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60分)。
1.某遗址“距今6000多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稻谷和稻壳”。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2. 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首次举办“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①属于文献史料,其研究价值极高 ②大批甲骨文发现于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遗址
③是后人了解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 ④体现中国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3. 《三字经》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年,迁夏社。”材料中的“子”指的是
A. 尧 B. 舜 C. 禹 D. 启
4.战国一位思想家指出,“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此观点属于( )
A.儒家“仁政”思想 B.道家“无为”思想
C.法家“备变”思想 D.墨家“尚贤”思想
5.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后,滞留在宜昌的大批企业、人员及物资,在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的指挥下,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耗时数天,转移物资和人员到四川,完成入川任务。此举被誉为“中国实业史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此事件的意义是( )
A.民族工业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 B.使日军速战速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C.为到来的持久抗战提供物质基础 D.不利于沿海工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6.下列思想观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属于儒家的是
A. 依法治国 B.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C. 福祸相依 D.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7.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
A. 华夏认同逐步形成 B. 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
C. 霸主有“尊王”的义务 D. 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
8.史料记载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与周朝措施的共同点是
A. 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为目标 B. 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C. 试图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 D. 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
9.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及其军队之间的战争,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解放战争”,国民党则称其为“戡乱史”。这表明(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解释得以呈现B.立场的差异影响对事件的判断与认识
C.历史行为的正当性取决于其是否成功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10.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
11. 《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
A. 政权更替频繁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D. 世袭制度遭到废弃
12. 依据地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 D. “田氏代齐,六卿分晋”
1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下列主张中最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是
A. “兼爱、非攻” B. “民贵君轻”
C. “制天命而用之”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14.中国共产党在某历史时期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上述主张有利于( )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 社会动荡不安
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丝绸之路开辟
16.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地说:“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这场“仗”( )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C.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D.是在华北战场中国军队对日军的一次主动出击
17.下列思想家及主张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A.孔子主张关爱他人,爱惜民力
B.孟子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C.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D.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18.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为;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 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分封制 B.推恩令
C.察举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8.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
A. 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 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 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 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19.考古学证明,距今约5000年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等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 B.祭祀之礼源于龙山文化时
C.古代中国天文学非常发达 D.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20.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简答题(40分)。
2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月26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案。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跻身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
在不同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中国各利益集团争权夺利,造成了中国的长期分裂,极大地破坏了民族争取独立所需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内部分裂的状况。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不平衡性使中国现代工业几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彻底颠覆。1937年川、滇、黔、陕、甘、湘、桂7省工厂之和仅占全国总数的6.03%,资本总数仅占全国的4.04%。而到1943年,后方各省工厂企业已经达到4524家,与战前相比,工厂数增加了18倍,工人数增加了82倍,资本增加了164倍。
——摘编自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复兴枢纽”的原因。(8分)
26. (16分)历代疆域的变迁,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概括图中所示封国的特点。(6分)
材料二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赢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5分)
材料三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嵌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 (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3)分别指出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史料类型。(5分)
材料五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
(5)依据材料五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的?结合所学,面对广阔的疆域又是如何管辖的?
2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5分)秦安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60分)。
1.某遗址“距今6000多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稻谷和稻壳”。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C
2.2. 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首次举办“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①属于文献史料,其研究价值极高 ②大批甲骨文发现于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遗址
③是后人了解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 ④体现中国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3. 《三字经》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年,迁夏社。”材料中的“子”指的是
A. 尧 B. 舜 C. 禹 D. 启
【答案】D
4.战国一位思想家指出,“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此观点属于( )
A.儒家“仁政”思想 B.道家“无为”思想
C.法家“备变”思想 D.墨家“尚贤”思想
【答案】C
5.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后,滞留在宜昌的大批企业、人员及物资,在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的指挥下,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耗时数天,转移物资和人员到四川,完成入川任务。此举被誉为“中国实业史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此事件的意义是( )
A.民族工业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 B.使日军速战速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C.为到来的持久抗战提供物质基础 D.不利于沿海工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答案】C
6.下列思想观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属于儒家的是
A. 依法治国 B.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C. 福祸相依 D.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答案】D
7.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
A. 华夏认同逐步形成 B. 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
C. 霸主有“尊王”的义务 D. 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
【答案】A
8.史料记载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与周朝措施的共同点是
A. 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为目标 B. 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C. 试图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 D. 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C
9.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及其军队之间的战争,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解放战争”,国民党则称其为“戡乱史”。这表明(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解释得以呈现B.立场的差异影响对事件的判断与认识
C.历史行为的正当性取决于其是否成功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B
10.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
【答案】D
11. 《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
A. 政权更替频繁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D. 世袭制度遭到废弃
【答案】B
12. 依据地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 D. “田氏代齐,六卿分晋”
【答案】D
1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下列主张中最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是
A. “兼爱、非攻” B. “民贵君轻”
C. “制天命而用之”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答案】D
14.中国共产党在某历史时期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上述主张有利于( )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答案】C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 社会动荡不安
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丝绸之路开辟
【答案】C
16.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地说:“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这场“仗”( )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C.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D.是在华北战场中国军队对日军的一次主动出击
【答案】C
17.下列思想家及主张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A.孔子主张关爱他人,爱惜民力
B.孟子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C.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D.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答案】B
18.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为;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 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分封制 B.推恩令
C.察举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D
18.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
A. 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 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 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 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答案】C
19.考古学证明,距今约5000年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等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 B.祭祀之礼源于龙山文化时
C.古代中国天文学非常发达 D.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答案】D
20.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简答题(40分)。
2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月26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案。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跻身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
在不同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中国各利益集团争权夺利,造成了中国的长期分裂,极大地破坏了民族争取独立所需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内部分裂的状况。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不平衡性使中国现代工业几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彻底颠覆。1937年川、滇、黔、陕、甘、湘、桂7省工厂之和仅占全国总数的6.03%,资本总数仅占全国的4.04%。而到1943年,后方各省工厂企业已经达到4524家,与战前相比,工厂数增加了18倍,工人数增加了82倍,资本增加了164倍。
——摘编自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复兴枢纽”的原因。(8分)
【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由点到面(从东北扩展到全国);具有广泛性(或各阶层参与);发展迅猛;斗争形式多样。(6分)
(2)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收回了宝岛台湾,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原有工业布局,扩大了现代工业区域;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8分)
26. (16分)历代疆域的变迁,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概括图中所示封国的特点。(6分)
材料二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赢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5分)
材料三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嵌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 (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3)分别指出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史料类型。(5分)
材料五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
(5)依据材料五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的?结合所学,面对广阔的疆域又是如何管辖的?
【答案】(1)特点: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同姓王族;同姓封国主要被封在重要地区。
(2)原因: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稳定;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
(3)类型:材料三是文献史料;材料四是实物史料。
(4)历史意义: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秦统一后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力的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5)形成: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拱卫边防;南征百越,设郡置官;修五尺道加强对云、贵-带西南夷控制。
管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由中央委派官吏进行有效的管辖。
2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5分)
【答案】(1)变化:
①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
②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
③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
影响:
①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
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③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
④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⑤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2)原因: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②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
③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④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
⑤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