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活页规范训练 Word版含解析(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活页规范训练 Word版含解析(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5 19:19:00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2分)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何厌之有?
解析 B项说—悦;C项知—智;D项厌—餍。
答案 A
2.[对应考点链接]下列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烛之武退秦师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B.朝济而夕设版焉   籍吏民,封府库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侣鱼虾而友麋鹿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解析 A项“退”与“归”都作使动词用。B项朝:早上,这里作状语用,译为“在早上”;籍:户籍,这里作动词用,译为“登记”。C项封:疆界;侣:伴侣,都作意动词用。D项亡:灭亡;固:稳固,都作使动词用。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既:既然。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伸展,扩张。
解析 B项“既”意为“已经”。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的“焉”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 A项意为“哪里”;B项代词,指这篇“说”;C项疑问代词,“哪里”;例句与D项均为句末助词,不译。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48分)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完成5~10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 (驻扎军队)
B.何厌之有 (厌倦)
焉用亡郑以陪邻 (增加)
C.若毒之乎 怨恨)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地位低下)
D.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认为)
解析 B项“厌”是“满足”;C项“微”是“没有”;D项“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答案 A
6.对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吾其还也 ②失其所与,不知 ③其如土石何 ④以其无礼于晋
A.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不同 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 ②和④相同
解析 ①和③均为语气副词,用法相同,但意义不同;②和④均为代词,用法相同,但意义不同,本题只考查用法。
答案 A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中第二句“若”意为“如果”,第三句是人称代词“你”。C项第一句“辞”意为“推辞”,第二句正确,第三句“辞”意为“推托”。D项第二句中“鄙”意思是“把……当做边邑”。
答案 B
8.下面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B项“以乱易整”中“以”意思是“用”。
答案 B
9.从句式角度判断,下面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夫晋,何厌之有 B.是寡人之过也
C.唯命是从 D.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析 B项为判断句,其它几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B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解析 B项《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
答案 B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言段落,回答11~15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氏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氏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有人而校 校:校对 B.薄而观之 薄:靠近
C.将适齐 适:到……去 D.曹其首也 首:第一个
解析 A项“校”读“jiào”,意思是“较量对抗”。
答案 A
1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以叔隗妻赵衰”中“妻”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朝服衣冠
B.卫文公不礼焉
C.公子安之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析 A、B、D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C项为意动用法。
答案 C
1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吾观晋公子之从者  蚓无爪牙之利
B.卫文公不礼焉 乃馈盘飧,置璧焉
C.以告姜氏 申之以孝悌之义
D.吾其奔也 蚕妾在其上
解析 C项的“以”字均为“把”。A项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第一个“焉”为代词,第二个“焉”为兼词。D项第一个“其”为表示商量的语气词“还是”,第二个“其”为代词。
答案 C
14.下列翻译不准确的一句是 (  )(4分)
A.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译文:晋公子重耳在遭到迫害的时候(逃回他的封地蒲城),晋国派兵在蒲城讨伐重耳。
B.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
译文:农夫给他一块土,公子生气了,要拿鞭子打他。
C.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译文:齐桓公为他娶妻,有马二十匹。
D.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译文:走吧,贪恋妻子,贪图安逸,确实会败坏你的名声。
解析 C项妻,把女子嫁给他;“乘”读“shènɡ”,四马驾一车为一乘。
答案 C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依仗君父的天命而享受养生的俸禄,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拥戴;有了人民的拥戴,就跟君父较量起来,没有比这个更不应该的了。
(2)如果用他们做国家的大臣,公子一定会返回晋国;回到他的祖国,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
【参考译文】
