童年生活的抒情诗。由于具有回忆性,用“她”便于写实,写大堰河的勤劳、善良、淳朴,但不便抒情;而用“你”则有利于抒发自己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赞美之情,更容易激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共鸣。在全诗第11节中也有这样的称代变化。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呵,母亲
舒 婷
呵,母亲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11.第一诗节中作者怎样引入了母亲的形象?(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诗节诗人描写了自己梦境中母亲的形象,引入了话题,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12.诗人利用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请找出诗中的典型细节。(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为了留住梦中母亲的形象,“我”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②“我”不愿去洗母亲留下的红围巾。
③面对照片“我”不忍大声,怕惊动了母亲的安眠。
13.诗人最后用“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的诗句描述自己的内心,表现出怎样的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的怀念不像激流、瀑布般热烈,而是极度的苦涩和沉重,对母亲的思念使自己像枯井般失去了欢乐和生机,意象的选择,巧妙而贴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4.写出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象征意义。(5分)
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黎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和激怒;温柔的黎明象征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15.[对应考点链接]诗中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为了抒发这种感情,诗歌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采用了比喻、排比。整首诗将自己比喻为一只鸟来抒发感情,形象生动。“这被暴风雨……,这永远汹涌……,这无止息……”构成了排比,很有气势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苦难的关注和由此引发的激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