晋公子重耳在遭到迫害的时候(逃回他的封地蒲城),晋国派兵在蒲城讨伐重耳。蒲城人要抵抗,重耳不同意,说:“我依仗君父的天命而享受养生的俸禄,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拥戴;有了人民的拥戴,就跟君父较量起来,没有比这个更不应该的了。我还是走开吧!”(他)就逃往狄国,跟随他一起出奔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大夫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国攻打一个叫廧咎如的部落,俘虏了两个姑娘——叔隗和季隗,把他们都送给了重耳,重耳娶了季隗,生下了伯儵、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重耳)将要离开狄国到齐国去,对季隗说道:“(你留在这儿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季隗)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该进棺材了。请允许我一直等着你。”重耳在狄国一共住了十二年,方才离开。
(重耳和跟随的人)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路过五鹿这个地方,(实在饥饿难忍,)向乡下人讨点东西吃,乡下人给了他们一个土块。重耳大怒,挥起鞭子要打那个人。狐偃(赶忙拉住他)说:“这正是上天要把国土赐给您的预兆啊!”(重耳听了)向乡下人叩头致谢,收下土块,装在车上。到了齐国,齐桓公(把本族的一位姑娘)嫁给重耳,还(给他)八十匹马。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了。(可是)跟随的人认为不应该老呆下去,(他们)在桑树林里商量出发的事。(不料)一个在树上采桑叶的养蚕的妾(偷听了他们的谈话),(回去后)把他们的谈话告诉了姜氏。姜氏恐怕泄密,把她杀了,并且对重耳说:“您有远大的志向,(计划离开齐国),偷听你们计划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重耳说:“(我)没有走的打算。”姜氏说:“走吧,贪恋享乐,安于现状,是足以摧毁一个人的名声的。”重耳不同意(走)。姜氏和狐偃定下了计谋,把重耳灌醉,打发他上路。重耳一觉醒来,(气得)用戈追刺狐偃。到了曹国,曹国公听说重耳腋下肋骨连在一起,想趁他裸体时看一下。(有一次),重耳洗澡,曹国公走近看个仔细。僖负羁的妻子(知道这事,对她的丈夫)说:“我看晋公子的随从人员,都能够做国家的辅佐之臣;如果用他们做国家的大臣,公子一定会返回晋国;回到他的祖国,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中称霸就要讨伐对公子无礼的国家,曹国大概会轮到头一个吧。您何不早些表示您与曹国人有所不同呢?”僖负羁于是送去一盘晚餐,把璧藏在晚餐里,重耳接受了晚餐退回了玉璧。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子张》)
16.子贡用“________”比喻意在说明自己远远比不上孔子,认为孔子的道德高过是不能超越的“________”。如果有人想诋毁仲尼,就显其“________”。(3分)
答案 宫墙 日月 不知量(不自量力)
17.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他的浅薄无知。
【参考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啊!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的贤人,如丘陵,还可以越过去;仲尼,如日月,是无法越过的。有人虽然想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有什么损伤呢?只是看出这种人不自量力啊!”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荆轲(kē)    拜谒(yè)  督亢(hánɡ) 戮没(lù)
B.偏袒(tǎn) 扼腕(è) 濡染(rú) 怯懦(ruò)
C.淬火(cù) 忤视(wǔ) 铁杵(wǔ) 拊心(fǔ)
D.创伤(chuānɡ) 瞋目(chēn) 箕踞(jī) 目眩(xuàn)
解析 A项“亢”读kànɡ;B项“懦”读nuò;C项“淬”读cuì,“杵”读chǔ。
答案 D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荆轲顾笑武阳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解析 D项①②没有,③只是,④回头。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①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②使工以药淬之 ③以次进 ④以故荆轲逐秦王 ⑤乃以手共搏之 ⑥侍医夏无且以所奉药囊提轲 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⑧箕踞以骂曰
A.②③ B.①⑦ C.④⑤ D.⑥⑧
解析 ①⑦为表目的的连词,解释为“来”,②⑤⑥为介词,解释为“用、拿、把”等意,③意为“按”,介词,④介词“因为”,⑧连词“而”。
答案 B
4.默写名句。 (3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
(2)前事不忘,________________。
(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后事之师 (3)亡羊而补牢 未为迟也
阅读与鉴赏(48分)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金币。
B.唯大王命之 唯:希望。
C.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原谅。
D.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次:先后顺序。
解析 A项币:礼品。
答案 A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B.
C.
D.
解析 A项均为代词,他,指荆轲。B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C项①介词,向,对;②介词,在。D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
答案 A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2分)
A.①荆轲顾笑武阳      ②顾野有麦场
B.①既至秦 ②轲既取图奉之
C.①轲自知事不就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D.①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②佛印绝类弥勒
解析 D项①断,②极。A项两个“顾”,回头看。B项两个“既”,已经。C项两个“就”,完成。
答案 D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燕王确实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发兵来抵抗大王,愿意将全国上下的人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臣服秦国的)诸侯的行列里,交纳赋税和听任差遣就像秦国的郡县一样,只要能侍奉守护祖先的宗庙就行了。
(2)(秦王)于是拔出了剑来迎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腿。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言段落,回答9~14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 “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涂:修整。
B.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指责。
C.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 事:侍奉。
D.赵襄子最怨智伯 怨:埋怨。
解析 D项怨:痛恨。
答案 D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B.
C.
D.
解析 A项副词,“原来”;连词,“却”。B项都是介词,“替,给”。C项介词,“在”;介词,“比”。D项用在动词前,“……的情况”;“所以”连在一起,“……的原因”。
答案 B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左右欲诛之 B.使形状不可知
C.漆其头以为饮器 D.士为知己者死
解析 A项左右:古,身边的侍卫;今,①大约,表概数,②表方位。B项形状:古,形体相貌;今,物体的样子。C项以为:古,以(之)为;今,认为。D项知己:志同道合、互相了解的人。古今义相同。
答案 D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豫让“义不二心”的一组是 (  )(2分)
①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②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③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⑤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⑥遂伏剑自杀。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解析 ②是襄子的行为;③是襄子称赞豫让的话;⑤是豫让说襄子的话。均不能体现豫让的义。
答案 C
1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豫让以前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但他后来到智伯那里,得到了智伯特别的尊重和宠幸。因此他后来报知遇之恩。
B.豫让为了刺杀襄子,想尽了一切办法,并不惜把漆涂在自己身上,使肌肤肿烂,吞下炭墨使声音变得嘶哑,从而让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
C.豫让的屡次刺杀,使得襄子大怒并列举罪过指责他的行为是违背道义、自相矛盾的,从而导致豫让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只好自杀而死。
D.豫让虽然没有杀掉襄子,但他自杀的行为还是让人感动。自杀那天,赵国志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解析 C项“没有脸面活在世上”错,豫让是主动自杀以义报恩的。
答案 C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
(2)可是我选择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3)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我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参考译文】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侍奉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土地。赵襄子最痛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哎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知遇我,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他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身边的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避开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辨认不出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被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而且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选择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做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做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哎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做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之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我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愿!”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以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15.[对应考点链接]下面文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具体分析。(200字左右)(4分)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写的是“四叔”的书房,然而,实际上写的是“四叔”其人,作者通过他书房的陈设从侧面表现了这位封建礼教卫道士的性格特征。家中挂着朱拓的大“寿”字,挂着半幅“事理通达心气平和”的对联,而自己却放声大骂新党,大骂祥林嫂为“谬种”,其虚伪可见一斑;连读书人必备的《康熙字典》也未必完全,可见他的不学无术;而完整的《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则表明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
②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
16.孔子认为师的不足是“________”,商的不足是“________”,两者都未能做到“________”。(3分)
答案 过 不及 中行
17.孔子是如何评价师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参考译文】
①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②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沛公(pèi)  卮酒(zhī)  许诺(nuō)  杯杓(sháo)
B.戮力(lù) 啖之(dàn) 遂入(suí) 瞋目(chēn)
C.目眦(zì) 刀俎(zǔ) 樊哙(huì) 犒劳(kào)
D.数目(shuò) 诛杀(zhū) 少长(zhǎnɡ) 玉玦(jué)
解析 A项“诺”应该读作nuò;B项“遂”应该读作suì;C项“哙”应该读作kuài。
答案 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 如: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幸而。
解析 C项“如”是“到……去”的意思。
答案 C
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入前为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解析 ①动词,做;②④介词,替、给;③⑧判断词,是;⑤动词,结为;⑥动词,含有“祝”的意思;⑦介词,表被动,“被”的意思。
答案 A
4.默写名句。(3分)
(1)如今________________,我为鱼肉。
(2)所以遣将守关者,________________。
(3)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方为刀俎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其意常在沛公也
阅读与鉴赏(48分)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接纳。
B.瞋目视项王 瞋目:睁开眼睛。
C.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长跪。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解析 B项瞋目:怒目。
答案 B
6.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项王按剑而跽曰 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解析 ①表修饰,连词,不译,②表转折,“却”,③副词“尚且”,④副词,“将要”。
答案 D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头发上指 B.此亡秦之续耳
C.拔剑撞而破之 D.沛公今事有急
解析 A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动词活用作名词;C项使动用法;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答案 A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注意“夫”、“举”、“刑”、“胜”)
(2)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3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史记·项羽本纪》)
【注】 ①舣:yǐ使船,靠岸。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田父绐曰     绐:哄骗,欺骗。
B.愿为诸君快战 快战: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C.期山东为三处 期:期望,要求。
D.汉军皆披靡 披靡:惊溃散乱。
解析 C项期:约定。
答案 C
10.下列句中无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3分)
A.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B.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解析 A项亡:使动用法,使……灭亡;C项王:让……称王,名词的使动用法;D项德:给……恩德,名作动。
答案 B
11.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兵败的原因的一组是 (  )(3分)
①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 ②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⑤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⑥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⑦乃自刎而死                 
A.①②⑤⑦ B.①③⑤⑥
C.②③⑤⑦ D.②④⑤⑥
解析 ②肯定不是。
答案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项羽垓下被围,身陷绝境,一个原因就是轻信他人,他从来不相信有人会欺骗他,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由此可见,遭遇让人同情,但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矜功伐之人。
B.作者安排了三个细节描写:溃围、斩将、刈旗。尽显项羽的声威、力量,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可一世的英雄瞬间的光辉与悲壮。
C.文章扣住数字的变化写项羽的日暮途穷,敌我悬殊,项羽必定死于此。但项羽有船也不过江,表明他此时还存侥幸的心理,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必定可以扭转局面。
D.在文中项羽反复说“天之亡我”表明他认输而不服气,明知必死,意犹不平。也反映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的性格特征。
解析 C项错在“表明他此时还存侥幸的心理,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必定可以扭转局面”。项羽在最后已经不抱任何希望,更不存侥幸的心理,只图打个痛快仗,以确证“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项王就又带兵向东,到了东城,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了。
(2)项王命令骑兵四面疾驰而下,约定在山的东面会合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声呼喊着,飞奔直下,汉军惊惶溃乱,项王就斩了一个汉军将领。
(3)汉王就带领天下士卒打算屠毁鲁城。
【参考译文】
于是项王上马(突围),部下壮士骑马随从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冲破包围,向南飞驰而去。天亮,汉军才发觉,派骑兵将领灌婴率五千骑兵追赶项王。项王渡过淮水,能够跟从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项王到阴陵,迷失了道路,询问一个种田的人,种田的人欺骗他说:“往左。”项王往左去,结果陷入了一大片沼泽中,因此,汉军追上了项王。项王就又带兵向东,到了东城,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了。追赶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脱身了,对他的骑兵说:“我起兵到现在八年了,亲身打过七十多次仗,谁抵挡我,我就打垮谁,我攻击谁,谁就降服,未曾打过败仗,因而霸有天下。然而现在终于被围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打仗的过错。今天固然要决心战死,愿意为各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三次取胜,为各位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敌人军旗,让各位知道是上天灭亡我,不是我打仗的过错。”项王就把他的骑兵分为四队,面向四方。汉军把项王包围了好几层。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斩他一个将领。”项王命令骑兵四面疾驰而下,约定在山的东面会合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声呼喊着,飞奔直下,汉军惊惶溃乱,项王就斩了一个汉军将领。当时,赤泉侯做骑兵将领,追赶项王,项王怒目大吼,赤泉侯人马俱惊,倒退了好几里。项王和他的骑兵会合为三处。汉军不知道项王在哪里,就把军队分为三部分,又把项王包围起来。项王骑马冲驰,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了百十来人,再把他的骑兵集合起来,只丧失了两个骑兵。项王就对他的骑兵说:“怎么样?”骑兵都佩服地说:“正像大王所说的那样。”
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把船靠在岸边等待着项王,他对项王说:“江东虽小,地方也纵横上千里,民众数十万,也足以称王。希望大王赶快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只,汉军来到这,没有船只渡江。”项王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渡江干什么呢!况且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进,现在没有一个人回来,即使江东父兄怜悯我,让我称王,我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不于心有愧吗?”(最后)项王对亭长说:“我知道你是个忠厚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曾经一天奔驰一千里,不忍心杀了它,把它送给你吧。”就叫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单单项籍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受了十多处伤,他回头看见汉军的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背对项王,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军用一千斤黄金、一万户封邑来购买我的头,我给你做件好事吧。”就自刎而死。王翳割了项王的头,其他骑兵自相蹂躏践踏,争夺项王的尸体,互相残杀了几十人。最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自得到了项王的一段肢体。五个人把肢体合拢起来,都确实是项王的。所以把准备封赏的土地分为五部分: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项王死后,楚国各地都投降了汉军,只有鲁城不肯投降。汉王就带领天下士卒打算屠毁鲁城,因为他们坚守礼义,为主人以死守节,就拿项王的头给鲁城人看,鲁城父兄才投降了。最初,楚怀王曾封项籍为鲁公,等到项籍死了,鲁城又最后投降,所以用鲁公的礼仪把项王理葬在谷城。汉王为项王举哀,哭了一场,然后离开了鲁城。
各支项氏宗族,汉王都不诛杀。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景侯、玄武侯都是项氏宗族,赐姓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①,故退之。”
(《先进》)
【注】 ①兼人:好勇过人。
14.阅读上文,根据下文的提示填空。(3分)
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不要____________,也不要____________,要进退适中。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____________的哲学思想。
答案 退缩 过头冒进 中庸
15.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一问题为什么有不同的回答?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这二个人的性格不同。有效地教育应该根据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
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